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行政办公室 一、办公室领导更迭
1986年至2000年,先后有5人6次任办公室主任。其中:
1986年,焦凤林任办公室主任。
1988年,张春生任办公室副主任。
1989年,刘振江任办公室主任。
1990年,黄胜江任办公室主任。
1994年,唐凤祥任办公室副主任。
1995年,孙仰启任办公室主任。
1996年,刘振江任办公室主任。
1998年,王春峰任办公室主任。
二、文 秘
农场的文秘工作由秘书和文书负责。
农场建场之初就在办公室设有秘书,负责农场的文秘工作。其后随着场型和体制的变化,
文秘部门和人员也随之改变。1952年至1954年,农场为第二作业区时,只设秘书而没有办公室。
1962年至1968年,农场又单独设立秘书室,主管文秘工作。1968年至1976年兵团时期,因按部
队编制,有些文秘工作由军务股来完成。1977年兵团撤销后,文秘工作又重新纳入办公室的工
作范畴。其中,1983年、1989年分别设立党委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其它年份均为党委办公室
和行政办公室合署办公。
自1982年分局下发《关于狠抓文秘工作两化、两个建设、进一步提高文秘工作质量的几点
意见》后,农场的文秘工作才逐步走上正轨。到1986年,农场的文秘工作已经比较规范了。
1986年,农场进一步加大了文秘工作的力度。配齐配强了秘书和文书,进一步明确了文秘
人员的职责。其中规定文书负责文件(信)的收发、传阅、借阅和管理等;秘书负责综合性的工
作,如报告、文件的起草、督办、催办、信息摘要和信息提供、大事记的编写、各种薄册的填
写,党、政班子会议记录等。收文(信)程序是:收签→登记→办公室领导提出拟办意见→送领
导批示→按领导批示传阅、催办→清退、整理和保管。发文 (信)程序是:拟稿(主抓或业务部
门)→部门领导审核→办公室核稿→送领导签批(如果是联合发文, 汇签后再送领导签批)→登
记→缮印→校对(办公室和起草者各校对一遍)→用印和封发。另外,文秘人员还负责农场各种
会议的通知、会场服务、会议记录及催办等程序化的工作。
1986年,农场用的是手推油印机,文件或材料由起草部门印刷,大型会议材料由临时成立
的秘书组集中印刷。
至1988年,农场一直使用老式钢字打字机。1989年新购进一台四通电脑打字机,农场办公
室的打字工作才进入了现代化阶段。从此,处理的文件及材料的质量也趋于规范和标准了。
1996年6月,农场办公室购置了传真机;同年10月打字室又增添了一套新的386微机打字设
备。1998年又更新了较先进的586微机用来打字。
1999年底,打字室承包给个人后,又购进了一台基士得耶5327数码印刷机,从此结束了50
年来手推油印机印刷文件的历史。至此,文件及材料处理的更快、更规范了。
从2000年起,每季度查评一次文件质量,并严格按标准打分及排名次,使各部门所形成的
文件材料差错率降到了最低,达到了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
历年文秘人员及打字设备一览表
(1986~2000年)
表5—17
续表5—17
历年形成文件卷数及制发各类文件数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5—18 单位:卷 份
续表5—18
三、保 密
农场建场后就十分重视保密工作。20世纪50年代,凡农场发文都划定密级;60年代末期,
一方面农场变为生产建设兵团按部队编制,一方面随时面临战事,所以保密工作抓得更紧,当
时凡涉及秘密文件都定期销毁。
1969年,农场(当时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四十五团)成立了保密委员会,由当时团
政治处主任任主任委员。保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团政治处保卫股承办,司令部参谋股协办。
各基层单位也成立了保密小组。根据当时情况,农场制定了《保密守则》,同时制定了保密教
育检查的内容、方法及验收标准。1976年,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农场成立由场领导任主任的
保密委员会,保密日常工作一直由办公室负责。
1988年,农场下发了鹤场密发 1号文件《中共黑龙江省鹤山农场委员会保密委员会关于印
发场机关部门保密范围和密级划分的规定及保密制度的通知》。根据工作性质和范围的不同,
通知对机关有关科室、部门 (如办公室、计财科、科技科、宣传部、武装部、纪检委、组织部、
人事科、公安分局、通讯科等)的保密范围、 密级划分及其保密制度分别做出了具体规定。其
中农场办公室的保密范围和密级划分及保密制度主要内容是:
