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后期,农场卫生事业同其它事业一样,面临改革和发展两大任务。
农场改革之初,生产队卫生所变为家庭诊所。1986年,农场下发文件规定,家庭诊所一律
撤回生产队,由生产队安排房屋,改善诊疗条件。自1986~1989年,农场连续 4年下发文件,
对农场职工、家属就医问题进行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医疗费与个人经济挂钩。特别是1989年农
场规定的职工(家属)门诊医疗费按工龄随工资发给职工个人,住院费按比例报销的办法,一直
延续到7年后的新一轮改革。
期间,农场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开展初级卫生保健活动,在抓医疗的同时狠抓
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治、计划免疫、各项卫生监督及妇幼保健工作。特别是在七队改水问题上,
农场多次研究方案,先后3次下发文件,多次请示分局,1986~1990年先后投资 37万元用于七
队改水工程。农场医院和各生产队卫生所也从单纯医疗型逐步转变为预防医疗型。据1990年统
计,农场居民住宅平均鼠的密度为 3.12%;3~16岁儿童少年服硒率为96%;碘盐监测率为100%;
卡介苗初种率100%,复种率为 85%;12月龄儿童基础免疫率为99%;四苗复盖率为90%;儿童计
划免疫保偿率为96%;证、 卡、簿建立健全率为100%;食品从业人员体检率、卫生许可证发放
率均为100%;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发放率、从业人员培训率、体检率分别为 98%、95%和98%;
学校卫生建档率和学生体检率分别为100%和 50%;劳动卫生建档率、接触尘、毒工人体检拍片
率均为100%;X线工作人员体检率为100%。另据资料显示,1990年青年婚前检查率为 100%;全
场妇女病普查、普治率分别为30%和100%;新法接生、科学接生分别为100%和96%,婴儿死亡率
控制在25‰以下,孕妇死亡率为0;19种法定传染病控制在 270/10万以下,结核病患病率控制
在300/10万以下;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为 97%;临床初步诊断与临床确定诊断符合率为96.92%,
治疗有效率达到93.24%;儿童大骨节患病率和布病发病率分别控制在1.5%和1/10万以下;小儿
缺铁性贫血和佝偻病分别控制在17%和14%以下。
90年代,农场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力度。从1992年开始,农场医院实行院长负责
制。同年,在医院工作人员中实行“三岗”制,根据考试考核,全部工作人员、医护人员分为
上岗、试岗和待岗三种情况,并且根据岗位不同,报酬也不同。1995年,农场医院实行科室承
包责任制,在医院内部提出药品、财务和医疗护理质量控制管理,使药品的购入、保管、分拨、
流向更科学合理。1996年,农场对医疗卫生系统在体制、机构、人事制度及分配制度等方面进
行了改革,对医院实行企业化管理,提出开发农村医疗市场的想法并予以实施,当年为医院增
加收入10万元。1997年,农场对医院实行委托经营。医院在“精专业、搞副业、两手抓、兴科
技、服务好、创一流”的工作思路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塑造良好的群体形
象,找水养鱼,实行年薪与效益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8年,医院进
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其中18人实行内部预退,开50%的档案工资;8名工人实行劳务市场管理;
3名技术人员分流到康复中心。8月,租凭了双山粮库卫生所,安排医护人员 5人。1999年,对
基层卫生所人员的工资支付办法进行了改革,把基层医疗工作彻底推向市场,对康复中心工作
人员实行了聘任制。
在对医疗卫生事业进行改革的同时,农场狠抓了初级卫生保健和疾病的预防工作。1991~
2000年的10年间,农场就环境卫生、防治传染病和地方病、计划免疫、各行业卫生监督及妇女
生殖保健等方面先后 8次发文,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及制度,有效地促进了人民健康水平的提
高。据统计,1986~1990年的5年间,年平均住院病人为966人;1991~1995年的 5年间,年平
均住院病人617人;1996~2000年的5年间,年平均住院病人为 607人。平均床位工作日,1986
年为362.56天;1990年为333天;1995年为154.32天;2000年为85.40天。实际床位使用率,1986
年为99.33%;1990年为91.23%;1995年为42.28%;2000年为23.30%。住院病人治愈率,1986年、
1990年、1995年和2000年分别为83.78%、75.22%、81.31%和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