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农业现代化建设

第七节 农业现代化建设



  

  农业现代化主要是指农业的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电气化。

  农场建场之初,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下,除耕地、播种用机械外,其余都用手工工具。除草
用锄头、收割用镰刀、扬场用木锨、运输靠畜力。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农场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中耕靠机械、收
获靠牵引(牵引收获机)、运输靠轮式拖拉机、扬场是以电力为动力的扬场机。飞机航化作业已
开始启动。 施肥仍然以农家肥为主,用过石与人粪、尿、黑土制颗粒肥作种肥。 除草靠人工
“早上两点半、地里两顿饭、晚间回来看不见”方式铲地锄草。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农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走上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农业收获机械
不断更新, 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不断将牵引收割机淘汰, 化肥以过石、二铵、销酸铵为主,化
学灭草已进入农业生产措施中。 为了预防秋涝,农场于 1989年在科研站建立一座烘干能力为
40吨/时的粮食处理中心。 90年代农场又分别在十五队、十六队分别建立了粮食烘干处理中心。

  90年代是农场农业现代化的兴盛时期,新增了大马力机械,东方红—802、东方红—102、
M—160耕作机械已取代了东方红—54、东方红—75;自走式JL—1065、JL—1075、顿河—1500
已将牵引式联合收割机全部淘汰。施用的化肥是国产尿素(大庆、浩良河产)和从美国进口的二
铵,它们的特点是折纯量高,氮磷含量均在46%以上。

  化学灭草已由80年代的6 500亩增至1995年的208 920亩。为了抵御自然灾害,可实施局部
人工降雨和高炮驱雹。1998年,农场为了发展圆葱生产,实现有效灌溉面积100公顷。

  至2000年,农场的机械化水平已达98%,化肥化已达100%,化学化已达80%。粮食处理中心
已由1989年的1座增加到3座。水泥晒场由1975年62 840平方米增至2000年的 120 317平方米,
亩施化肥纯量已由 0.9公斤增加到8.4公斤。每个种植业工人种植面积由61亩扩大到142亩。

   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状况统计表
   (2000年)
  表3—5



  续表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