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标准化作业 田间标准化作业是农机标准化的核心,也是检验农机队伍整体素质的关键内容。搞好田间
标准化是提高作业质量和耕地利用率,减少损失浪费,达到作物稳产、高产、丰收的主要因素。
整地作业:1985~1989年,麦茬整地以秋翻地为主,以平、碎、透为重点,实现两平一碎;
1990年以后,采取无壁犁深松为主;1999年以后,又采取耙茬技术和原茬直接起垄技术。大豆
茬一直主要采取耙茬技术。
播种作业:播量准确,单口流量误差不超过±1%。行距误差不超过 ±1厘米,台间结合线
不超过±2厘米,往复结合线不超过±5厘米,千米弯曲度不超20厘米。下种均匀,米间落粒不
超过标准2%,播深一致,误差不超过0.5厘米。到头到边,田间道、抹牛地不超过6米,距林带
边不超过1米。
田间管理作业:中耕深度25~28厘米,行距误差不超过±1厘米,地头起落线误差在0.5米
以内,不压苗、不伤苗,上有碰头土、下有坐犁土。
小麦割晒作业:幅宽误差不超过10厘米,千米弯曲度不超过20厘米,割茬高度不超过 2厘
米,铺厚误差不超过±1厘米,损失率不超过0.2%,不漏割、不掉沟、无飞穗。
收获作业:跑、漏、裹和拾不净综合损失率小麦不超过2%,大豆不超过3%;破碎率小麦不
超过1%,大豆不超过2%。
洒药作业:药量准确、喷雾均匀,大水量、低浓度,重叠喷、无后滴。
为实现农机标准化作业,农场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更新机械
只有标准的机械才能优质、高效、低耗地进行机械作业。为了提高整地标准,1988年农场
引进40片液压、中型耙,1994年又引进48片液压、中型耙,1999年引进松翻两用犁,同时液压、
平地机取代轨耢子,将整地标准提高了一大步。为确保作物播种均匀、播量准确,1999年,农
场利用项目贷款从桦川农机有限公司购进精量点播机16台,从美国引进 450型条播机16套。为
了减少收获损失,大豆低割装置自1989年逐渐被挠性割台取代,1991年自走式联合收割机逐渐
取代了牵引式联合收割机。
二、加强农机队伍建设
2000年,农场农机队伍有930人,占农业职工人数的44.1%。他们是农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只有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才能使农机田间标准化作业得以贯彻落实,从而使
农场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为使他们达到“四懂”、“四会”,农场多次举办农机训练班,训练
班采取多种形式,一是利用冬季农闲时间进行全员培训,农机科统一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由
农机技术人员授课,主要讲解新机型的构造和原理、正确操作、保养、故障排除及农艺技术和
农机田间作业操作规程。二是开展短期培训和岗前练兵活动。三是开展技术比武活动。1991年
农场开展了农机青工比武一次,1993年农场开展了争当一长 (机务队长)、四手(小革新能手、
小发明能手、播种能手、割晒能手)、三员(优秀农机统计员、优秀油料和优秀零件保管员、优
秀驾驶员)活动。 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活动,形成了一支思想道德素质高、技术水平过硬、工作
作风顽强的农机队伍。在1992年管局农机青工大比武中,农场参赛的十六队左士峰、十四队刘
汉国、六队牟善柱三位东方红 802驾驶员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左士峰还获单人比武第一名。
在1997年、2000年,农场有621名农机职工参加考试、考核,其中获得高级职称的301人、中级
职称的230人、初级职称的90人,他们分别占考试、考核总人数的37%、48.5%、14.5%。
三、实施农机田间标准化作业措施
1986年,农场规定:整地以保墒为中心,以平、碎、透为重点,要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
的苗床。
1990年,农场整地作业坚持早(不翻9月地),深(20~22厘米)、平(地表10米内高低不超过
5厘米)、齐(开闭垄应在5米以上、开垄宽度不大于30厘米、闭垄宽度不超过 10厘米),不带合
墒器、小桦不准参加作业。
1991年,农场下发了〔1991〕17号文件即《关于加强农机管理的若干规定》。农场规定:
田间机械作业必须坚持三统一,即机具统一调整、作业统一指挥、质量统一标准。必须遵守农
艺要求,严格执行《田间机械作业技术操作规程》,适时、优质、高效、低耗、安全地完成好
各项作业。农场还规定,机械田间作业实行质量检查验收制和优质优价政策,机组作业质量不
符合标准的不给机械作业费,造成重大损失的,对直接责任者给予罚款。在检查作业质量时要
学北安“瞪大眼、抹下脸、不能差一点”的做法。
1997年,农场农机工作的思路是:建设一支队伍、抓住一个中心、坚持一项工程、开展好
一个活动、完成两项指标。即建设一支思想道德素质高、工作作风顽强、专业技术过硬的农机
队伍;抓住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这个中心,使农机作业实现全面积、全作物、全过程的标准化;
坚持节本增效工程;开展好“九五”期间农机标准化管理达标活动,生产队达标 90%、车组达
标85%;实现小麦亩产260公斤、大豆 165公斤。为抓住一个中心,农场在春检工作中解决了播
种机“三线、一直、三均匀”和拖拉机“五净四不漏”的问题。
通过十几年的生产技术的实施,农场标准化作业水平逐年提高,它不仅为农场增添了经济
效益,促进了农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周边的村、镇起到了示范作用。
拖拉机作业统计表
(1990~2000年)
表3—8
联合收获机作业统计表
(1990~2000年)
表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