(一)保密范围
1、具有秘密内容的文件、文稿、电报、信件、简报、资料、 内部书刊、表册、图表、记
录、录音带、笔记本和电话本等;
2、尚未公开的或尚未传达的中央、省委、 总局党委、管局党委、场党委领导同志的讲话、
谈话和批示内容;
3、尚未公开的各种会议内容、讲话稿和记录;
4、场党委和机关内部不宜公开的行动部署和工作安排;
5、尚未公开的档案和历史资料;
6、组织和人事方面的秘密事项;
7、来信来访和各种案件方面的秘密事项;
8、上级领导人来场视察工作和其它活动安排;
9、各种印鉴、印信、证件;
10、其它方面的秘密事项。
(二)密级划分
1、绝 密
(1)传达贯彻中央、省委、总局党委、管局党委绝密文件、 绝密事项和农场为此形成的文
件和材料;
(2)场党委会、场长办公会讨论研究有关党和国家绝密事项和重大的政治、 经济、军事、
政法等方面的部署、记录和形成的文件材料等;
(3)重要外宾来场的活动情况等。
2、机 密
(1)场党委会议、场长办公会议讨论重要的政治、经济、 军事等方面的活动情况和社会发
展计划、政法、统战和干部工作等问题的会议记录、纪要和讨论材料;
(2)有关全场各条战线的基本情况和重要数字材料;
(3)场党委有关组织规划和干部任免的请示及上级党委交办的有关领导干部案件的材料;
(4)尚未开放的文书档案和历史档案;
(5)记有重要秘密内容的笔记本、录音带以及录像带。
3、秘 密
(1)尚未公开的内部会议的内容和有关文件材料;
(2)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干部任免、考核、调动、奖惩方面的尚未公开的事项;
(3)场党委民主生活会的记录和综合材料;
(4)记录有一般秘密事项的笔记本、录音带、录像带和电话记录薄。
(三)保密制度
1、办公室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保密制度, 认真执行保密范围和密级划分的规定,要
杜绝失密问题的发生;
2、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要做到每月进行一次保密自查, 办公室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年末进行全面检查总结;
3、把保密工作列入每个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在检查工作的同时检查保密工作情况。
90年代以后,农场认真宣传贯彻《保密法》,不断调整保密范围、密级及保密制度,同时
及时调整农场保密委员会及基层保密组织,从而确保了党和国家机密的安全。
历届保密委员会成员一览表
(1969~2000年)
表5—19
四、信 息
1986年后,农场的信息工作一直由场办公室秘书负责。每年负责向上级部门传递信息和自
发信息10余期。
1998年,农场成立了信息办公室(在农场行政办公室内),由刘呈春任信息办副主任。当年
3月农场为信息办配置了一套联想电脑,并且注册了169信息网,当时农场在分局范围内是上网
最早的一家。
同年,农场创刊了《鹤山信息》,使上下信息的沟通更加方便快捷了。
这一年,农场党委书记刘乃云天天盯着大连的大豆期货市场信息,把握住了价格最佳时期,
做了5手期货大豆,为农场在1998年的大灾之年赢得了好的效益。
1998年11月, 总局成立了黑龙江省国际互联农垦服务中心。农场的信息由原直接连接169
(黑龙江省公众多媒体信息网)转户到连接163的农垦服务中心网上。
五、信 访
1986年至1991年 2月期间,农场信访办设在农场办公室,由办公室主任兼任信访办主任,
秘书负责具体工作。1986年,信访的具体工作由秘书杨福成负责;1987年至1990年,具体工作
由秘书唐凤祥负责。
1991年3月,农场成立了信访科,编制2人。邵永刚任信访科代理副科长,藏桂珍任信访科
科员,是时,信访科从农场办公室分离出去单设,成为独立科室。
1992~1994年,邵永刚任信访科科长。
1995~1996年,信访工作又归办公室负责,办公室主任孙仰启兼任信访办主任,具体工作
由办公室副主任唐凤祥负责。
1997~2000年,信访办和民政局合署办公,邵永刚兼信访办主任。此时信访办又从办公室
分离出去。
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农场形成了场领导接待日制度、归口接待处理制度、逐级上访和分
级受理等制度,有效地控制了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案件的发生,使群众的问题尽可能解决在基
层。
1986~2000年的15年间,农场每年都接待、处理很多群众上访问题和处理上级批转的大量
信访案件。其中集体上访(到农场)3起;长期缠访户5户;比较有影响的上访案件4件(从总局、
