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乳品工业

第三节 乳品工业


  
  

  一、发展概况

  农场乳品厂始建于1988年4月,1989年6月投产。投产以后,日处理鲜奶能力逐步增加,由
起初的20吨增加到1993年的60吨;固定资产由建厂时的 439万元增长到1994年的近千万元;产
值由1990年的145.6万元增加到1997年的3 728万元;由起初的单一奶粉生产发展到1994年扬名
全国各地的“鹤王”牌系列产品;经济效益由1991年盈利40.8万元,到1994年盈利超过百万元,
至1997年企业累计盈利430.6万元。

  农场乳品厂本着质量是天,市场是地,用户是王,法律是纲这一原则,教育职工懂得得王
者胜,遵法者昌,质量兴企,地久天长的道理。紧紧围绕市场经济这一主旋律,树立名牌意识,
走创王牌之路,努力塑造中国式的企业形象,在短短的几年中,使企业成为省行业一级企业,
垦优企业,国家质量、计量、标准化管理三级企业,产品曾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优质产品
称号。1994年,具有公众信誉的名优食品、中国乳制“精品”,分别在全国名优食品博览会、
商工贸国际博览会、乌兰巴托国际博览会获金奖殊荣,鹤王品牌获得国家上榜品牌,“鹤王”
商标获得东北地区驰名商标荣誉。

  二、“第一车间”建设

  乳品厂视养牛户为第一车间。为保证有足够的奶源,农场对养奶牛户提供优惠政策。为大
力发展奶牛业,增加奶牛业的科技含量,1995年,农场投资50万元建成了年产 5 000吨奶牛饲
料的加工厂,购置了电脑操作控制的复合饲料加工设备,为奶牛饲养向科学化迈进创造了良好
的条件。为方便养牛户送奶,根据各生产队分布情况,设立了18个鲜奶收购点。由于政策到位,
措施得力,使鲜奶的生产稳步增长。鲜奶的收购量由1990年的3 546吨,增加到1997年的8 000
多吨。

  为了确保收购牛奶的质量,先后培训收奶人员30余人次,使收奶人员都能准确掌握鲜奶的
收购标准,运用口尝、眼辨、鼻嗅、化验等方式鉴别奶质。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及鲜奶收购
标准,对收“人情奶”或营私舞弊行为,发现后一次罚当事人200~2 000元,并开除厂籍;对
奶户反映强烈的收奶员及时处理调换。

  三、新产品开发

  农场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拳头”产品。1993年,农场与省乳制品研
究中心合作,投资 3万元研制了大祥奶粉和营养奶粉;投资 6万元购置了一套冷饮设备,生产
“鹤王”系列饮料;又改造了一个40吨的喷粉塔。1994年,投资15万元增加了听包装设备;1995
年,投资 25万元开发出5种新产品,形成了“鹤王”系列产品。截止1999年,乳品厂设备日处
理加工能力达60吨。由于设备的改造、品种的更新与增加,使“鹤王”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
提高。

  四、开拓市场

  建厂初期,经周密创意、策划,确立了鹤王商标,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走名牌之路奠定
了基础。农场先后派出干部、业务人员20余人到外地考察学习商标工作,在员工中讲授商标法
及正确使用商标知识,提出“爱我工厂、扬我鹤王、人人为鹤王商标镀层金”的口号。积极宣
传“鹤王”品牌,职工骑着印有“鹤王”标志的自行车行驶在大街小巷。在每年的全国食品订
货会上,销售员都佩戴金色“鹤王”商标授带,宣传自己的产品。

  1995年2月 21日,经职工民主大会讨论通过,正式成立“鹤王”乳品有限公司,使企业的
标志、产品的商标、企业的名称真正达到了统一,并制定了以“销售为龙头、广告为发条,强
化营销、抢占市场”的营销策略。

  1994年,在销售形势看好的情况下,分期投入190多万元,先后在全国 15个省市电视台,
多家报纸杂志上大做产品广告。1995年,又拿出9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由于扩大了商标
的知名度,提高了产品的信誉,不仅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也扩大了企业的无形资产。

