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城镇建设
第三节 城镇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
进入20世纪90年代,农场以场部兴盛大街和鹤九路为中心,在兴盛大街南侧和鹤九路东西
两侧建设了商业兼居民住户的综合楼。 其中,1991年建住宅楼一栋(这是农场建造的第一栋民
用住宅楼,称园丁楼),1992年建住宅楼一栋(第二栋园丁楼), 1997年个人集资建综合楼两栋,
1998年个人集资建综合楼两栋,1999年个人集资建综合楼一栋。1986~2000年,用在小城镇建
设上的投资共4 703.38万元。由于综合楼的建设,到2000年,场部住房砖瓦化已达100%;人均
住房面积由1986年的9.06平方米提高到2000年的16.83平方米,住楼房住户占场部总户数的26.8%。
(一)供 热:
农场采用锅炉供热始于70年代初。
1971年,农场机关首先使用小锅炉供热,以后医院等公共建筑也逐步采用锅炉供热。
80年代初,民用住宅平房采用自制土锅炉供热兴起,一时间自制和安装土锅炉成风,几乎
家家都安装了土锅炉、土暖气。用自家炉灶,一边做饭一边取暖,即方便又卫生。开始自制土
锅炉一般为马蹄型,后来样式不断更新。
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改善工作条件,1988年农场投入大量资金改造供热管网,建造锅
炉房,购进两台热水锅炉,把原来由8个分散供热的6个单位改为一处集中供热。在此期间集中
供热的房屋有公共建筑和科技房(为中级以上科技人员和场级干部建造的住房 9栋、计1 368平
方米),供热面积达26 549.97平方米。
1991年至1992年,农场先后建起的两栋住宅楼由乳品厂锅炉供热。这时全场集中供热面积
为 43 111.13平方米。之后,逐年兴建公共建筑或综合住宅楼,到2000年,场部地区集中供热
面积达57 286.02平方米。
(二)给 水:
1982年场部地区吃上了自来水,当年入户率为80%。以后不断建房不断接通自来水,到1986
年场部自来水入户率达 86%。1989~1991年,全场各生产队也都安装了自来水管网,每个生产
队都有 110米左右的深水井一座并设有井房,用水泵抽水,通过管网输送到各住户,解决了吃
水难的问题。到1991年,全场除第七生产队没吃上自来水外,其余各单位都吃上了自来水,全
场自来水入户率为94.4%,场部地区自来水入户率为100%。
1993年以前,场部地区生活饮用水水源是一口深水井。这口井由于水质差,井壁弯曲,水
量不足,于1993年被淘汰。同时在场直小学东侧打了两座10米深的浅水井,供场部生产和生活
用水。
1996年,场部蔬菜大棚建设了自来水浇灌管网。由于用水量的增加,场部地区吃水出现了
紧张状况。为解决这一问题,农场投入资金又打了一口 120米的深水井,解决了场部地区用水
问题。
1999年,农场又为圆葱基地铺设了喷灌管网。
(三)排 水:
早在1980年,农场建机关办公室时就布置了地下排水管网。管网从机关办公楼沿鹤九路直
通水库东侧沟塘,长度约 1 000米。1991年、1992年建的园丁楼室外排水管网从园丁楼东南侧
直通向乳品厂东南方向至主排水管网水库东沟塘里。
1997年、1998年、1999年建的一、二、三、四、五号综合楼排水都通向沿鹤九路铺设的地
下排水管网里。到2000年,场部地区楼房内部都设有排水管网。
场部室外雨雪水排水采用涵管和路边沟方式,各生产队排水也采用这种方式,没有铺设地
下管网。
二、公共设施建设
(一)水泥路:
1997年,农场投资334.3万元在原兴盛大街和鹤九路的基础上建设了第一条“T”形字水泥
路,总长1 860米,路面 26 000平方米。在路的两侧分别安装了路灯。这条路面的建设,不但
确定了场部建设的基本格局,而且对发展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创造了条件。路两侧先后建起各
种店铺70余家,既繁荣了农场经济又有力地促进了城镇化建设。
(二)通讯电视:
截止2000年,农场有通信光缆线路16皮长公里,传真机4台,明线干路21杆/公里,程控交
换机1 280门,电话机1 352部,电话普及率为百人12部。场内设有公用电话亭 3处。基本达到
场内、国内、国际通信网络畅通。
自1980年农场有电视以来,农场电视经历了无线、有线和光纤传输三个阶段。到2000年,
农场场部地区居民可看到34套电视节目,各生产队居民可看到6~8套电视节目。
(三)绿化与景观:
90年代开始,农场大搞场区绿化、美化工程。仅1990年、1991年两年就在场区栽植垂柳、
云杉、樟子松、丁香、金老梅等树木近10万株。场区54条街道两侧全部栽植双行垂柳。场直各
单位共建园林小区42处,花坛74个,花池、花带面积35 600平方米。同时在“仙鹤湖公园”种
植草坪662亩,栽植各种树木4万余株,一年生花草栽植3.5万株/年。
到1998年底,各农业生产队也全部实施了队区绿化、美化工程,有三个生产队建立了队级
公园。
2000年,场部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3.8平方米,全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7平方米。场区有
公园一座,景观小区21处,雕塑小品33个。基本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
的高标准绿化格局和“花园建在城里、城在花园中”的目标。
三、公益事业
1985年以前,场部已有医院 1座,面积1 533.11平方米,床位50张。各生产队都设有卫生
所,医疗条件不断提高。农场中学有教学楼,建筑面积3 146.24平方米。实现了全场中学的集
中办学。1989年,小学教学楼交付使用,面积1 844.27平方米。1991年实现了全场小学的集中
办学。有托儿楼面积802.64平方米,曾被评为“省一类园所”。
1986年,农场敬老院建成,建筑面积384平方米,有 12个房间、25张床位。1997年,又把
原托儿所改建成为敬老院,进一步改善了老人们的生活环境。
1987年,文化楼交付使用,内设有图书室及文化娱乐设施。
1989年,农场综合服务楼竣工,面积671.84平方米,有12个房间、39张床位,基本满足了
外来客人食宿的要求。
1990年,通讯、档案楼竣工,为农场通讯和档案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1年,农场投资建设了1 145.97平方米的银行、土地、工商、公安、法庭综合楼,使农
场的社会性服务机构有了良好的条件。
同年,农场开始兴建公园。采取逐年投资和义务兴建的办法,使公园各项设施不断增加和
完善。园内设有凉亭、水上餐厅、旱冰场、碰碰车等景观和娱乐场所。
1994年,完成10 000平方米集贸市场的建设,为繁荣农场经济和居民生活奠定了基础。
1997年,农场兴建集客运中心、浴池和康乐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楼,建筑面积1 073.65平方
米。从此结束了乘客在外面等车的历史,使农场职工家属的文化活动及沐浴美容有了更好的环
境。
1998年,新建集邮局与住宅楼于一体的综合楼,邮局面积为220.07平方米,大大方便了群
众的邮递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