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育经费 自1986年以来,农场解决办学资金的途径主要是“拨、补、集”。“拨”,是指上级正常
拨给的教育经费。这部分资金还不够支付教师的工资。“补”,是指农场自筹一部分资金对教
育进行补贴,这是解决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另外对一些大型教学设备的购置和更新,对教学
环境的整治,房屋的建设等都属于农场经费的投资,不计算在经费补贴之内。据统计,1988至
1990年3年,每年上级拨款和企业自筹款的比例分别是 1:1,1:2.5,1:3.65。“集”,是指发
动全场各单位和个人集资。多年来,全场各单位积极支持教育,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1987
年,修理厂、水电公司等单位为中小学各做一个既有宣传板,又可存放自行车的自行车亭,价
值近 3万元。工程公司、水电公司等单位为中学水房、仓库、小车库打水泥地面、铺甬道、修
排水沟、安装路灯等,价值 2万多元。有些生产队给学校送豆瓣,为学生做豆腐、豆浆,有些
个体户给学校食堂送猪肉等。1988年,全场职工干部为小学教学楼捐款17万元。1989年开始,
农业生产队每亩耕地集1元钱补贴教育经费。1990年开始,非农业生产队人员每人每年交 10元
钱作为教育发展基金。1991年春,场直各工副业单位集资 4万元改善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仅建
材厂一个单位就支援9 000多元的物资。
农场对教育投入和社会集资情况一览表
(1986~2000年)
表6—12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