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1986年,农场为推动科技进步,成立了科学技术协会,协会主任徐畅南、副主任朴敬久、
徐连赋、于卫东、柴广庆,协会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分别由柴广庆和徐连赋兼任。1987年,农场
成立了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炳元、副组长韩国俊、王义书,职称改革办公室主任高
景发、副主任柴广庆。这一时期,农场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研究、技术引进、推
广和科普宣传及咨询活动。徐连赋参研的稀土微肥定点试验获得农牧渔业部科研成果一等奖。
路军主持研究的前悬挂割晒机放鱼鳞铺改装技术获分局研究成果一等奖,同时获总局科技进步
三等奖。他研究、设计改装的拱型分层深松机获分局科研成果三等奖。谭庆顺、徐畅南主持改
装的E—512大豆低割刀床及精量点播机,徐畅南主持的应用樟子松抗旱造林新工艺推广,张希
江主持的小学退位减法口决计算法等较有影响的科技成果共29项。其中获部级奖的 1项、总局
级奖的1项、分局级奖的5项、农场级奖的22项。。在学术研究活动中,共撰写论文20篇,其中
农业方面6篇、机务方面2篇、畜牧方面4篇、教育方面2篇、卫生方面 6篇。有14篇获得优秀论
文奖,其中总局级4篇,分局级10篇。
1988年,农场召开了首届科学技术大会。农场科委主任徐畅南在大会上做了题为《解放思
想,开拓前进,为振兴我场经济做出新贡献》的报告。会上对 23名先进科技工作者、3名为科
技进步做出贡献的有功人员和26项获场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分别进行了奖励。
同年,农场根据分局指示精神,制定了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办法,成立了社会科学
优秀科研成果评定小组,组长王炳元,秘书长郑宝璋。
进入90年代初,农场的科技活动更加活跃。为加强科技工作,农场还于1995和1996年,设
立了专职科技副场长。
1990年,农场制定了“科技兴农”总体实施方案,把建立一个高产稳产的农业体系,优美
的农业生态环境体系、高效的农业经济体系、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实现大农业的良性循
环和把引进技术、重点攻关、技术改造、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结合起来,做为农场的奋斗目标
和主要任务,用科技进步促进农、林、牧、渔全面发展。
1991年,农场把科技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入农场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
为普及科学知识,农场每年冬天都举办“科技之冬”活动,通过办培训班等办法,向职工
传授农业、农机、畜牧及“庭院经济”等知识。
90年代,也是农场科学研究较活跃的时期。各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申报研究课题。仅1991
年就有《小麦节间变化情况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的调查研究》、《矫正生长中马鹿畸型茸提高
鹿茸等级的研究》、《草原退化及建设高产草原的研究》、《五铧犁之犁体构造的改装与调整》、
《粘土平瓦人工干燥的研制》等22项课题申报。农场医护人员在科技和学术的探讨和研究上表
现较活跃。其间发表论文100余篇,仅在总局学术会和黑龙江省医学会上就发表论文 50余篇,
其中被评为优秀论文的10余篇,在会上宣读论文20余篇。
1993~1995年,以谭友为主编,薛建国为副主编及20名医护人员参与编写的《优生、优育、
计生、防疫咨询教材》、《优生、优育必读》、《内科中西医诊疗枢要》、《推拿手法学》、
《实用临床布鲁氏菌病》等著作,分别由黑龙江省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薛建国编写的《内科
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由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优生、优育、计生、防疫咨询教材》获
分局科技成果佳作奖。《内科中西医诊疗枢要》和由宋平、谭友、肖敏等撰写的《小试管耳垂
采血反向血凝法测定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获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小试管耳垂采血反向凝法
测定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还荣获总局医疗新技术推广应用三等奖,并在垦区内推广应用。谭友
等研制的《鱼磷擦剂》获总局1999年科技成果三等奖。穆福金、谭友等撰写的《老年米粉的应
用》获1996年第一届国际医学研讨会优秀成果奖。蒋丽华、谭友撰写的《POME光治疗宫颈糜烂
技术应用》;1997年在世界优秀专利技术精选(中国卷)中获专利奖。
另外,还有80余篇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国综合医学》、《中国医疗卫生荟萃实用医疗与护