分局到农场,反复上访多次)。 上访的主要问题,一是落实政策问题;二是关于账目问题;三
是关于待遇问题;四是公安局定性问题。其中有些问题解决、解释权不在农场,因此造成反复
多次上访。另外一些个人一次性终结访所涉及的问题有承包土地的账目问题、生活困难问题、
义务工问题等等。信访中所反映的问题,凡符合政策且条件许可的,农场都作了妥善处理,较
好地维护了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六、档 案
(一)概 况
1957年,农场建立档案室,当时配文书兼档案员(保密员) 1人,负责保管文件材料和档案。
由于体制多变和当时档案管理处于低级阶段,形成和保管的档案数量不多,到1962年只形成文
书卷99卷,其中永久卷10卷,长期卷88卷,短期卷 1卷。“文化大革命”期间,档案工作同其
它工作一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相当部分有价值的文件材料没能及时归档保存,使这一时期的
档案失去了完整性和连续性。
1987年,农场成立了综合档案室,在广泛收集档案材料的同时,把1986年以前的会计档案、
科技档案等收集起来,实行了集中管理,并且分别编制了各分类大纲和保管期限表。
1990年,新建了149平方米的档案室,购进了8列密集架、1个底图柜和1个卡片框,使档案
保管条件大大改善,同时着手进行档案晋级工作。
1991年3月,档案工作从办公室分离出来,成立了档案科,并于当年10月 25日被黑龙江省
档案局批准为“企业档案管理省级先进”单位。
1997年,机关机构改革,档案科撤销,档案工作再次划归办公室。
1999年12月23日,农场被国家档案局批准为“企业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国家二级”单位。
历年档案管理人员变化表
(1970~2000年)
表5—20
(二)档案收集整理
根据总局和分局档案部门规定,鹤山农场档案全宗号为6~5。到2000年底,全宗内共收集
整理1949年至2000年的档案32 509卷。
1、文书档案:1965年,农场档案室有文书档案永久卷39卷、长期卷200卷、短期卷 4卷。
1975年,有永久卷291卷、长期卷258卷、短期卷12卷。1985年,有永久卷442卷、长期卷567卷、
短期卷81卷。1995年,有永久卷2 545卷、长期卷1 254卷、短期卷 3 092卷。到2000年,全宗
内共收集整理文书档案8 124卷,其中永久卷2 634卷、长期卷 2 314卷、短期卷3 176卷。
2、科技档案:自1990年起,农场着手对科技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到 2000年,共
归档646卷、底图602张。
3、会计档案:1987年,收集整理了农场1962年至1986年的会计账簿 2 740卷、凭证9 011
卷、工资册713卷、财务决算101卷;1991年,收集整理会计账薄701卷、凭证1 035卷、工资册
104卷、财务决算21卷;到2000年,共收集整理1962年至2000年的会计档案 22 619卷,其中账
簿6 294卷、凭证15 070卷、工资册1 055卷、决算200卷。
4、国民经济基本统计档案:1987年,成立综合档案室时, 收集整理了国民经济统计档案
21卷。到2000年,共收集整理国民经济统计档案41卷。
5、已故老干部档案:到2000年,共收集整理已故老干部档案54卷。
6、照片、声像、磁盘档案:到2000年,共收集照片档案23卷,声像档案5盘,磁盘档案126
盘。
7、实物档案:农场从1987年开始收集实物档案,到 2000年,共收集锦旗、奖状、奖杯、
牌匾等实物档案204件。
8、全宗卷:在对档案的管理过程中,共形成全宗卷65卷。
9、资料:除应归档的文件材料外,还收集了各种资料1 056册。
(三)档案管理
自1987年综合档案室成立以后,档案工作人员认真贯彻执行《档案法》,先后修订和完善
了《档案收集制度》、《档案整理制度》、《档案归档制度》、《档案工作“二纳入”制度》、
《档案工作人员“四参加”制度》及档案的保管、销毁、借阅、保密、鉴定、利用、统计、复
制、库房管理等16项制度。
1990年,为了搞好档案的实体分类排架和分类标引,编制了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和会计档
案分类大纲,并且根据分类大纲的原则对收集上来的材料进行了分类组卷和档案的实体排列。
因密集架不足,近几年除适当调整实体档案外,还销毁了部分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其中,
1993年销毁逾期会计档案4 688卷;1998年销毁档案2 195卷。
(四)档案利用
为迅速、准确、有效地提供利用档案,自1987年开始至2000年止,共编制档案检索工具17
