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新闻报道

第四节 新闻报道


    

  改革开放以后,农场的新闻报道工作由原来的以政治教育宣传为中心,逐步转入以企业形
象宣传为中心。农场努力创造条件提高新闻报道人员的岗位技能和业务素质,新闻报道人员的
作品经常被评为省、地级好新闻。场内报道主要靠广播、电视、简报、板报等;场外报道主要
为各级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台投稿。其中刊稿率较高的报刊有:《黑龙江日报》、《黑龙江
经济报》、 《黑龙江科技报》、《黑龙江工人报》、《中国特产报》、 《中国农机化报》、
《农村报》、《农垦日报》、《黑河日报》、《黑龙江法制报》、《生活报》、《中国食品报》、
《水利天地》等。

  为了搞好新闻报道工作,农场加强了宣传报道人员队伍的建设,除农场宣传部新闻报道人
员外,1986年全场有报道员70人,其中基层37人,机关成立中心报道组共33人,按人头分配报
道任务。当年办报道员学习班两次。1991年全场有报道员132人,举办为期3天的培训班一次,
全年出《鹤山简报》48期,广播稿件1 800余篇,对外见报稿件140多篇。1996年,全年广播稿
件600余篇,对外见报稿件 89篇。到90年代末期,基层报道组织功能弱化,有的单位报道组织
自行消失。2000年,新闻报道工作取得较大突破,年内共在国家、省、地市级报刊发稿 113篇,
其中宣传部见稿80篇,基层单位见稿33篇。涌现出公安分局、医院等一批宣传报道工作先进单
位。

  1986~1990年,报道农场改革、兴办家庭农场及精神文明建设内容见报稿件居多。1991~
1996年,报道内容偏重于产业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及企业改制等方面。期间,在《农垦日报》
上制作了两期鹤山农场专版。1987~2000年,农场为非国有经济、养殖业、特别是为圆葱种植
鼓与呼,因此这方面内容见报稿件较多。1995~2000年期间,主要新闻报道稿件有:

  1995年,王昌会在《农垦日报》上发表的消息《鹤王乳品公司出资百万聘能人》和《鹤山
农场孝敬土地得厚报》,分别获《农垦日报》好新闻一等奖和二等奖。1998年,王昌会在《黑
龙江农村报》、《黑龙江经济报》上发表的《张老汉闯“麦城”》分别获全省农业好新闻二等
奖和 《农垦日报》社“刺五加”杯有奖征文二等奖。同年,王昌会在 《农垦日报》上发表的
《小城馒头战》获《农垦日报》“电力杯”新闻大赛一等奖并同时获《农垦日报》优秀新闻作
品奖。1999年,王昌会撰写《艰难的技术推广》和《生命在他们手中复活》发表在《中国农机
化报》和《农垦日报》上,并分别获首届黑龙江农垦好新闻奖二等奖。

  1997年,徐艳玲在《黑龙江经济报》发表的《鹤山农场引资效果好》;在《农垦日报》发
表的《鹤山生产出“哈尔滨红肠”》;在《黑河日报》发表的《鹤山农场实施兴菜战略》等一
组反映农场招商引资及调整产业结构的消息,对推广和宣传农场起到了很大作用。同年,分别
在《农垦日报》和《黑河日报》上发表的《鹤山为3000多户居民建文明档案》、《爱,托起生
命的风帆》、《再生父母鹤山人》、《文明之风吹进千家万户》、《严冬无情冻伤双脚,爱心
如火医病暖心》等一组反映农场精神文明建设的通讯和消息,把农场文明之风吹遍嫩江两岸,
大大提高了农场的知名度。2000年,徐艳玲先后在《农垦日报》及《黑河日报》上发表的《鹤
山1500亩圆葱基地投入生产》、《鹤山农场特色种植向生态农业靠近》、《鹤山明年将种植圆
葱3 000亩》、《鹤山农场百公顷圆葱喜获丰收》等一组消息, 把农场圆葱种植宣传推向了一
个新高潮。为了加强视听效果,她还根据不同的生产阶段,发表了圆葱种植的图片新闻和电视
新闻。

  耕耘总有收获,1996年至1998年度,王昌会获首届黑龙江农垦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2000
年度,徐艳玲分别被分局宣传部、黑河日报社和农垦日报社评为“五强通讯员”和“百强通讯
员”。

   部分年度农场新闻报道稿在报纸上刊发情况统计表
   (2000年)
  表5—12 单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