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1985年,农场森林面积30 626亩,其中造林面积25 303亩。在造林面积中,用材林10 444
亩,农田防护林13 478亩。1986~2000年的15年间,农场造林21 420亩,迹地更新16 206亩。
至2000年,全场森林面积已达 45 471亩,其中造林面积 40 841亩,森林覆盖率已由1985年的
7.5%增加到10.9%。在造林面积中用材林9 971亩,农田防护林30 870亩。用材林分布在原林场
西侧、111国道 1 801~1 804公里处,农防林分布在全场的耕地和道路的两侧。人工造林的树
种有云杉、樟子松、落叶松及杨树。自然林多为野生灌木,主要分布在农场的二队、四队、五
队、七队、鹿点等地。
1986~2000年,农场的造林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1993年。 这8年间,农场的造林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场党政领导
从长远利益出发,为更好地为大农业生产服务,建立了以农场场长、党委书记为主任的造林绿
化委员会,加强宣传,提高全民意识,制定了目标,层层签订责任状,促进了造林事业的快速
发展,全场的农田防护林实现了林网化。
20世纪60~70年代,农场营造的防护林树种单一,多为小黑杨和中东杨。到80年代,这部
分林带已近成、过熟期,病腐树较多,多为破肚杨,长势弱、干型弯曲,防护效益下降,并且
有很大一部分杨树林带以200~300米、1 000~1 500米的小网格分布,不便于农业机械作业,
且杨树根系发达,胁地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农业发展。如果不加
强第二代农防林建设,势必产生在一代防护林退役前二代防护林不能及时衔接的问题。面对这
种情况,1986年,农场提出并实施更新造林,全面启动了第二代农田防护林建设工程。
整个更新造林全部采用移植筒移栽樟子松大苗、云杉大苗。在松树的同时,将原有的杨树
林带实施合理的采伐经营,采下的木材多用于农场第三产业(建牛舍、猪舍等)的发展和环境建
设(建木栅栏)。杨改松工程的实施,减轻了杨树胁地问题,恢复了农田的有效使用面积。几年
间共更新杨树林带349条,计6 736亩,其中采用2~3米樟子松大苗更新 98条,8年以上云杉大
苗更新85条,4年生云杉大苗更新108条,采用营养袋育落叶松大苗更新林带16条,落叶松营养
袋与云杉混交更新17条,采用隔带更新重新整形25条。已更新面积占应更新面积的100%。更新
后的农田防护林发挥了对农田的防护效益和作用。
第二阶段:1994年~2000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农场的林业生产及发展结构有
了很大的变化。 1994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开始先农后林, 开荒造林。农场共有次生林地
4 290亩,采取个人承包的形式,由承包户自费开荒,耕种3年,第四年自费造林。这一政策,
大大激发了林农开荒造林的积极性,共有20余户林农承包了荒山造林。
从1997年开始还林到1999年底,已完成还林面积2 000亩,栽植树木株行距为 1×3米。还
林后林农还可继续耕种,待树木郁闭成林后由农场收回。先农后林政策的推出,虽提高了林农
的收入,但从发展的角度看使小气候遭到破坏。因此,从2000年起,国家对该政策进行了制止
并予纠正,开荒整地造林得到了遏止,以避免自然环境、生态平衡遭到更严重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