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机管理 1986年,农场恢复农机科初始,工作人员充实到 5名,17个农业生产队也都配齐了机务队
长和机务统计,各队建立健全了机务管理制度,初步实现了农机管理规范化。在农机管理上采
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贯彻执行农机法规和各项机械作业操作规程,健全了场、队各类技术档案、
机械保养卡片,农场有计划地做好机务人员的技术培训;二是抓好恢复动力机械的技术状态,
采取平、改、涂、浸、勤五字制漏办法,保证机车达到“油、水、电、气、工具五净,油、水、
电、气四不漏,技术状态完好”;三是三库一场建设在维护、修补上下功夫,同时加强油库油
料管理,彻底消除油料漏、撒、混、脏、变的现象,达到了油料的净化处理;四是制定各类机
组承包合同,落实生产任务,搞好单车核算,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收费标准;五是做到安全生产
工作,防止事故发生;六是无论联户、独户承包的机械都必须由生产队统一管理、统一停放。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农机管理工作有了一个新的局面,在农机管理标准化道路上前进了一大
步。
1988年,农机工作在生产队推广了“四定一统”的管理办法,即实行定任务、定标准、定
费用、定点服务,统一领导。
1989年,在总结上年经验的基础上,调整和加强了农机管理工作的措施:一是加强领导,
健全管理体系;二是定职责、定奖罚,完善管理制度;三是田间作业机械按4 :2:1配齐人员,
坚决取消无证人员操作;四是有计划地抓好农机人员培训工作,特别是岗前技术培训;五是机
务区建设按标准提取四项基础建设基金,抓好三库一场建设及日常管理工作;六是制定多项农
机检修标准,狠抓田间标准化作业质量。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加大了农机管理力度,到年末有一队、二队、九队、十四队、十七队
等5个单位农机管理工作达标。
1991年,农机管理工作围绕农场总局〔1991〕12号文件《关于深入开展农机管理标准化活
动的通知》以及九垦局发〔1991〕38号文件《农机工作实施方案》的精神而展开的。一是实行
目标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农机科对各生产队实行目标管理,采取年度工作定标准、定任务、
定考核、定奖罚。先后制定了《生产队机务区目标管理》、《农机安全员目标管理》、《机务
队长、机务统计目标管理》,以机务规章为核心,通过不断总结和借鉴,逐步建立了《有机户
管理制度》、《技术培训制度》、《三库一场管理制度》和《农机具维修保养制度》。二是改
善管理水平上档次。加强机务区建设和标准化管理,当年新建油料库4座,计210平方米;保养
间3间,计250平方米;收获机库9间,计450平方米;拖拉机库 13间,计364平方米;胶轮车库
10间,计280平方米;零件库1间,计100平方米;车组零件库 200平方米;另建机务活动室120
平方米,总投资 100万元。机务区建设初具规模,同时机务区管理也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农
机具入库挂牌、定点停放,农具做到了涂油垫起、摆放整齐。三是抓好培训,提高机务工人素
质。场集中举办了拖拉机、收获机、胶轮车驾驶员学习班,共培训 670人次,搞青工技术比武
活动 2天,使机务人员技术水平、工作作风得到明显提高。四是抓机具检修标准,实现田间作
业标准化。农场在当年 3月23日召开了农机具检修定标会,在机具检修上做到了耙片直径大小
分组选配,播种机行距同样板长,底面上平台检查,弹簧按压力分组,夹板拉线检查,单口流
量天平称量。由于检修的标准高,使田间作业质量得以保证。年末,农场被总局评为“农机标
准化管理优秀农场”。1995年,农场又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垦系统农机管理标准化优秀农场”
称号。
1996~2000年,农场坚持四项基础建设基金提取制度,保证三库一场建设达标,日常管理
规范化,零件库零件做到摆放整齐,不锈蚀,农具入场入库达到“清、涂、排、浸、齐、松、
垫”七字标准,收获机室外停放推广永久支架,轮胎卸下入库保管,拖拉机、农具分区划线,
做到横看成行、纵看成线。农具场做到沙石铺垫,四周绿化,冬无积雪,夏无杂草。
新体制下的农机管理工作,使农场改变了过去单一靠行政管理方式为主的管理办法,开始
步入以法规管理为主,行政管理、经济管理为辅的三结合阶段,为最终实现法规管理奠定了基
础。农场认真宣传贯彻《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增强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做到
以法办事。
在行政管理手段上,农场对生产队农机管理标准化实行目标管理,将目标层层分解,具体
落实到个人,对于领导者政绩突出的提拔重用,成绩平庸者调离本岗,完不成指标者就地免职。
在经济管理手段上,将目标考核与个人年终效益工资挂钩,做到奖优罚劣,使农机管理标
准化工作有序进行。
通过以上三种手段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实现了农机管理标准化的宏观控制和微观监督,
使农机管理标准化得到长足发展,收到显著成效。
机务区基本建设统计表
(2000年)
表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