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科技兴国、科技兴省、
科技兴场”的战略目标的需要。自1986年以来,农场狠抓了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做了以下几方
面工作。
一、保证教师数量
1986年以前,由于知识青年大批返城及教师队伍外流等原因,造成农场师资短缺。针对这
种情况,农场采取了就地挖掘人才和积极接收师范院校等大中专毕业生的方法,扩大中小学教
师队伍。一是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了一批政治思想好、学习成绩优异、热爱教育工作的学生,
经过短期培训,直接充实到教学第一线;二是从自费学习师范专业和其它大中专毕业的待业青
年中选拔教师;三是积极接收各类院校毕业生。据统计,1986~2000年,共接收29名大中专毕
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其中专科22人,中师7人)。 1997年,农场为补充中小学和职业高中的教师
队伍,经过文化和业务考试,从社会招聘了9名教师,充实了教师队伍。
二、到院校进修
1987年以来,农场采取对函授学习的人员给予承担学费、路费、补助费,离职学习人员发
给工资(不含科技津贴)等方法,鼓励教师在职提高。1987年,中学派出4名教师离职学习。1992
年,有15名教师分别到省教育学院、农垦教育学院等院校进行函授。通过函授和进修,中学教
师获得专科学历21人,获得本科学历的5人。自费获得本科学历的4人,专科 2人。至2000年底,
中学学历达标为97.6%,任课教师中有本科学历的占21.4%,
小学教师自1986年以来,参加中师函授并获得毕业文凭的28人,离职进修的音乐教师获大
专学历2人,自费学习获得大专文凭的5人。至2000年底,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为100%,专科
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22.2%。
三、基本功训练
为提高广大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每年都组织教师到外地或分局内兄弟学校参观学
习。要求教师大练基本功,每天写一篇钢楷,每周三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学习,进行集体备课,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教师的业务能力。1994年,在教育局的领导下,小学教师进行了五项基本功
(口才、语言、简笔画、三笔字、常用字)训练,农场、教育局分别组织了五项基本功大赛,教
育局还进行了统一考试,参加学习的教师都获得了合格证书。1995年,小学又进行了六项技能
(导入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结束技能)训练。经过一年的学习,
小学荣获分局六项技能培训工作先进单位。1997年,对中学教师进行了四项基本功训练。教育
科下发了《初中教师四项基本功训练实施方案》,对“口语、简笔画、三笔字、教具制作”四
项内容学校安排专人进行授课,并组织教师训练,优质课观摩等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听
说读写能力。1998年 5月20日,在分局教育局举办的中学语文教师四项基本功竞赛中,农场教
师裴艳霞以总分 349.4分的好成绩获全分局全能总分第三名。10月,教育局进行考核验收,参
加学习的人员均获得四项基本功训练合格证书。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文化素质
和业务能力,农场出台了《鹤山农场“九五”期间中小学干部、教师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设
规划》,对培训目标、任务、措施等做了具体的部署。自1997年以来,农场先后对教育科长、
督学、中小学校长和全体任课教师进行了岗位培训。农场还专项拨给培训费用,使培训工作得
以顺利进行。截止2000年底,培训工作完毕,参加培训的人员均获得培训证书。
四、技术职称与教师资格评聘
在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下,农场于1987年开始进行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
1988年4月评聘工作结束。评聘结果是:中教高级2名,中教一级15名,中教二级32名,中教三
级25名;小教高级26名,小教一级69名,小教二级29名,小教三级13名。间隔3年之后,从1991
年开始,每年评聘一次。截止2000年底,全场在职教师中,有中教高级 5人,中教一级30人,
中教二级7人,中教三级4人;小教高级36人,小教一级2人,小教二级5人,无职称4人。
1996年12月,在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下进行了教师资格的评聘工作。在调查核实工作年限、
学历的基础上,层层上报,最后经嫩江县人民政府审批。此次认定初级中学教师61名,小学教
师83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4名,幼儿园教师8名(符合条件的预退教师也认定了教师资格)。通
过教师资格认定,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
从1995年开始,农场着手进行代干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工作。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统一组织
下,通过考核考试择优录用(凡具有合格学历的中级职称人员免试)。截止2000年底,中小学的
代干教师绝大部分转为正式教师,没有转为公办教师的只有4人。
农场中小学教师获各级教学能手名表
(2000年)
表6—13
农场获总局 省 国家奖励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名表
(2000年)
表6—14
续表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