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群众性创建活动

第四节 群众性创建活动


   
  

  在加强三个文明建设,特别是加强精神文明创建过程中,农场坚持多渠道、多载体,依靠
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使创建活动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一、思想道德建设

  20世纪80年代初,农场的精神文明建设由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而推向高潮。而这
一活动的中心是加强职工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

  1986年,农场在精神文明建设要点中强调: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作用,
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年,农场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党风
廉政建设,提高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二是在职工群众中开展 “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有纪律)教育, 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各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水平。四是在青少年中开展“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革命
传统教育,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1987年, 农场注重和加强了职工群众的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 开展共产主义思想教育、
“四有”教育、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思想教育。并且通过文体活动等形式,陶冶职
工情操,树正气、压邪气,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环境。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发生后,
全场3天时间就捐款23 951.28元钱(包括老人和小学生的零用钱)和大量衣物。

  1991年,农场购进《黑龙江省职业道德规范》教材 300册发到各基层单位,并结合各行业
实际修订了本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搞好教育,农场成立了职业道德教育领导小组,把职业
道德的学习和实践纳入年终考核和考试。通过集中教育,各行业的职业道德都有了明显好转。
医院实行挂牌服务,物资行业坚持送货上门,建筑行业以质量求发展,乳品行业提质降耗跨入
部优行列。说文明话、办文明事蔚然成风,职工群众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1997年开始,农场注意“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
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认真组织职工群众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
基础上,采取理论的、文艺的等各种方法提高全场职工家属、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收到
可喜的效果。

  二、环境建设

  1985年,为加强场部地区综合治理,彻底改变脏、乱、差状况,建设文明整洁的场区,农
场成立了环卫公司(后来改称环卫队)。当年,农场场部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路、挖沟、搬草垛
等项环境整治工作。

  1986年,在农场下发的《关于场、队居民区规划的通知》中,对场、队居民住房、仓房、
道路、园田地、树木、柴草垛、垃圾、牲畜圈舍等都做了具体规定。经过全场职工家属的努力
整治,环境有了明显改观。

  1990年初,环境建设仍以修路、植树为重点,在沙石化、绿化、整齐化、净化、美化上下
功夫。据1993年统计,全场拉沙石15 000多立方米,植树20 000余株。这时基本形成树成行、
路成网,基本实现了住房规整化,路面沙石化、田边绿化、畜禽圈养化和道路一条线、房舍一
条线、杖子一条线、排水沟一条线、栅栏一条线。加上公园的修建,中、小学楼、部分住宅楼
及托儿所的修建,场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1995年,农场制定了《加强环境建设的意见》,要求各级领导强化环境建设意识,搞好科
学规划,突出综合治理,继续坚持义务建、制度管,常抓不懈。同年,《场直街道卫生箱管理
问题的有关规定》、《在全场范围内开展春季爱国卫生活动月》和《文明单位建设 “222”工
程规划》的实施,促进了净化、绿化、沙石化、美化、畜禽圈养化和道路一条线,仓房一条线,
杖子、栅栏一条线,排水沟一条线的实现。

  1996年,农场精神文明建设仍然以环境建设为突破口。制定了《鹤山农场环境建设管理条
例》,把环境建设的好坏与基层单位领导效益工资挂钩。环境建设和农业生产同时抓、同时考
核。据统计,这一年全场修路61 400延长米,拉沙石17 500立方米,挪柴草垛 876个,拆围墙
800延长米,板杖子刷涂料5 000延长米,修建办公室3 200平方米,栽绿化树 32 000株,钉板
杖子19 600延长米,拆猪圈90个,修涵洞282个,建铁栅栏400延长米,新建垃圾箱 120多个,
修水泥球场450平方米,修石头排水沟800延长米,用义务工16 000多个,总投资 120余万元。
从这一年开始,每亩耕地提取2元做为环境建设经费。继农场园丁 1号、2号居民楼后,这一年
末,居民集资建筑的1号楼破土动工。

  1997~2000年,农场按分局党委提出的 “六变”(即变两人抓为两手抓、党政领导共同抓;
变分先后抓为同步抓、同时抓;变突击抓为形成习惯抓、常年抓、经常抓;变口号抓为投入抓;
变缩手缩脚抓为理真气壮抓;变无责任抓为有责任抓)要求, 像抓生产那样抓精神文明建设,
像坚持播种、整地标准那样坚持环境建设标准,修标准路、栽标准树、挖标准沟、夹标准杖子、
垛标准柴垛。1997年,农场投资300多万元在场部中心区修建了 26 000平方米的水泥路,同时
安装了路灯。同年 9月,黑龙江农垦城乡建设现场会在农场召开,农场介绍了住宅开发的经验。
1997~1999年,先后建综合住宅楼 5栋,修建洗浴、客运、职工活动中心综合楼一栋,改建老
年康乐中心一处,建加油站一处。通讯光缆的铺设,使场部电话入户率达 60%,有线电视入户
率达96%。

