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职工队伍 一、职工变动
至2000年,农场第一代、第二代职工已相继过世或退休,取而代之的是第三代、第四代职
工,他们之中 85%是从鹤山这个摇蓝中成长起来的老一辈职工子弟,其余部分是下乡知识青年、
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及后调入农场的职工。1986年初和2000年,农场
拥有职工数分别为5 553人和5 490人。15年中,新加入职工队伍的 1 832人,离开职工队伍的
1 895人,二者相抵净减少63人。
职工人数增减变动情况一览表
(1986~2000年)
表4—15 单位:人
二、职工队伍结构
1986年末,农场有经济核算单位28个,均属于国有经济,职工 5 698人,均属于全民所有
制职工。1986~2000年的15年间,农场不断进行深化改革,场直部分单位关、停、并、转,生
产队有部分职工从土地中分离出来从事非国有经济生产,使职工队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00年,在 5 490名职工中,从事国有经济生产的职工、集体所有制职工及从事非国有经济生
产的职工分别为2 108人、40人和3 342人,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8%、0.7%和61.3%。按产
业分,1986年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职工人数
分别为 3 770人、614人和1 314人;2000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职工人数分别
为3 595人、914人和981人。1986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为66.2%、
10.8%和23%;2000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分别为65.5%、16.6%和17.9%。
按行业分,由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场发展以奶牛业为主的非国有经济,从土地中分离出来的
职工从事牧业生产的逐年增多,使从事种植业生产的职工比例由1986年的 64%减少到2000年的
38.4%,而从事牧业生产的职工比例由1986年的0.7%上升到2000年的22.3%。
职工从事经济类型产业行业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4—16 单位:人 %
三、职工素质
2000年,在5 490名农场职工中,18~25岁的职工总数706人,占职工总数的 12.9%;26~
35岁的2 473人,36~45岁的1 698人,它们占职工总数的比重分别为45%和31%;46岁的 613人,
占职工总数的11.1%。
农场职工文化素质、技术素质都比较高。在全部职工中,小学文化的人数仅占 18.3%,初
中、高中(包括中专)文化的占74.8%,大专以上文化的占6.9%。
1997年、2000年两年,全场共有 2 884人参加了文化考试及技术考核,获得高、中、初技
术职称的比例分别为31.7%、45.8%、22.5%。
职工年龄情况统计表
(2000年)
表4—17
职工文化程度统计表
(2000年)
表4—18
职工技术等级统计表
(2000年)
表4—19 单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