种计128册,专题卡片38 800张。同时编制了《档案利用反馈记录》,开展了电话调卷业务。
据统计,1987~2000年间,年平均提供利用档案788卷,年参与查阅档案266人次。
1992年,农场基建科利用档案室藏图纸设计中学锅炉房和商品楼,节约费用 4万元,节省
工期1个半月。1993年,农场要收回1984年转让给职工住房价款另外的 50%(当时是按账面净值
的50%转让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经过查阅1984年的档案,使 237万元的房款查阅清楚,并落实
到全场各住户,从而方便了房款的回收工作。1999年开始,在编写农场续志过程中,有关部门
和场志办查阅档案23 690卷,为场志的编写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五)资料编研
1990~2000年,农场档案部门利用档案材料开展了编研工作。编纂的主要内容有:《鹤山
农场大事记》、《鹤山农场机关组织沿革》、《鹤山农场历届党代会简介》、《鹤山农场历届
职工代表大会简介》、《鹤山农场基建工程简介》、《安全生产警示录》、《鹤山农场自然灾
害录》、《工业产品简介》、《重要文件汇编》、《鹤山农场历年各月降水量》、《鹤山农场
档案全宗指南》等。
七、史 志
1982年7月,农场派张春生到哈尔滨参加省地方志办公室举办的地方志学习班,学习 40天
后,回到农场主持场史的编写工作。
1983年 8月,农场成立了场史办公室,张春生任主编,并配备唐凤祥、李春祥两名编写人
员,着手场史的编写工作。 经场史办全体人员的努力,于1985年末成稿,1988年 10月出版了
《鹤山农场场史》(1949~1985)。《鹤山农场场史》(1949~1985)为史志结合体。全书分 9编
54章188节,共45万字,记载了农场从1949年3月建场至1985年的37年中,广大职工和家属战天
斗地,用无穷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建设家园,创建新型农垦事业的业绩。主编为张春生。
1988年后,农场史志工作由办公室秘书兼管,主要负责农场大事记的编撰。
1999年 5月,农场重新成立了史志办,着手编写续志《鹤山农场志》(1986~2000)工作。
全书为8编59章 268节近80万字。这部场志记录了农场从1986年至2000年的 15年间三个文明建
设及改革、发展的历程和自然社会、人文状况。总编王春峰;主编高昶。
八、事 务
办公室还负责农场领导、机关工作人员和基层单位的事务管理。
(一)小车班
1986年,机关小车班有5台车。其中3台北京吉普车,1台场领导用车,2台用于跑生产。另
外,有1辆沈阳金杯面包车和1辆嘎斯货车,都用于事务和生活。司机先后有刘国兴、张志衡、
肖春江、张秀山、张文祥、徐延光、乔宝亭。
1989年,农场又购进1台北京“切诺基”越野吉普车和1辆130客货车。1990年,又进了1台
“天马”牌吉普车,同时又更换了 1台“金杯”面包车。司机先后有韩志刚、柴晓玉、谭炳杰、
丛俊杰、于国庆、杨显生、初守信、庄秋良、马力、修建军、孔凡龙、肖世凯、赵万雷、包灵
冬。
1995年,北京“切诺基”越野吉普车更换了“三星”(帕杰罗)越野吉普车。同时,两台生
产用车换成了北京2020S。至此,机关小车整体车况达到较好状态。
1998年,机关小车进行了部分转制改革。6台小车除2台留场领导用外,其余 4台小车转让
给司机,农场用车实行按公里结算运费的办法。机关各科室用车核定了运费。 小车转让后,3
台“北京”、1台“面包”车半年后都自行更换了适用性强、状态好的车。
(二)机关食堂
机关食堂随农场成立而建立,并随着农场的发展,食堂规模不断扩大。到1986年,食堂面
积已达300余平方米,工作人员24名,同时可容纳200多人就餐。杨宝峰和徐明通过进修,分别
成为农场最早的国家二级和三级厨师。1988年后,食堂规模逐步缩小。机关食堂除接待来宾外,
还承办农场大型会议、大型活动时人员就餐。
1990年,机关食堂搬迁到了办公楼后边,装潢出了三个欧式建筑风格的雅间,就餐环境得
到了改善。
1998年,机关食堂进行了改制,采取租壳卖瓤的形式,高启全以年 6.4万元的租金取得承
租权。
历届食堂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一览表
(1986~2000年)
表5—21 单位:人
(三)招待所
农场的交通比较方便,因此外来住宿客人比较少。招待所几经搬迁,1985年搬到了办公楼
的后面。1989年在办公楼西侧接盖了671.84平方米的二楼作招待所,设有12个房间,39张床位,
当时招待所服务人员4人。1998年,招待所随机关食堂一起承租给了高启全。
(四)生活服务
1986~1992年,办公室每年都要为机关工作人员及场直各单位调剂生活,每年为场直各单
