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产措施 一、主要作物播种期
鹤山地区小麦高产播期是每年的4月10日至20日,大豆是5月1日至10日,甜菜是4月25日至
5月1日,玉米是5月10日至 20日。由于受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各种作物播期有时提前,有时
滞后。因1987年9至10月份降雨 163.5毫米,比历年的平均值多出1倍多,使秋整地未按期实施,
加之1988年3至5月份降雨比历年同期平均降雨高出 96.8毫米(1988年是165毫米),致使1988年
小麦播种时间滞后并延续到5月25日才结束,整个播期是45天。而1998年农场从3月25日即开播
种小麦。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小麦播种期一般是1个月左右,大豆是20天左右。90年
代后期,因农场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使播种时间缩短到10天左右。
小麦大豆播种收获期调查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3—2 单位:月 日 天
续表3—2
二、施肥(化肥)
小麦施肥量的变化情况大体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6年,亩施肥纯量为8~9公斤。
第二个阶段是 1987~1993年,亩施肥纯量为7~8公斤。第三阶段是 1994~1996年,亩施肥纯
量达到 8~9公斤。第四个阶段是 1997~1998年,亩施肥纯量达到 9~10公斤。第五个阶段是
1999~2000年,亩施肥量降到了8~9公斤。
小麦施肥比例的变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6~1995年,氮磷比是1:1.25。第二阶
段是1996~2000年,氮磷比是1:1。
小麦施肥方法的演变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年以前,采用种肥上分下不分,或种子混拌一定数量的二铵,前后箱三位
一体的种肥混播方法。
第二阶段:1987年以后,采用播种前先深施一遍肥或秋深施肥的方法。
大豆施肥量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6~1995年,由于对大豆施肥量的认识问题
和化肥紧张因素的影响,亩施肥纯量只有5~7公斤。第二阶段是1996~2000年,随着对大豆施
用化肥认识的提高和化肥资源的充足,亩施肥纯量达到8~9公斤。
大豆氮磷比大体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86年,氮磷比为1:1.8~2.6。第二个阶段
是1987~1994年,氮磷比为1:1.5~2。第三个阶段是1995~2000年,氮磷比为1:1~1.5。
大豆施肥方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9年以前,由于大豆大部分采用谷物条播机播种,因此对播种机进行改装后,
施肥方法是侧5深3,即肥料施在种侧5厘米,种下3厘米处。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由于大量引进精量点播机和三垄栽培技术的应用,肥料施在种子
下面。主要技术核心是秋起垄、垄体深松、秋深施肥;春季在此基础上原垄卡种大豆。此机的
深松杆尺有三个不同深度的施肥孔,可把肥料施在种下三个不同的深度,在垄体下形成三个肥
料层,每层深度相差3厘米,可满足作物不同时期养份的吸收。
甜菜施肥量的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1986~1994年,亩施化肥纯量只有8~12
公斤。第二个阶段是1995~2000年,随着甜菜育苗移栽种植技术的推广,加大了化肥的投入,
亩施肥纯量达15~20公斤。
甜菜氮磷钾比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1986~1996年,氮、磷、钾比例为1:1.3:0.5。
第二阶段1997~2000年,氮、磷、钾施肥比例为2:1:0.4。
玉米施肥量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6~1994年,亩施纯量8~9公斤。第二个
阶段是1995~2000年,亩施肥纯量达到15~20公斤。施肥比例与甜菜同。
甜菜、玉米施肥方法同大豆。
农场施用的化肥有大庆、浩良河、原苏联产的尿素、突尼斯产的磷酸钙、美国产的二铵。
三、微肥及菌肥的使用
1990年,农场推广小麦三叶期喷米醋2万亩,小麦根际固氮菌 2万亩,小麦增产菌1 000亩。
1991年,稀土拌种60 000亩。1997年,小麦开花期根外追磷酸二氢钾30 000亩,叶喷灵20 000
亩,新华复合肥15 000亩。1992年,推广了小麦平衡施肥。
大豆,1990年,推广增产菌拌种99 909亩。1992年,推广植物生长调节剂784-1拌种5 000
亩。1993年,稀土拌种106 680亩。1994年,推广784-1花期根外追肥 100 410亩,示范生物钾
肥3 000亩。
四、化学灭草
农场农田主要杂草有:野燕麦、鸭跖草、稗草、问荆、蓼科杂草、香薷等。
1990年以前,小麦化学灭草主要采用2.4—D丁酯灭草。1991~1994年,采用2.4—D丁酯加
绿黄隆灭草。由于绿黄隆对甜菜药害重,1996年以后停用绿黄隆。1999年,采用2.4—D丁酯加
苯磺隆。
大豆田灭草,主要方法有土壤封闭灭草和苗后除草。1990年以前,主要以防除野燕麦、水
稗草等禾本科杂草为主,采用氟乐灵土壤处理灭草。1991年,结合防除鸭跖草等阔叶杂草,采