理学》、《中国急救医学杂志》、《杭州医药杂志》、《中国综合医学杂志》、《中国妇幼保
健杂志》、《中医实用科技成果大词典》、《医学理论与实践》、《临床医学探索与实践》、
《中医少见疑难病症》、《中医名医学新理论与实践》等杂志上。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986年以前,教育科就设教研室,
主抓中小学的教研工作。当时的教研课题主要有“口头作文”、“愉快教学法”、“初中语文
单元教学”和张希江老师“退位减法口决计算法”。这些教研课题均有专人负责,而后以点带
面铺开。1991年,教育科教研室于暑期小学全部集中办学后撤销,各校仍坚持教研活动。2000
年春,农场小学副校长马先明调入教育科任教研主任。从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由教育科
教研室主抓。
1987年,中学成立了教研室,王桂珍任主任,谢华任干事(两人均为兼职),主抓中学的教
研工作,继续进行了《语文单元序列教学》的教改试验。1991年10月9日至 11日,九三教师进
修校在农场中学召开“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与会人员对语文单元序列教学法给予充分肯定。
《语文单元序列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全面铺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单元序列教学的基础上,谢华老师又进行了《认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改试验。
1993年 5月,分局教育局在农场中学召开了“作文教学研讨会”,与会领导和教研员对该试验
给予较高评价,该试验获分局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在英语教学上进行了《分段教学》和《三位一体》教学的教改试验;在数学教学上1993年
引进了清浦经验,这些教法的实施,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995年,在语文教学上又引进了朱逸老师的“分步阅读”教改试验,农场中学被农垦教育
学会分步阅读专业委员会评为“教改试验先进单位”。同年,农场中学教研室被分局评为先进
教研室。由于教育科研成果显著,1997年农场教育科荣获黑龙江农垦系统“八五”期间重视教
育科研先进单位称号;中学荣获黑龙江省农垦系统“八五”期间先进课题组称号。
为了加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1998年开始进行《教方法、导练习、促迁移》的教改试验。
全体任课教师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加
“特长”的人才。
1986~1990年间,农场小学非常注重学习外地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曾先后两次去齐齐
哈尔市二马路小学、民航路小学等参观听课学习。先后三次去牡丹江市参观学习语文导读式教
学法,聆听了名人靳家彦等老师的讲学。又多次去嫩江农场听课,学习刘树山主任的板书设计
和板书图示导读法。每次外出听课回来,都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选出其中 1人进行公开课汇报
观摩课,谈心得体会,使没有去学习的老师也能从中吸取经验,从而使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得
到不断提高。
1992年暑期开学后,小学引进了“三算结合”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两项教改试验,
开始在一年级两个班进行试验。在实验周期内,多次在寒暑假期间组织承担实验教学的教师去
讷河市参观学习,学习这套试验教材的体系、内容及讲授方法,向“注、提”教研专家梁启武
先生请教。并在1995年1月1日成功地承办了黑龙江垦区小学语文“注、提”教材培训班。农场
小学的李方芝、白秋菊、张慧三位教师的示范课对开展“注、提”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深受
专家、老师的好评。1995年小学被评为垦区“注、提”试验先进集体。
1997年春季,农场小学开始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首先是去外地考察学习,把鸡
西、汨罗等地的经验吸收回来,结合学校实际,制订了《素质教育方案》,确定了素质教育目
标,制定了学生、教师的考评方法,使素质教育在小学全面铺开。经过两年的实践初见成效。
农场小学1999年被分局定为素质教育试点校。
为了与分局教材同步以及为适应小学电脑软件的应用,1998年秋改用九年义务教育教材。
1991年,农场被总局授予科技兴农先进农场称号;1992年、1993年分别被分局授予科技进
步二等奖;1994年被分局授予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被总局授予垦区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单位
称号;1996年被省政府授予科教兴牧工程先进单位称号;2000年被分局授予农机新技术推广应
用先进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