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建材工业

第六节 建材工业


  
  

  一、木材加工

  制材厂于1979年成立,分木器和制材两个车间,主要是以原木加工锯材为主导生产项目,
同时还加工一些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木制品。

  为了扩大再生产,制材厂于1989年把原25平方米的木器车间推倒,重新建造 了587平方米
的新厂房做为车间,使木器车间的经营额由1988年的7.5万元上升到 17.5万元,做到了当年建
厂房,当年受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年,又购进压刨机一台,平刨机两台,
锉锯一台,小带锯一台,淘汰了一批旧设备,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木材加工厂当年的产值为104
万元,获利润30.5万元,上交利润10万元。经济效益提高的原因,一是机械的更新提高了工作
效率,广开就业门路扩大了财源。二是该厂实行了承包责任制,承包指标落实到车间、个人,
从而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如当时制材车间基础出材率定为70%,合格率定为97%,出材率超过
70%部分的 50%做为鼓励奖发给职工,并当日兑现。该车间当年加工原木200立方米,出材率达
到 74.6%,使职工的收入大大提高。木器车间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的承包形式,1989年创
产值17.5万元,利润4.5万元。

  1990年,木材价格下跌,市场疲软,全国性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在这样的形势下,制材仍
然能够占领当地市场,主要靠的是据材加工质量好,信息灵通。当年加工原木1250立方米,原
木和板方锯材远销到天津、辽宁;成材销往分局及各农场;木器产品销往嫩江、九三、双山一
带。年底实现产值92.5万元,利润8.5万元。

  1991年 3月,制材厂与建筑装潢厂合并,改名为建材厂,厂长李方印。两厂合并以后,开
发新项目,生产铁锹把、镐把、镰刀把、菜刀把等。由于国家限制木材加工和生产,加上市场
不景色,建材厂于1992年9月解体。

  二、建筑装潢业

  建筑装潢厂是1990年组建的,主要生产粉煤灰系列产品,其中有地板块、人行道砖、界碑
及黑陶产品(花盆、烟灰缸)。厂长于跃忠。

  建筑装潢厂的主要设备球磨机,是1990年 4月从唐山陶瓷厂购进的旧设备,磨损严重,零
部件残缺。在这种情况下,单位领导和修理班的全体人员想办法、出主意,利用本单位现有的
变速箱、皮带轮、槽钢进行配装整改,达到了基本能用的程度。

  到1990年底,建筑装潢厂共生产人行道砖9.2万块,地板块1.9万块,黑陶产品 300件,其
中销售人行道砖4万块,地板块1万块,黑陶产品200件。

  装潢厂生产出来第一批人行道砖,首先被中、小学两个单位使用。通过信息反馈和该厂的
实际调查,人行道砖强度不够、耐磨性差。经过厂里一些技术骨干的细心研究,总结以往经验
和教训,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改变原有的配方,提高表面的耐磨程度,严格控制出厂
日期,达不到养生期决不出厂,使1991年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达到了质量要求,得到了用户的认
可。

  1991年,装潢厂又新增加了几个生产项目,有窗台板、锅台板、液化气组合箱、卫生箱四
种新产品。当年3月,建筑装潢厂与制材厂合并,更名为建筑材料厂。

  由于建筑行业的不景色,加之原建筑装潢厂是新组建的单位,没有正规标准的厂房、库房,
工人的技术水平差,经济基础薄弱,设备不配套等因素,该生产项目于1992年9月关闭。

  三、制砖业

  1986年以前,砖厂主要生产红砖,为适应市场需要,1988年又开始研究烧制红瓦。经过两
年反复研制焙烧,基本掌握了从配方、成型、干燥到焙烧的一整套工艺,摸索出了制瓦生产的
基本经验,终于在 1990年试制成功,填补了九三地区的一项空白。整个过程投资了 54.4万元
(包括研制开发费、买制瓦设备、整修厂房等)。1990年,砖厂改名为鹤山农场砖瓦厂。1991年,
红瓦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同年又购买了3台制瓦机、150吨钢材,扩充了制瓦设备。截止1991年
底,砖瓦厂已经是一个拥有 210名职工,固定资产76万元,年创产值100余万元,上缴利润1.5
万元的中小型工业企业。当年生产水坯1 250万块,生产红砖1 110万块,实现了坯和红砖产量
双超历史的好成绩,年终除上交利税费4万元外,还盈利4.7万元。砖瓦厂被评为农场先进单位,
党、团支部双双被总局授予先进支部光荣称号,并且在1991~1993年连续 3年荣获“先锋杯”
先进党支部光荣称号。

