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再就业

第六节 再就业


 

  面对转岗分流人员逐年增加的现实,农场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再就业问题,把它视为各级领
导的一把手工程。在实施再就业工作过程中, 农场坚持两个原则、三个渠道。两个原则是:1、
坚持场内安置和社会调剂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国有、集体、私营相结合,三个轮子一起转
的原则。三个渠道是:1、输出型安置渠道。2、开发型安置渠道。 3、自主性安置渠道。具体
实施措施是:

  (一)建立劳务信息网络,把目光瞄向外埠市场。自1993年以来,农场先后向大连、天津、
北京等地输出“打工仔”、“打工妹”413人。

  (二)采用集体合伙、以资带劳,增建一些短、平、快的建设项目安置就业。农场于1988年
组建了工贸公司,1990年成立了淀粉厂、装潢厂,1991年组建了劳保防护厂,1998年又成立鹤
翔编织厂,共安置就业424人。

  (三)招商引资、内引外联,扩大就业面。自1996年起,农场先后与哈尔滨返城知青王坤、
杜尔伯特卞怀祥、山东华夏电子器材厂等单位和个人合作联营生产哈尔滨红肠、造纸、电话器
材等,安置158人就业。

  (四)围绕行业搞开发,拓宽就业渠道。为了扩大生产领域和就业范围,1990年农场号召各
单位将行业开发工作纳入自己的工作议事日程,利用下达指标、压担子的方法扩大就业面。据
此,1990年砖厂增添了制瓦项目,医院成立了康乐中心,粮油加工厂依靠自身的优势办起馒头
厂、麻线厂,鹤王饲料厂依托鹤王品牌成立了集体经营的饮料厂,共安置99人就业。工商所热
心为经商、服务、运输户办理《营业执照》,使各类服务行业的个体户由1990年的 230人增至
2000年的458人。

  (五)实施龙头带基地政策,将产业结构调整与安置再就业工作同步进行。1988年,农场为
了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工业布局,成立了乳品厂。自乳品厂建成投产后,使农场以养奶牛为主
的牧业大发展,从事牧业生产人员由1986年的38人增至2000年的1 227人。

  (六)自筹资金创办个体加工、修理、商饮等服务项目。至2000年,农场拥有个体运输户95
户、私营修理部7个、商业网点104个、个体饭店小吃部19家,其它个体行业15户,安置就业346
人。

  1990年,农场下发文件,把再就业人员的安置情况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业绩的一项主
要内容。对于领办、创办私营、个体企业,安置待业人员 3人以上的带头人,对于联系劳务输
出到外地就业 5人以上者,农场分别授予、颁发“勇于开拓就业门路的带头人”、“外埠就业
闯路人”的荣誉证书;对于个体经营、租赁企业,安置待业人员10人以上,且年人均收入2 000
元以上者,农场授予、颁发“小企业家”荣誉证书,并将其列入干部管理,享受干部待遇;对
于自找门路、不依靠父母的青年外出自谋职业一年以上者,农场分别授予、颁发“自食其力的
好青年”、“外埠就业有志青年”的荣誉证书。农场对从事集体、个体就业的劳动者实行一个
不变(职工身份)、六个一样 (评职称、晋升工资、入党入团、评模、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工龄
计算与国有经济职工一样)的政策,调动了待业人员自谋职业的积极性。

  为了加速构建劳动力市场,积极安置再就业人员上岗工作,力争“九五”期间使失业人员
控制在3%以下,农场于1998年 1月10日下发了《加速构建劳动力市场,实施再就业工程方案》。
为了加强劳动市场三化(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秩的劳动
市场机制,为下岗分流职工迅速实现再就业创造宽松的环境,农场于1999年5月3日下发了《关
于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促进下岗分流职工实现再就业若干问题工作意见的通知》。
根据《通知》,农场成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该中心发挥了职业介绍、就业培训为一体的职能
作用,实施了求职、培训、中介、审批一条龙的管理机制,建立了待业人员的档案,拟定了临
时工登记、管理、审批程序。在管局再就业工作会议上,农场作了《广开就业门路,安置待业
人员,振兴鹤山农场经济》的经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