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环境治理

第三节 环境治理



  

  农场环境治理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实行集中供暖、供水,以节约能源,减轻空气污染。农场从1968年开始使用蒸汽锅炉,
先后建有 7座锅炉房,分别设在机关、浴池、生活服务站、中学、小学、加工厂、乳品厂,共
有锅炉15蒸吨,除加工厂、浴池锅炉没有除尘器外,其他锅炉都安装了除尘设备。耗煤量每年
在5 000吨以上,烟尘排放量在29.6吨/年,烟尘浓度为250毫克/立方米。为了节约能源,减少
大气污染,机关锅炉于1983年停用,中学、小学锅炉于1998年停用,这些单位的供暖均并网到
生活服务站的两座锅炉。这三座锅炉停用后,每年可节约用煤2 000吨,减少烟尘排放量2吨以
上。

  为了节约用水,1988年5月 28日农场下发了《场直单位生产用水和场直职工家属生活用水
有关问题的规定》,规定从1988年4月1日起,生产用水每吨收费 1.5元,居民用水每人每月不
超过半吨的每吨收取 0.4元,超过半吨的按生产用水标准收费。为了加强计量,农场规定凡用
水单位及个人都必须安装水表,否则,农场水电公司不供水。

  (二)培肥地力,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为了减少空气污染,并增加土壤中的腐殖值,
从1999年开始禁止秸秆焚烧,麦秸一律直接粉碎还田。农场投资20万元,将全场的联合收获机
装上秸秆粉碎抛撒器,使秸秆及时撒到地里。

  (三)改进耕作制度。为降低农业生产费用,防止破坏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在耕作制度上
农场于1988年就开始改深翻为深松,禁止在50度以上坡度带开垦耕作,在耕作上采取平播。为
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向生态农业发展,2000年农场种植耐寒耐旱的、具有封沙固土的甘草1 500
亩,种植具有较强固氮能力的紫花苜蓿草1 500亩。

  (四)限制污染物排放。为控制新的污染源产生,从1993年开始农场对新建的建设项目首先
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评价合格后方能立项施工。1993年开始建立环保档案,1994年开始进行
废水排放申报,1997年开始进行污染物处理申报。申报单位有中学、小学、生活服务站、医院、
砖厂、乳品厂、加工厂。

  (五)治理水冲沟。1992~1998年,农场在鹤北小流域,一、二、八队小流域,十四队小流
域,五队小流域等,共治理水冲沟67条,治理总长度70公里,完成土方量61万立方米,投资总
额813.5万元。经过治理,恢复耕地1 368亩,并明显减少了水土流失。

  (六)改良草原。遵循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兼顾、责权利结合,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
的原则,1996年,农场将划分的采草地、放牧地进行承包,对未经批准的无论是个人、集体擅
自开垦的草原在当年10月末收回,退耕还牧。1998年,农场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改良和保护现有
草原,通过浅翻、轻耙等措施,对已退化的草场进行松土、施肥,加强对现有草原的保护,并
将草原全部承包给各生产队,由各生产队负责管理与保护。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场草原退化情
况得以缓解。

  (七)植树造林。为改善气候环境,防风固沙,农场在植树造林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
大搞植树造林、绿化环境,造林面积逐年上升,1985~2000年累计造林43 647亩,森林覆盖率
由1985年的7.5%增加到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