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发展策略 伴随科技的进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场一大部分人从土地中分离出来。1985年,
全场从事种植业生产的职工3 591人,至2000年,从事种植业生产的职工减少到2 108人。同时,
随着大部分企业单位转制或解体,为发展农场的非国有经济提供了劳动力资源。然而在计划经
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禁锢下,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彻底解放,发展非国有经济还存在着一些阻力。
在这种情况下,农场对从事非国有经济人员坚持扶持、引导、服务的方针和“扶上马、送一程”
的优惠政策,如农场1996年出台的 6号文件中指出:“要把非国有经济纳入正规企业管理”,
对下岗、分流从事非国有经济的干部、职工保留两个身份(干部身份、职工身份),做到与从事
国有经济的干部职工“六个一样”(晋级、晋职、医疗费、评模、奖励工资、养老保险一样)。
在发展非国有经济中,还实施了以下策略:
(一)为了引进能人、引进技术,农场采取内引外联的策略。
为了发展棚菜,1995年农场从讷河聘请技术人员王传生来场进行蔬菜种植技术指导;为了
使已破产的造纸厂重新上马,1996年农场以每年11万元的租金租给杜尔柏特祥发造纸有限公司
卞怀祥,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为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农场采取招商引资“借鸡下蛋”的策略。1999年,农场从
山东日照市华夏电子总公司引进资金50万元与之联营建立了一个小型电话机组装厂,开辟了农
场的新产业。
(三)为了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动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农场执行了“先放开后
管理,先抚育后壮大,先繁荣后文明”的轻费薄税的策略。
(四)为了推动以奶牛业为主导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农场实施规模饲养的发展战略。2000
年,农场在四队、十六队建立规模饲养小区。场直永星工程队队长邱勇建立了金牛养殖场。加
工厂厂长高启国建立了银鹤奶牛场。还有15名兽医人员利用贷款建立了绿源奶牛养殖场。在养
牛大户和畜牧兽医的带动下,全场兴起了规模饲养的热潮,其中养奶牛10头以上的大户36户,
养5头以上者120户。其它养殖业也涌现了不少养殖大户。
养殖大户一览表
表3—29 单位:头 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