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自然灾害
第四节 自然灾害
由于受地势、地貌,尤其是气候的影响,鹤山地区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自1949年建场以来
的50余年间,就有30余年遭受自然灾害,其中较大的灾害是风、旱、涝、雹灾。
农场地区旱灾严重,特别是春季降雨量小,气温回升快,土壤水分蒸发量大,造成作物底
墒不足,所以经常出现小麦播种后的“掐脖旱”和大田作物出苗不齐不全现象,影响作物产量。
涝灾多发生7、8月份,它主要危及的农作物是小麦、甜菜。根据农场气象站提供的气象资
料表明,7、8月份降雨量是全年降雨量的 50%,此时正是小麦收获季节,因降雨量大,耕地雨
水饱和,机车进不了地,小麦收获困难。1993年继春旱、风灾之后又发生了严重的涝灾,6、7、
8三个月共降雨593毫米,相当于全年降雨量的77.6%,仅6月10日至7月31日期间就降雨41次。7
月11日仅40分就降雨45.3毫米,大雨过后沟满壕平,农场有3个塘坝、8个涵洞和 1座公路桥被
冲毁,九鹤公路北抢子段 1 000多米路面过水。由于连续降雨,割晒的小麦大部分发芽,站杆
的小麦脱粒殆尽,减产幅度达90%以上。由于耕地雨水饱和,甜菜患根腐病而频于绝产(亩产仅
达7.5公斤)。
风灾对农作物也有较大的危害。90年代后期虽然大风次数减少,但风力强度加大,持续时
间延长,造成灾害较大。春天部分地块已播种的种子往往被风刮走,夏、秋时节,又因为大风,
造成农作物倒伏,影响作物生长和收获。1998年 4月19日、20日两天的风灾,使全场小麦受灾
面积达3 300公顷,其中成灾面积1 050公顷。2000年5月7日的沙尘暴,使播种的小麦种子大部
分被刮出地面或被风沙深深淹埋。
雹灾给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更大,短时间内,大豆、玉米、甜菜就会被打成光杆,小麦、大
豆被打倒。2000年9月9日下午14点30分的雹灾使全场 17个生产队无一幸免,全场种植的9 460
公顷大豆全部被砸,其中成灾面积7 292公顷,占大豆面积的77%。这次雹灾,冰雹覆盖厚度有
的地方达18厘米,直到第二天傍晚才全部融化。冰雹过后,遍地都是豆荚被砸后崩出来的黄豆
粒,致使大豆损失1万多吨,直接经济损失2 100余万元。
农场地区还有雪灾、冻灾、虫灾。1992年6月5日的冻灾造成大豆绝产4 530亩(凌晨地面气
温下降到-3.5℃)。继这次冻灾发生之后,1996年9月1日、1998年5月24日又发生了两次较为严
重的冻灾。
大自然的肆虐给农场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从建场之初至20世纪末的50余年间,重大
涝灾5年一遇,旱灾几乎年年都有。因自然灾害使粮豆减产11 500万公斤,其中小麦减产6 416.5
万公斤,大豆减产5 136.5万公斤。50余年因灾损失金额达8 400万元以上。为了抗御自然灾害,
减少灾害损失,自1986年以来,人工降雨及人工防雹工作已由独立的“作战”走上了全分局网
络化,并建立了雷达监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自然灾害的损失。同时,22 000余亩农田
防护林的建设,为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小气候,提高抗灾能力起到了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