  在大做广告、强化营销的同时,乳品厂注重收集信息,征求用户意见,调整产品结构,以
适应消费者的需求。一是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消费者,采取不同的包装。1993年,开始采用复
合袋、铝箔袋、大包装,后来又增加听装、礼品盒包装等;二是改革包装重量。如 350克的铝
箔袋包装、375克的复合袋包装、400克、450克的复合、铝箔袋包装、500克的听装、礼品盒装
等,既满足了各类消费者的需求又为企业增加了效益。

  1994年,产品供不应求,丹东客户发来急电急需乳粉20吨,在当时集装箱短缺的情况下,
为了客户的利益,乳品厂果断决策,用汽车把货送到客户手中。这一年还直接用汽车给河南、
河北、哈尔滨、齐市等省市送货,总行程达46 000余公里。销售网点由建厂时的6个发展到1995
年的全国64个市县、221个网点。

  五、企业管理

  农场乳品业以质量求生存、树立名牌意识,走鹤王之路,把全面质量管理贯穿于生产全过
程。1990年 3月,乳品厂成立了以厂长为组长的质量管理委员会、以车间为单位的质量管理小
组,建立健全了 TQC质量管理体系。在质量信息管理上,各车间按着车间管理的要求,利用信
息卡、反馈表、产品质量表等进行质量信息反馈,形成了企业内外质量信息全封闭循环系统。
在质量成本管理上,定期召开成本质量分析会。在企业质量管理上坚持了 7不准制度:一是没
有经过培训的职工不准上岗;二是不合格的鲜奶不准入厂;三是达不到标准要求不准开机;四
是不合格半成品不准入下道工序;五是不合格产品不准包装;六是不合格产品不准入库;七是
全项质量标准中有一项不合格的产品不准出厂。企业制定的产品质量标准,高于国家企业内控
质量标准。因此,1994年,鹤王奶粉被国家评为“具有公众信誉的名优食品”。

  从1993年起,乳品厂把经济、技术、产量、质量、消耗、效益等指标进行量化分解,落实
到每个职能部门、人员和机台岗位上,明确责任,定期检查。为了搞好指标分解,明确责任,
建立健全了各项原始记录、台账和统计表,使管理工作从基础抓起。国家规定全脂加糖奶粉含
糖量为18~20%。含糖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每吨粉可增加纯效益118元。1994年,乳品厂在制
定的内控指标时,把含糖量定为19~20%,当年产粉1 089吨,全年增加效益 13.57万元。在煤、
水、电、奶、油的消耗上也都进行定标,并与操作者的利益挂钩,使消耗指标达到最低点,节
约费用24.6万元。

  乳品厂建立之初,农场的领导就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大胆地
聘用了一些敢闯、敢干、能够开创新局面的人员,把他们吸收到各级领导岗位上。先后聘用了
经营副厂长、总工程师、饲料公司经理、鲜奶公司经理、供销公司经理、运输公司经理各 1名,
技术员7人。

  对科技人员实行聘任制,对国家分配来的大学生毕业或持有高级职称证书的人员,如在企
业中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就视同一名普通的工人;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如果具有一定的专长
和技能,就根据他们的水平和能力聘任他,让他施展才华,并享受同等职称的待遇,如果做出
突出的成绩还可以进行特殊的奖励。

  乳品厂职工分为在岗、试岗、待岗三类。试岗职工的活化工资为在岗职工的 80%,试岗期
限为3~6个月,期满后通过民主评议,合格者正式上岗职工,不合格者为待岗。待岗者无固定
期限,可根据企业需要重新聘用。重新录用的必须经过业务培训和试岗阶段。为调动职工生产
积极性,企业实行双态激励工资制。

  为使企业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1998年农场的龙头企业——乳品厂划归给九三分局。

   鹤山乳品厂及产品获奖情况一览表
   (1990~1996年)
  表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