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干部

第五节 干部



  

  农场的干部管理工作,实行管业务与管干部相统一,管企业与管班子相统一,使用与管理
相统一的原则。1984年以前,农场副场级(含副处级)以上干部经农场总局党委讨论,省委同意,
由农场总局党委组织部下文任免;1985年以后,农场副场级(副处级)以上干部由管局党委讨论
任免调配与考核。正科级干部的任免,1984年以前由管局组织部考核,征求协管部门意见,提
交局党委会讨论审批。副科级干部的任免,1984年以前由管局组织部考核,征求分局领导意见
后再由主管干部工作的局领导审批。1985年至1987年,场内科级以下干部经农场党委会议讨论
决定任免。1988年以后,场内科级以下干部经场长办公会议或场党政班子会议研究,由场长决
定聘任、聘用。对科级以下干部的考察了解、培养教育、选拔等管理工作由农场组织、人事部
门负责。对干部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对干部全面考核一次,根据考核结果决定任免。

  一、后备干部队伍

  农场历来重视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1991年4月 2日,鹤场党发〔1991〕8号《中共鹤山农
场委员会关于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把农场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提上
重要日程。后备干部的选拔原则是:要把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后备干部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时注重后备干部的才能和发展潜力,群众威信
高,事业心强,有开拓进取精神。重点选拔培养35岁以下、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青年后备人
才。根据分局要求,在公开、公示、增加透明度的前提下,按1∶1的比例,场处级后备干部配
备8人,科队级后备干部配备117人。在稳定的基础上,对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后备干
部档案,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不称职的随时调整补充。1995年以来,全场有17人被聘到农场
技术岗位,均为中专以上学历,其中国家统分生 3人。1991~2000年,农场共提拔使用后备干
部80余人。后备干部队伍的建立,为干部队伍提供了充足的来源。

  二、干部培训

  进入80年代,农场非常重视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对干部进行培训。

  1986年起,农场行政班子成员蔡伯石、 李致学、王炳元、徐畅南、 周军等先后脱产参加
“全国大中型企业厂长经理培训班”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济
政策文献、企业管理和市场经济知识。到1990年,场长、副场长全部培训完毕并经考试合格。
这次培训对当时农场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引导作用。

  1985~1997年,农场投资分别在柳河农垦干部管理学院、总局党校、北安党校、八一农垦
大学等院校脱产培训干部24名,其中1985年8名,1986年5名,1987年3名,1988年3名,1993年
1名,1995年1名,1996年2名,1997年1名。参加“九三分局成教中心”培训 7名,其中1994年
3名,1997年4名。经过培训学习,这些人员分别获得大学本科或专科毕业证书,成为农场两个
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大部分人成为科、队级单位领导骨干,有的已成为场级领导,乃至于分局
级领导。

  1988年10月,柳河农垦干部管理学院在农场建立函授站,开设经济管理专业函授班,学制
两年,学习结业成绩合格者颁发大专文凭。农场干部和部分工人 100余人参加函授,并取得了
结业证书。

  1990年,农场场处级干部和机关从事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的干部开展了学习中宣部编
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纲要》的活动。农场党委书记王玉生任学习组长。经过近 200小时
的学习,主要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观点、认识论的基本
观点、社会基本矛盾及历史发展观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政党、阶级及阶级斗争的观点,
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创造历史动力的观点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1996~2000年,农场党委通过“提高干部素质工程”不断加强廉政和勤政建设,培训能够
弘扬北大荒精神,开拓进取,富场富民,打造跨世纪的干部队伍。另外,各级干部通过自考、
函授或晋升职称等自行组织学习,使干部队伍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据统计,全场基层
干部95%以上参加过各类培训,45岁以下在职干部95%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

  三、干部任用

  从80年代初期开始,农场对干部任用工作逐渐进行了改革,管理权限不断下放。以科级干
部为例,1984年以前由分局党委任免,1986年虽分局有文件规定“由分局党委任免”,但实质
已经由农场党委任免。1988年,总局党委和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场(厂)长负责制单位干部管理
工作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 ,提出, “各级各类干部的任用均可打破干部和工人的界限”,
“场(厂)中层干部由场(厂)长决定聘任”。从此,农场对干部的使用与管理相统一了。

  1989年,通过鹤山农场第六届职工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的选举,原场长王炳元当选为农场场
长。这是建场40年来首次通过职工代表民主选举产生的第一个场长。

  1993年,按照分局党委的要求和当时改革的需要,农场副场级行政领导实行聘任制。11月
5日,7名副场级行政领导与场长王玉生签订了聘任合同书并接受了场长的聘书。这是垦区人事
制度改革的一次新尝试。

  1998年,农场进行了民主选举生产队长的试点工作。试点在第四生产队和第六生产队进行。
选举结果是:原四队队长贺兆东以129票(占选票总数的98.5%)继续当选;六队原副队长周志刚
以64票(占选票总数的59%)当选为队长。

  按照分局制定的农场机关改革办法,农场原副场级职数由7人改为6人。1998年9月9日,农
场副场级领导通过竞岗和两次测评,最后经分局党委审批并履行任用手续,原 7名副场级领导
有 6人继续任职。他们是:张春生、王力、赵云、王凤学、谭庆顺、潘雨江。机关科级干部也
通过竞岗和测评定位。

  同年11月,农场对农业生产队的类型进行了调整改革,划定规模队4个,专业队4个,兼营
队 8个。同时对农业生产队领导的管理办法进行了改革。16个生产队的队长、党支部书记由农
场聘用,会计由农场委派,副职和其他管理人员由农场党委把关,队长聘用。改革后生产队的
管理人员由原来的130人减少到74人。

  1999年1月 27日,根据总局、分局教育系统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的精神,按照“竞岗、民主
测评、考核”和择优上岗的原则,中小学校管理人员重新进行了竞聘上岗。

  中学竞聘结果是:原校长宋京成继续任职,原教育科干事刘增芳任中学党支部书记,原教
务处主任尹德乐被聘为副校长。小学竞聘结果是:原校长安忠祥,党支部书记苗喜友,副校长
马先明继续任职。

  竞聘后,副校长由校长履行聘用手续。

  四、人 事

  农场于1988年4月成立人事监察科,第一任科长周军。1990年1月人事科与组织部合署办公。

  1981年,农场接收中专毕业生4名。1988年,接收2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其中男生 1人,女
生 1人,他们均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1997年、1998年,先后从东北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
引进(招聘)3名本科生来农场,其中男生2人,女生1人,专业是农机、植保。

  农场接收大中专毕业生的政策是:按专业对口,分来一个,安排一个,使用一个,待遇按
国家规定落实。从1997年起,农场还特殊规定,凡国家分配或招聘来的正规院校毕业生,购买
商品楼可分期付款,年工资2 000元。

  农场对大中专毕业生实行保聘期制度。保聘期两年后进入社会竞争上岗。

   干部基本情况统计表
   (2000年)
  表5—7 单位:人



   专业技术职称状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5—8 单位:人


  
   接收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5—9 单位:人


  
  续表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