用氟乐灵加赛克津、乙草胺(或禾耐斯)加赛克津,氟乐灵加灭草猛加赛克津等配方。1995年后,
试用速收加禾耐斯。
大豆苗后除草,1986~1994年,先后使用拿捕净、杂草焚等苗后除草剂防除禾本科杂草和
阔叶杂草。1995年,使用克秀灵防除阔叶杂草。1996年以后,用克阔乐防除阔叶杂草。1999年,
用氟磺胺草迷防除阔叶杂草。
五、作物保苗密度
小麦保苗密度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1990年,由于品种抗倒伏能力差,施肥量低,机车收获能力差等因素的
影响,每公顷保苗在550~650万株之间。
第二阶段:随着化肥投入的提高,自走式大马力收获机的引进,新的抗倒伏、高产品种的
引进,1991~1995年每公顷保苗提高到600~700万株。
第三阶段:1996~2000年,农场加大了化肥的投入,公顷保苗提高到了650~800万株。
大豆栽培的密度特点是随肥力变化而变化,施肥水平较高时保苗宜稀,否则保苗宜密,农
场大豆公顷保苗株数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1989年,由于施用化肥数量较少,采用谷物播种机条播大豆,公顷保苗
45~55万株。
第二阶段:1990~1993年,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丰产性好的新品种的引进、精量点播机
的应用,公顷保苗下降到40~45万株。
第三阶段:1994~2000年,随着精量点播机的普及,施用化肥水平、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
科技的应用,公顷保苗降至35~40万株。
玉米公顷保苗始终在7~9万株之间。
甜菜每公顷保苗由20世纪80年代的5万株左右,提高到2000年的6~8万株。
大豆不同播种方式产量调查表
(1992年)
表3—3
六、耕作与轮作
麦茬的耕作在1993年以前基本是采用五铧犁深翻 25~30厘米。1994年80%以上采用全方位
深松机深松。1995~1997年,基本上以无壁犁深松为主。1998年部分麦茬采用中型耙直接耙麦
茬。1999年开始,试验麦茬直接起垄,2000年全场麦茬直接起垄。
豆茬基本上采用中型耙耙两遍,达到耙平垄台,然后采用轻型耙和平地机平整土地。
自从提出“打破犁底层、水多时有利水分下渗蓄水”后,农场先后采用过杆尺式深松机、
全方位深松机、无壁犁深松机、框架式深松机,进行垄作深松。
20世纪80年代以前采用随播随起垄,90年代主要采用秋起垄和随播随起垄及平播后起垄三
种栽培方法。
为了合理的运用土壤肥力,有效地减轻病、虫、草的危害,农场建立了麦—豆—杂三区轮
作制度。
七、保护地栽培
1995年,全场种植覆膜玉米59公顷,亩产355.5公斤;育苗移栽玉米87公顷,亩产403公斤。
种植覆膜甜菜57公顷,亩产1 278.5公斤;育苗移栽127公顷,亩产1 735公斤。
1.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要点及生产流程
(1)品种以选择比当地直播品种生育期晚10天左右的为宜,农场选择的品种是东农248。选
择有深松基础的麦茬地,每亩施有机肥 2吨,秋起垄夹肥,每公顷施入二铵196公斤,尿素217
公斤。垄距97.5厘米,起垄按4:12间作,即起4个大垄,12个70厘米的小垄。选膜厚度为0.008
毫米的地膜。
(2)种子催芽:用温水浸种 16小时,亩用种1.5~2公斤,浸种后装入麻袋(大半袋)进行催
芽,温度保持在25~28℃。每隔4~5小时翻动一次,待种破胸后即可在苗床播种。
(3)覆膜及播种:覆膜在4月25日前完成。5月5~10日座水人工播种,垄上双行,行距25~
30厘米,株距30~33厘米,用木棒在膜上扎深度4~5厘米的孔,每孔点两粒种后浇透水,然后
覆上土并用湿土压好膜孔。
(4)田间管理:及时检查出苗情况,如发现缺苗及时补栽。 覆膜后要经常检查地膜,如有
风扒、透风、破裂的要及时用土压严,如发现有草顶膜现象要在膜上进行踩压,利用阳光烤死
杂草,并扫去膜上多余的浮土以利于透光。在7月中旬左右玉米 12~13片叶期及时揭膜。玉米
进入拨节后要及时将玉米丫子打净。移苗后及时用杆尺进行深松1~2遍。
2.甜菜育苗移栽技术要点及生产流程
(1)配制营养土:取研碎的二铵4公斤,硫酸钾0.8公斤,敌克松72克,过完筛的沃土700公
斤,过完筛的有机肥200公斤,放到一起混拌均匀即可装纸册。
(2)配制覆种土:取福美双、多菌灵各0.5公斤,沃土 3公斤,混拌均匀留作覆盖种子用。
配制完后将纸册拉开固定在墩土机或墩土板上,一边把配制好的营养土往纸册里装,一边墩土,
装满墩完把纸册摆放在苗床上以后,立即用乳头棒扎直径 1厘米的眼,然后把种子播上,做到
随墩土、随扎眼、随点种。每百公斤种子拌甜菜种衣剂4~5公斤。
(3)苗床管理:4月 15日为覆土浇水期,先把排列好的纸册的四周培好土, 培土高度以不
超过纸筒高度为宜,要培严踩实。先把配制好的覆种专用土盖在播完种的纸册上,直到铺满为
止,然后用笤帚扫去多余的土,以露出纸筒边缘为宜,分3~4次浇透水。出苗后尽量控制浇水,
在苗床表面出现干裂时浇500倍液的敌克松药水,每册 3~4公斤,移栽前一天浇透水起苗。出
苗前白天温度控制在25~30℃,夜间保持 5℃即可。移栽前一周,如没有大风、大冻等异常天
气,要全部敞开棚膜。
幼苗两片子叶展开后,就要抓紧时间间苗,每筒留1株壮苗。苗期结合灌水浇两遍500倍的
敌克松防治立枯病,喷两遍1 000倍液的甲基托布津防叶部病害。
(4)移栽:5月10~15日往大田移栽,每公顷保苗6万株,株距 24厘米。移栽的技术要求是:
苗栽正、栽直、不上吊、不下窖、不蹲坑、不“睡觉”、浇透水、封严埯、纸筒上缘与地表平
齐,纸筒上部切开5厘米长的口。移栽田要选秋起垄夹肥地,亩施纯量化肥 15公斤,NP比例是
1.5:1。移栽后要紧接着趟一犁。
甜菜播种方式产量调查表
(1987年)
表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