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粮油饲料加工业

第五节 粮油饲料加工业


  
  

  建场初期,农场就建起了简陋的粗粮加工点和油坊,但因当时口粮和食油主要靠上级供应,
所以粮油加工业发展非常缓慢。直到1968年,农场才投入相当的人力和物力,建起了自己的粮
油加工厂。20世纪80年代,又建起了饲料加工厂。

  到1990年,加工厂厂房面积达到 1 828平方米,下设制粉、制油、冰棍、糕点和挂面车间,
面粉生产能力2 500吨/年,制油生产能力180吨/年,固定资产30万元。

  为了扩大再生产,1991年加工厂投资31.6万元从河南省修武县购买一台制粉机,投资 3万
元建162平方米原料储备车间一栋,又投资10万元建造储备500吨能力的粮仓 2座。1997年,该
厂投资4万元建400平米成品库一栋。1998年,投资8万元在厂区扩建水泥晒场1 000平米。分局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评估认定,至2000年加工厂拥有固定资产 265.9万元,其中房屋96.6万元,
机器设备135.8万元。

  1989年,加工厂实行了承包责任制,针对各车间不同情况制定了承包合同,其中要求制粉
车间加工小麦2 400吨。年底实际生产面粉、豆油分别为1 563吨和 136吨,开创了自建厂以来
最高生产记录。工厂受益,职工也获得了超产奖。

  1992年12月,农场为了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在粮油加工厂搞 “砸三铁”(铁工资、
铁饭碗、铁交椅)试点,转换了企业机制,在全场率先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

  1995年 2月,粮油加工厂与粮贸公司合并,成立了粮油贸易公司,经营范围以小麦、面粉、
大豆、豆油为主,积极开辟生产各类专用面粉及副食品深加工,开发新产品。是年,农场又把
1991年底划给鹤王乳品厂的饲料加工厂重新划回,归粮油贸易公司管理。1997年,粮油加工厂
又从粮油贸易公司划分出去,恢复原来的各自体制,加工厂更名为鹤山粮油综合加工厂。

  1998年,加工厂在降低成本、促进销售、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工作中,取得初步成效。年
初,农场从克山农场聘请了王树德来厂做技术指导,通过技术改造后,提高了出粉率2%,与1997
年同期相比每吨降低成本44.57元;吨粉耗电由原来的90千瓦时降到 72千瓦时,与1997年同期
相比降低成本9.2元。

  豆油生产通过技改后,使出油率由过去的 9.7%提高到11.8%,水化率由过去的 87%提高到
90%,吨油成本与1997年相比下降了1 327.65元。

  饲料吨成本与1997年相比增加了164元,其原因为原料涨价因素增加179元,扣除原料涨价
因素影响,饲料吨成本下降15.37元。

  1999年,粮油加工厂继续围绕“降本增效”这个主课题,积极开拓市场,加强管理,并且
取得了很大成效,面粉、豆油、饲料这三项与1998年相比,合计降低总成本13.6万元。

  2000年10月15日,农场将拥有 265.9万元固定资产的粮油加工厂进行转制,采取“租壳卖
瓤”的形式,被原厂长高启国买断,分 8年进行偿还,并更名为“黑龙江省九三垦区鑫华源粮
油饲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