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广播 电影 电视 一、广 播
20世纪50年代后期,农场建立了广播室,配备1名广播员和1名修理工。当时是和电话总机
室在一起,广播和电话使用同一条线路,白天为电话线,晚间为广播线。广播站通过扩音机和
电话线把电波信号传送到各家个户的小舌簧式广播喇叭里,使农场职工群众及时听到国家和农
场的声音。
1967年开始,广播站增添了设备,开办了自播节目,同时各生产队也配备了扩音机和高音
喇叭。
1979年,农场对各生产队的有线广播撤销,广播不再占电话线路,同时各住户也自行取消
了舌簧式小喇叭。之后,各生产队相继购买了扩音机和高音喇叭,从而形成了广播站只对场部
广播,各生产队居民点自行广播的格局。农场负责对各广播点的管理和维修。
1984年,广播站人员编制只设 1人,既是修理工,又兼编辑和值机员,还负责主办和刻印
《广播之友》小报。自播节目采取临时找人录音的办法解决。当时参与录音的人员有金玲、朱
宁、高昶。
1986年初,配备了专职广播站长和播音员。从此,播音时间每天早晚各一个小时,中午半
个小时。在保证正常转播中央和省台新闻等节目的基础上,农场广播为宣传改革和促进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做了很多工作。这一年,共开辟了40个自播节目,编辑广播稿件1995篇,主办
《广播之友》小报65期,较好地发挥了广播的优势和特长,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11月,在
总局召开的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王德义代表农场作了题为《我们是怎样办好广播的》经验介
绍。
1987年及以后的 10多年里,农场每年都坚持播音340天左右,每年都推出新的栏目,开辟
主题节目一般在18个至36个之间,年编播稿件1 000余篇,设备完好率达95%。凡遇中央和农场
有较突出的宣传主题,农场都利用广播开辟专题讲座。1990年制作的配乐散文节目获总局三等
奖。
1999年底,坚持播音40余年的农场广播,停止了播音。生产队的大喇叭成为指挥生产的工
具。
二、电 影
农场1962年成立电影队,经历了1975至1980年的辉煌时期后,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便逐步
走向萧条。1986年至1989年,有放映人员 4人,使用一部35毫米放映机和一部16毫米放映机,
平均年放映100场,放映人员随机关开工资。1990年开始,电影队实行承包,有放映人员3人,
年平均放映130场。1993年,实行自负盈亏,有放映人员2人。1996年,职工俱乐部改建成种子
加工厂,电影队同时解体。
三、电 视
80年代中期,农场电视机数量已接近住户的50%,据1987年统计,到6月末,全场有电视机
2311台,其中彩色电视机 179台。但是,那时都是用室外天线或极少量室内天线接收德都、嫩
江、分局等发射塔的信号,收看效果不十分理想。从一个居民点室外电视天线林立的情况,即
可以判断该居民点的富裕程度,又感觉高低不齐,形状各异且零乱的天线与现代文明不相协调。
1990年,农场为宣传部配备了一台M7型摄像机,主要用于录制一些场内资料并为九三电视
台摄制新闻。这一年制作的《前进中的鹤山农场》、《乳品厂专辑》和《场直地区精神文明建
设情况简介》三个电视片分别受到农场职工群众和分局领导的好评。
1993年,农场场部率先安装了有线电视,场部地区可以看到 8套质量较好的电视节目。同
时日本松夏 “L15”型录放机的应用,为电视节目的编辑、剪接提供了方便,从此农场自办电
视节目正式与观众见面。这一年,农场第七届四次职工代表大会实况的现场直播,标志着农场
电视传播已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1994~1996年,农场投资80余万元逐步完成了生产队有线电视的安装工程。到1996年底,
除准备撤、并的五队、七队和旭光外,全场各地全部看上了有线电视节目。
1996年,自办电视新闻96期。农场制作的电视片《为了这方百姓》,被九三分局文明办评
为三等奖。
1997年,农场投资10余万元完成了农场与九三之间的光缆传输工程。通过光缆,农场场部
地区看上了分局的加密电视节目,节目数量由原来的8套增至21套。
1998年,农场广播电视局正式成立,局长由宣传部长邵东升兼任。同年,农场又为场部附
近的二队、三队、四队、十队进行了光缆延伸,使这4个队的职工群众看上了加密电视节目。
1999年,农场投资13万元购进索尼DV300数字摄像机一台和奔3非线编辑机一台,使电视节
目制作质量更加提高。
在农场电视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制作的电视新闻也不断在黑龙江电视台、黑龙江农业频
道、九三电视台播出,宣传和树立了农场的企业形象。
广播电视创优节目获奖情况一览表
(1997~2000年)
表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