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科研单位

第三节 科研单位


  
  

  除各有关部门结合业务实际进行科学研究之外,农场还设置了农业科研单位。

  1968年,农场在良种队内设科研班,当时良种队指导员孔宪满,队长黄智利,生产科技术
员苏文泉任技术指导,胡翔华任科研班班长。科研班12人,主要技术人员有石静波、肖乐宏等。
当时主要从事种子发芽、小麦、大豆品种试验及相关的栽培试验,小麦三系配套育种技术利用
等。

  1969年,农场成立了科研站,站长杨成栋,副站长黄智利,指导员孔宪满,刘殿臣任科研
顾问。科研站下设一个28人的科研排,有耕地面积60余公顷,主要从事农业、农机、畜牧、蔬
菜等综合科学研究。石静波负责农业科研,陶万财负责农业生产,关林勇负责农机科研,罗世
颖负责畜牧技术研究。当时较大的科研项目有受省科委委托、省科委牵头,由省农科院克山小
麦研究所与农场联合实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课题研究。

  为了进行科学研究,当时建成钢架混凝土双层玻璃温室 846平方米,并且从事无籽西瓜研
究获得成功。为了加快种子繁殖速度,在海南岛设立了种子繁殖站,同时先后选派徐连赋、胡
翔华、郝德成等7人到浙江农业大学等地脱产学习深造。

  1976年,科研站解散,只保留了当时的科研小区试验人员20余人,负责人徐连赋、赵继春。

  1977年,科研站恢复。先后有杨成栋、柴广庆、丛显玉、王殿发、陈宝环、李振营、徐连
赋、李成作担任站长。

  科研站自成立以来,是分局唯一的一家黑龙江小麦区域试验布点单位,为农场优先掌握品
种信息创造了条件。农场在小麦克字号品种如:克旱九号、新克旱九号,大豆黑河 3号、黑河
5号等品种应用上一直保持领先地位。稀土应用研究等40余项科研及推广成果获国家、 省级或
分局级奖励。

  1994年,科研站和双菜公司合并称为种子公司,首任经理李成作。种子公司拥有现代化的
种子加工厂一座,年可加工优质小麦种子10 000吨和大豆种子 2 500吨。具有现代化的发芽室,
可进行气象观测分析,栽培技术推广运用及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等。

  90年代后期,种子公司加强了对小麦、大豆、玉米、甜菜等作物品种的不同耕作方法、密
度、施肥量、叶面肥、农药、种子等单项或综合试验,每年都写出较有水平的试验总结。据不
完全统计,1998年、1999年和2000年分别进行54项、55项和52项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