第三节 气候 农场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气候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夏温差大,昼夜温差悬殊。
冬季气温最低时是1956年1月26日,达到-43.7℃;盛夏最高气温高达 37℃。6月天长、12月天
短,夏至时,早晨4时太阳就从地平线上升起,19时45分才日落西山;而冬至时早晨8时太阳才
刚刚冒头,16时就进入地平线下。两个时节每天日照相差8个小时。年日照时数为2 550~2 700
小时。一般年份正积温在 2 500~2 600℃之间,大于10℃的有效积温 (5月中旬至9月中旬)在
2 000~2 300℃之间。每年初霜期在9月12日左右,终霜期在5月23日前后。
农场地形呈狭长状,南北长56公里,纬度差是35′,同时受南低北高的地势影响,造成南
北农业气候区划差别。南部的十六、十三、十二、十四、十七、十五队划为本省第三、第四积
温带的过渡带,年平均气温在1℃左右,年正积温可达2 700℃,大于10℃以上的有效积温可达
2 200~2 350℃,无霜期在125~130天左右。而北部的一、二、三、七、八、十、四、五、六、
九队划为本省第四积温带,年平均气温在 0.8℃左右,年正积温在2 400~2 500℃,大于10℃
的有效积温在2 100~2 200℃,无霜期在110~120天。农场年平均降雨量 500毫米左右,多集
中在7、8月份。
鹤山地区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受太平洋气候的影响很大。当春季转暖,气候干燥加之海上
高压势力的加强,使该地区春季风大,7级以上大风每年要有7次以上,有时多达12~14次。年
平均风速在2.9米/秒,风向多为东南风和西北风。1990年9月7日的一次大风达18米/秒。
随着环球气候的改变,社会的发展,农场的气候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具体表现在日照
在增加、气温在回升、无霜期在延长。20世纪70~80年代,月平均日照是187小时;1991~2000
年,月平均日照是209小时。1976~1980年月平均气温0.2℃;1981~1990年月平均气温为0.9℃;
而1991~2000年月平均气温则为1.6℃。1976~1980年,平均年无霜期只有119天;1981~1990
年,年平均无霜期为127天,1991~2000年,年平均无霜期增至130天。
日照 积温 无霜期平均风速统计表
(1976~2000年)
表1—4 单位:时 ℃ 日/月 米/秒
续表1—4
各年段各月平均日照 平均气温情况统计表
(1980~2000年)
表1—5 单位:时 ℃
历年降雨 气温情况统计表
(1976~2000年)
表1—6 单位:毫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