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1985年以后,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场办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相继建立了糖酒糕
点厂、轧钢厂、制蜡厂、制鞋厂、建筑装潢材料厂、乳品厂等大小30多个工业企业。这些企业
由最初的自给自足、亏损倒挂、靠国家补贴,逐步发展成为不但能满足本场需求还能外销产品、
盈利有余的企业。尤其是自1993年以后,农场的工业在分局范围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993~
1999年,农场工业连续7年盈利,其中 1994~1996年三年连续盈利超百万元。1994~1996年,
农场两次被总局授予“工业效益显著农场”光荣称号。鹤山乳品厂生产的“鹤王”系列产品冲
出垦区,销往全国各地,并获得“乌兰巴托国际博览会金奖”,被国家轻工部列为“向全国消
费者推荐产品”。

  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使农场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
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尽管以乳品厂为龙头的几个工业企业的产值逐年增加,但从农场的整个
工业状况来看,大部分企业还处于亏损状态,主要因为企业实行粗放经营管理,影响了经济效
益。为此,农场对全场的工业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

  农场工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巩固理顺阶段(1986~1992年)

  1986~1992年的 7年间,农场的工业发展速度较快。1987年,农场组建了工贸公司,下辖
鞋厂、轧钢厂、蜡厂、蜇皮厂、糕点糖果厂等。1989年,成立了豆乳晶厂(鹤山乳品厂的前身),
同年又建立了淀粉厂。1991年,中学组建了劳动防护用品厂。同年,农场又接收了九三造纸厂;
农场电业所也划归到工业管理范畴。至此,场办工业已初具规模,工业产品的品种也日趋丰富,
工业产值不断上升,由最初的几万元、十几万元发展到几百万元,到1990年工业产值已达1 142
万元。

  虽然工业企业的个数增加较快,规模增幅较大,但企业仍属于粗放经营,科技含量、管理
水平都比较低,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农场于1991年 5月组
织有关人员到佳木斯肉联厂学习“日效益管理法”,并于同年推广,1991年下半年全场推行。
为了充分调动企业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彻底改变企业干部只上不下,工作好坏岗位不丢,工资
逐年只增不减的弊病,农场于1992年 5月在加工厂搞了“砸三铁”(铁交椅、铁工资、铁饭碗)
试点,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在全场率先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干部实行聘任制,打破了铁交
椅。在机制改革中,本着“治懒不治勤、治散不治老、治懒不治残”的原则,实行了工资与产
量、质量、技能挂钩,打破了铁工资;实行“三岗制”,即上岗、试岗、下岗动态管理,克服
了吃大锅饭、混日子现象,打破了铁饭碗;同年,农场抽调企管、计财、审计、工业办等有关
部门的人员,对全场的工业企业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和整改,对连续多年亏损达 504万元且扭
亏无望的造纸厂于1992年4月24日宣告破产。对当年亏损达 61.9万元的建材厂实行租赁经营:
将原制材车间租给赫荣军,将化工车间租给孙振,将修理车间租给初凤祥。通过这些措施,企
业经营管理开始搞活。

  自1991以后,农场还同客商引进豆制品加工、制瓦、麻袋绳、电话机生产、酱醋生产等项
目,盘活资产达50余万元。

  二、改革强化阶段(1993~1995年)

  在1993年至1995年期间,农场把不断深化改革作为工业企业发展的主旋律,认真、细致、
深入地对企业进行清理和整改。

  1993年 4月,农场将由厂领导班子集体承包的劳保厂转为周国武、万长清个体租赁经营。

  同月,对原工贸公司商店实行“租壳卖瓤”,原工贸商店房屋实行租赁,农场将69万元库
存商品转卖给朱淑贤等 5名原商店职工,撤销了工贸公司,收回工贸公司在双山设立的经销部。
将原工贸公司的糕点车间、挂面车间及其房舍和人员划归供电所管理。

  同年11月,原建材厂和工贸公司的原值为63.3万元的16台运输汽车实行一次性作价转让,
转让金额为57万元;同时清理汽车驾驶员挂账款30余万元。

  通过对扭亏无望企业进行“关、停、并、转”,不仅减少了亏损,同时盘活了企业及个人
占用的资金达270万元,为缓解农场资金紧张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5年2月,加工厂与粮贸科合并,成立粮油贸易公司。

  为了促进农场工业企业快速发展,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
约束的经济实体,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农场于1995年 2月19日制定下发了《工业企
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并派出工作组历时50天,重点对乳品厂、粮油贸易公司、修造厂、
砖瓦厂、造纸厂等 5个单位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在坚持谁出资谁所有、谁受益谁承担责任和风
险;坚持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坚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安定
原则的前提下,农场对乳品厂实行股份合作制经营,修造厂实行集体购买,砖瓦厂、采石队转
让给个人经营。

  为了加强转制企业及原个体私营企业的管理,农场于1995年 6月24日成立了工业(集团)总
公司和乡镇企业管理局。公司下设有项目、经营、技术监督、财务、审计、统计等有关科室人
员参加的综合管理机构。工业(集团)总公司管理范围是国有经济和场办经济单位;乡镇企业管
理局管理范围是农场所属自筹资金或银行贷款、股份合作、合伙、引资等创办的或改造的集体
和私营的工业企业。公司具有开发和管理两种职能,负责所属企业更新改造项目的确立、新建
企业的考察、论证、立项、审批、实施、经济信息的传递交流;负责所属企业的改革、目标管
理、指标确定、责任状及合同的签订,企业的调查、分析、论证,企业节能工作的开展,以及
技术监督、安全生产等。

  由于机构的设立、职权范围的明确,工作内容的确定,理顺了农场工业管理体制,增强了
企业干部和职工的责任心,激发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使企业经营状况得到根本好转。1993年
实现利润32万元,1994年为152万元,1995年为188万元。所有企业无一亏损,工业从整体上摆
脱了亏损的局面。1994年,农场被总局授予“工业效益显著农场”光荣称号。

  三、发展振兴阶段(1996~2000年)

  1996年,农场为了规范企业管理,先后下发了《非国有经济管理办法》、《工业企业成本
逆控管理办法》等文件,以开放开发、联合开发、扩大外延经济为主线,以资本运作为内涵,
通过招商引资,启动闲置资产。

  同年2月 11日,农场与杜尔柏特祥发造纸有限公司经理卞怀祥反复磋商,签订了每年交租
金11万元的优惠条件将造纸厂租给卞怀祥经营的合同,使农场盘活资产达 120万元,安置原造
纸厂职工113名。4月,农场与查哈阳稻农陈韬联合开发水稻种植,将原淀粉厂厂房出租做库房、
宿舍,盘活资产 17.6万元。8月,哈尔滨返城知青王坤租用原水管站办公室生产哈市红肠,盘
活资产 14.3万元。9月,安达客商惠凤玉租用原建材厂宝丽板车间进行畜产品加工,盘活资产
9.7万元。

  2000年5月,农场以1万元的租金将鹤翔塑编厂租赁给浙江温州杨忠道。

  到2000年末,农场共盘活闲置资产795.5万元,占闲置资产总额的78%;并为 158名下岗职
工提供了就业岗位。

   历年工业总产值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3—15 单位:万元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3—16



  续表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