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 农场地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典型的旱地农作物区。全年降雨量仅为 550毫米左
右,并且多集中在7、8月份,多春旱、秋涝,并有阶段性低温。无霜期 115天左右。根据本地
区地理、自然特点,农场农业生产长期以来着眼点是抗春旱、保春播,战低温、促早熟,防秋
涝、保丰收。
全面兴办家庭农场之初,生产经营是以独户家庭农场为主。由于家庭农场自主权的扩大和
企业管理机构、服务功能的失调,使农场多年来坚持的轮作、耕作、植保、施肥等农业生产制
度和常规的农业生产技术措施被打乱,使农业生产滑坡,1986年粮豆亩单产平均只有 110.6公
斤,其中小麦105.4公斤,大豆117.7公斤。
1987~1988年,农场根据总局提出的稳定、完善、提高的方针,对家庭农场实施“大稳定、
小调整”。1987年,农场兴办机械联户家庭农场22个,代耕型联户家庭农场13个,大独户家庭
农场1个,小独户家庭农场12个。其中小独户家庭农场共有耕地1 621亩,仅占家庭农场经营面
积的0.9%。对家庭农场类型和规模的调整,更便于了机械化作业和经营管理。与此同时,重建
五项耕作制,坚持常规生产技术措施,大面积推广深松耙茬种大豆。当年,重点抓了小麦、大
豆深施肥;在植保中重点抓了小麦赤霉病、大豆灰斑病和食心虫的防治。播种前,小麦、大豆
全部采用药剂处理,在生育期对重茬小麦和赤霉病较重的品种利用飞机喷洒多菌灵胶悬剂4 500
亩,防治大豆灰斑病95 400亩,大豆食心虫病38 100亩,使小麦平均亩产提高到 194.8公斤,
亩产超 200公斤的有二队、三队、五队、六队、九队、十四队、十六队、十七队、十八队和林
场;大豆平均亩产111.4公斤,超130公斤的有三队、十队、十八队。农业生产五项制度的恢复
和农业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农场呈现恢复性发展。
1990年,是垦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第一年。1991年,是垦区 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的
启动年。农场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优、高效农业,
采取集约化经营方式,强化经营管理,全面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使农业管理实现了科学化、
制度化、标准化、社会化。为实现垦区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农场出台了《科
技兴农起步方案》。为落实这一《方案》,农场实施了丰产丰收计划,开展了高产攻关活动,
构建了小麦、大豆、玉米、甜菜高产栽培模式,建立了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形成了生产科、科
研站、生产队技术工作的网络化,建立和恢复了麦—豆、麦—杂四区轮作和以翻地为基础、以
松耙少耕为核心,以保墒为前提的土壤耕作制度,实行二耙一松一翻的耕作方法。
为落实和实施垦区100亿斤商品粮基地规划,在“八五”期间 (1991~1995年)农场提出了
小麦亩产500斤、大豆300斤、甜菜2吨、油菜200斤、玉米800斤、水稻800斤的“五、三、二、
二、八、八”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农场下发了《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起步方
案》,实施了压麦、稳豆、增玉米,使三者比例分别调整到 45%、35%、10%。在生产技术上,
应用增产菌及小麦根际固氮菌等农业植保技术措施。然而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的影响,除了大
豆五年平均亩产 310斤超过计划指标外,其余均未实现。1993年,农场遭受了春旱、秋涝的严
重自然灾害,全年降雨量达763.9毫米,其中7、8月份的降雨量达479.4毫米,位于历年同期降
雨量之首。此时正是小麦收获季节,两个月的连雨天使割晒的小麦无法收回,待联合收割机收
获的小麦脱粒殆尽,被抢收的小麦质次价廉,平均亩产不到 100公斤,普遍患过根腐病的甜菜
亩产不到8公斤,玉米绝产。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农场的经济陷入低谷。
1996年,农场严格执行了农业技术措施,在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场科技人员深入基层跟
踪指导和检查,确保技术措施的贯彻落实。当年,推广大豆秋施药、秋起垄 5.4万亩,推行大
豆种衣拌种10万亩,小麦叶面喷肥10万亩,大豆叶面喷肥 6.4万亩。由于生产措施的实施和农
业新技术的推广及自然条件风调雨顺,这一年农场的农业生产攀上了历史的最高峰,粮豆总产
和亩单产分别为60 350吨和239.6公斤,其中小麦总产和亩单产分别为31 897吨和269.2公斤,
大豆总产和亩单产分别为21 480吨和 182.5公斤。粮豆总产、亩产、小麦总产、大豆亩产均超
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了1994年农场提出的一年受灾、一年恢复、两年发展的计划。
1998年,国内粮食价格下滑,自然灾害频繁,使农业再次呈现负增长。在由计划经济向市
场经济转变的过渡阶段,农场以“两高一优”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作物种植比例,由
以往年度的粮豆作物、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作物向粮豆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方向
转变;实施科学投放、亩成本控制,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了最低程度。与此同时,农
场为发展绿色食品和区域经济,经专家考察和论证后,农场种植的 189亩这种圆葱喜获丰收。
长日型圆葱具有色、味、硬度具佳的特点,它质脆、辣味浓,人们食用它能降低胆固醇、减少
脑血栓发病率,很受俄罗斯、日本、韩国及马来西亚的青睐。为发展这种绿色食品和区域的特
色经济,农场下发了《绿色食品和有机作物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了实施。
2000年,农场建立了少耕、免耕为主的耕作制度,在植保制度中本着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的方针,制定了小麦、大豆、玉米、甜菜四大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措施。为了建设好生态
农业、绿色食品基地,农场实施了小麦、大豆、圆葱 《A级绿色食品操作规程》。经环境检测、
产品化验达到绿色食品标准要求,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重点抓了
田间清理、秸秆还田工作,真正做到了不放一把火、不烧一亩荒。为了推动和建设好生态农业,
农场在十六队建立了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
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在典型的春旱、秋涝的自然环境下,农场自然灾害频频发
生。1986年至2000年的15年间,除了 1993年的严重涝灾外,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的灾害还有9
次,其中最严重的是2000年的旱灾、风灾和雹灾。当年5月17日 17时,一股短促强劲的沙尘暴
席卷了全场,它来势凶猛,风速达 18~19米/秒,卷起的尘沙在空中飞扬如黑云密布,岗地中
的小麦被刮的根须裸露在外,洼地中的甜菜被风沙淹埋。
同年5月23日至6月17日,全场未降一次雨,致使土壤龟裂,种在沙岗地中的小麦大部分旱
死,大豆因缺水而生长迟缓,甜菜、油菜因干旱而断条缺苗。同年9月8日19时和9月9日16时,
农场遭受两次严重的雹灾,全场17个生产队无一幸免,垄沟冰雹厚度达18厘米,持续到第二天
傍晚才全部融化。受风、旱、雹灾的影响,小麦亩产不足156公斤,大豆亩产仅达86.6公斤。
1986年至2000年的15年间,粮豆平均亩产167.7公斤,比1954年至2000年的平均亩产130.9
公斤增长28.3%,比两场合并前的26年间平均单产86.5公斤增长93.8%,比1975至1985年的117.5
公斤增长42.7%。
农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3—1 单位:亩 公斤 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