位分派麦秸任务1 100余车,为机关分煤300余吨。每年办公室都要派出人员外出采购秋白菜、
土豆、大葱、粉条等,还为职工采购苹果、梨等水果。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
些工作逐步减少,从1990年起,就不办理烧火柴分配任务。1992年以后,这些工作就逐渐取消
了。
九、接待与外事工作
80年代后,随着农场改革开放和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上级领导来场检查工作、农场与周
边政府和企业的友好往来、知青回访和外事活动等逐步增多,因此办公室的招待等工作也日渐
频繁。
(一)接待上级机关考察人员
1988~1996年,总局党委书记王锡禄、总局局长刘成果,农牧渔业部的领导,辽宁、吉林、
黑龙江、内蒙古三省一区的农业、水利厅等部门的领导,总局局长刘文举,国家水利部原副部
长张季农,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李剑白,总局党委书记申立国等领导先后到农场慰问、
检查和指导工作。
2000年,农业部副部长刘成果、全国农林总工会主席王萍等先后到农场视察工作。对这些
来场领导,农场都给予了热情接待。
(二)友好往来
90年代,农场经济的腾飞和企业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北起嫩江县南到齐齐哈尔市独一无二
的“仙鹤湖公园”,招来很多客人来访。除九三垦区外,先后有嫩江县政府、政协及财税、保
险等部门,周边村镇有关部门,兄弟管局有关部门等前来参观、考察农场工业、教育、档案、
畜牧、非国有经济等行业和部门,同时又搞一些联谊活动,交流了经验,促进了友谊。
(三)知青回访
许多曾经在农场(原兵团)生活和战斗过的返城知识青年思念第二故乡,想念农场的亲人。
90年代以后,他们陆续回场访问,与农场的职工家属联谊,交流情况,畅叙友情,有的还带来
了信息和资金,为农场的发展献计出力。
1990年7月,原五十二团返城的哈尔滨市知青徐世恩、张国林、胡长青3人在哈尔滨组织了
200余名老知青和农场代表参加的联谊会, 邀请原五十二团及当时农场的老领导宋秀荣、肖起
浩、辛连吉、徐畅南、张宝林、及高景发、金铁柱等 32名老同志(多数为原五十二团的营、连
级干部)参加了联谊活动。这次联谊活动是由徐世恩出资赞助的。联谊活动进行了3天,与会人
员游览了松花江、太阳岛,并参观了知青毛忠义、张国林的两个汽车修理厂。
1997年,农场先后接待了 6批来自上海、北京、天津、哈尔滨、齐齐哈尔的知青回访农场。
1998年,是大批知青下乡30周年。为迎接知青回访,农场成立了知青回访接待办公室,王
春峰任主任。7月19日,农场接待了第一批哈、京、津、沪、齐等城市的100多名知青回访团来
场。他们是原五十二团知青,在陈家骥、徐世恩、张国林的组织下来农场回访的。因招待所床
位不够,由机关工作人员拿行李安排知青们在中学休息。回访队伍中,有 9名知青子女。知青
们先后回访了十五队、十六队等生产队,所到之处彩旗高挂,鞭炮齐鸣,亲人相见,分外动情,
雨水与泪水交织在一起,无不感慨万千。农场举办的联欢会把回访活动推向了高潮。
1999年8月4日,来自齐、哈、京、津、沪及双鸭山市的知青回访代表在农场十六队 (原五
十二团五连)公园举行第二故乡情纪念碑揭幕仪式。 分局办公室主任李永林、农场党政班子全
体成员、办公室主任王春峰和十六队的职工家属参加了揭幕仪式。
同年8月12日,来自天津、北京等地的原四十五团的知青及其子女共 18人回访了农场。农
场给予了热情接待。
(四)外事活动
20世纪80年代之前,农场与外界来往较少,特别是外事往来更少。除1987年日本三棱商事
株式会社油脂部长伊腾先生等来访外,其他国家和地区来宾几乎没有。随着农场改革开放力度
的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步伐加快,与国外的交往日益频繁。
1990~1993年,农场从俄罗斯先后购进顿河收获机2台和德特—75链轨拖拉机 36台。同时,
两位俄罗斯客商来农场考察红砖生产工艺流程、洽谈合作项目。
1997年 3月,场长王玉生到美国先后考察了旧金山、洛杉矶、华盛顿、纽约、拉斯维加斯
等城市和地区的农业、牧业及科技管理等项目。
1999年,日本客商彬木直行到农场指导推广寒地蔬菜栽培技术。之后,日本客商又分两次
与农场联系、洽谈有机大豆和甜菜事宜。
同年,农场利用日本政府 2亿美元贷款项目购进英国纽荷兰公司M—160型大马力胶轮拖拉
机16台。
2000年,加拿大农学专家到农场考察苜蓿草种植情况。同年,农场办妥了直接对俄贸易进
出口经营权,为农场与俄贸易往来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