  三、文明单位创建

  1986年,农场开始创建文明单位的活动,但因当时刚开始启动,没有太具体的标准和长期
规划,一年一评定,没有留下有价值的资料。

  1988年,第四生产队、第十生产队、场直小学和中学分别达到场文明单位标准。

  1990年,省颁布了《黑龙江省文明单位创建暂行条例》后,农场注重以环境建设为突破口,
在提高职工群众思想道德素质上下功夫,开展了四项基本原则、“四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
等活动。这一年,达到分局文明单位标准的有10个,其中一个为文明单位标兵。

  1991年,农场下发了文明单位创建实施方案。明确了文明单位建设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
组织机构。方案对文明单位建设实施的内容做了具体规定, 主要内容有:1、思想道德建设;
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3、民主法制建设;4、环境建设;5、公益事业建设; 6、经济建设。
文明单位每年评定一次,分四个等级,即场级、分局级、总局级、省级。同时规定文明户建设
是文明单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文明户达不到 80%的单位不能评定文明单位,方案还规定了
奖惩办法。为促进创建,农场召开了文明单位创建现场会。

  这一年,农场场部被省政府批准为文明单位。

  1993年,第八生产队被分局评为文明单位,十三队、五队、水管站、砖厂被评为文明单位
标兵。到年末,全场共有23个单位进入分局级文明单位,其中文明单位标兵 16个,文明单位7
个;总局级文明单位1个。

  1995年,农场下发了《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加强对环境建设的意见》,同时制定了
《文明单位建设“222”工程规划》。

  到1996年,场直单位除职业高中外,其他单位全部进入分局级文明单位标兵行列,农业生
产队有6个分局级文明单位标兵,有5个是分局级文明单位。到1998年,全场有27个单位分别进
入分局级或总局级文明单位行列。

  四、文明户创建

  1991年,农场把文明户建设这一细胞工程做为文明单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力图通过激
活细胞来活化整体。文明户每年 6月下旬评选一次,由各基层单位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检查审定,
农场文明办复查。如被命名后发生有损于该称号的问题时,可根据情节分别给予通报批评,限
期改正,降级或撤销文明户称号。通过几年的实施,人们的文明意识得到增强,职工素质和道
德水准有所提高。但开始因运作不规范,可操作性不强,加之群众认识跟不上,文明户示范作
用效果不十分明显。

  1997年初,农场借鉴外地经验,在全场范围内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先在生
产队展开,场直由综合加工厂先行试点。所谓“十星”就是在原来文明户评比的基础上,将评
比内容细化为“爱党、爱国、爱农场星”、“学文化、用科技星”、“爱护公物、义务建家园
星”、“勤俭持家、勤劳致富星”、“遵纪守法,懂法守法星”、“破除迷信、树立新风星”、
“晚婚晚育,计划生育星”、“敬老爱幼、家庭和睦星”、“邻里团结、互相帮助星”、“保
持环境、室内整洁星”。

  为更规范和便于记忆,1998年,分局统一了各星的叫法,新“十星”依次为,一是五爱星、
二是科技星、三是致富星、四是法纪星、五是新风星、六是计生星、七是和睦星、八是文体星、
九是教育星、十是环境星。

  农场先期订做了文明户标志牌2 000余户,后分局又统一订做2 000户,文明户评比工作在
全场铺开。

  十星级文明户每年评选两次。农业生产队采取自己申报、群众评议、支部审批、名单公开。
场直住户采取自己申报、群众评议、街道党支部、党总支汇同住户所在党支部联合审批。不管
是农业生产队住户还是场直住户,达到九星、十星级的,要由场文明办验收后方可挂牌;七星、
八星级的生产队住户由党支部挂牌,场直住户由小城镇办验收挂牌。六星级以下的不给挂牌。

  农场还规定,十星级文明户同义务工、奶牛优惠政策、楼房取暖、水电费、卫生费、干部
晋升、奖励工资等挂钩。

  在1998年的评比中,全场共评出十星级文明户420户,九星文明户560户,分局级文明之星
户36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