  1992年以前,砖瓦厂烧砖一直用的是隧道窑,由于年久失修,窑壁多处被撞坏,处处跑风,
增加了煤耗。因此,1992年决定停止使用隧道窑,启用 1991年修造的轮窑。轮窑内燃达到20%
就可不再投煤,而且烧制出的红砖质量较好。为轮窑配备的引风机为 7.5千瓦电机,而隧道窑
电机则是55千瓦,所以,轮窖比隧道窖可节约大量用电。

  1992年,砖瓦厂为了扩大再生产,在原旭光二校院内建立了小型砖厂,命名为二砖厂,干
了一年,由于投资大、成本高就停止了生产。1993年,砖瓦厂利用二砖厂闲置库房,把瓦厂迁
移到那里进行红瓦生产。瓦厂从1991至1995年的 5年间,年产量不高,生产也是断断续续,到
1995年末就停止了生产。

  1993~1995年,砖瓦厂又把嫩江卧都河乡砖厂兼并过来,并派代江滨去管理,该砖厂年生
产红砖在200~300万块左右。

  为使砖瓦厂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新型企业,1995年 2月
20日,砖瓦厂由国有转制为私营企业,由该厂厂长谭庆宝买断,并更名为“黑龙江鹤山砖瓦厂”。
转让的固定资产为53.9万元,分8年还清,交清转让费后,产权归个人所有。

  转制后的砖瓦厂,为了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首先抓了原料的管理,把过去用铲运斗
取土改为用推土机,这样既节省了资源,又能够分层取土,达到了制砖采料的最佳要求。1995
年以后, 砖瓦厂生产的红砖无论外观还是内在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部分产品压力超过
150号,是嫩江县境内唯一达到这一标准的产品, 同时还是九三建委指定的九三地区唯一可以
盖楼房的红砖生产企业。这不但结束了本地区建楼靠外进红砖的历史,还为企业创造了较好的
经济效益。1998年生产红砖650万块,产值150万元,利润达20万元。1998年砖瓦厂厂长谭庆宝
被分局授予“青年兴业领头人”的光荣称号;砖瓦厂被农垦总局授予“十佳企业”光荣称号。

  2000年,砖瓦厂拥有固定资产近百万元,年生产能力800万块,职工130人;“50”型制砖
机一套,JSK40/40双级真空制砖机一套,推土机一台,运输车辆(翻斗)7辆,东方红推土铲2台,
发电机组一台套,24门轮窑一座。

  四、采石业

  采石场位于农场场直西2.5公里处。以导火线、雷管、炸药为生产工具采掘建筑块石。

  1986年,采石场属于基建公司一个下属单位,主要是用钢钎、大铁锤手工进行作业,由于
设备陈旧落后,生产效率较低,当年生产块石产量还不到2 200立方米。

  1989年,农场实行改革,采石场从基建公司分离出来,成为独立核算单位。1990年,生产
块石3 140立方米,超过了1986~1989年4年间的最高年产量。当年投资 4万元修建了食堂、会
议室,又新盖150平方米的车库。

  1993年,由于生产的需要,采石场投资1.1万元购进了一台小型钻机和2.7万元的一台小型
碎石机。由于增加了新设备,不仅能采掘块石而且还可以生产碎石了。利用碎石机把大石头加
工成直径1~2厘米小碎石,用于打水泥板;直径2~4厘米小碎石,用于桥梁建筑、房屋过梁、
水泥地;直径4~6厘米的小碎石,可打水泥麦场。

  1995年 4月27日,采石场被原采石队队长庄乾相个人买断,由国有企业转制为个体企业。
改制后的采石场,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于1995~1998年期间,先后购买了一台价值 0.8万元的
小型钻机;一台价值3.5万元的小型碎石机和一台价值 11.5万元的小型“16”铲车和一台价值
4.2万元的“东方红”推土铲。随着设备的不断更新、生产能力不断扩大, 1998年产量达到了
历史最高纪录,开采建筑块石4 812立方米。

  十几年中,采石场为农场经济建设尤其是农场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98年,
队长庄乾相荣获总局级“先进个体户”光荣称号。2000年,分局个体劳动者协会又授予庄乾相
“光彩之星”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