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医疗卫生单位 农场医疗卫生工作在卫生科的具体负责下,分职工医院、基层卫生所、卫生防疫站、妇幼
保健站和计划生育办等医疗卫生单位。
一、职工医院
(一)基础设施
1985年初,职工医院由场直营区的最东侧搬迁至营区中部。当时医院的建筑面积只有1 246
平方米,远远不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于是1988年又新盖了一栋 300平方米的门诊部。1996年,
农场敬老院(康复中心)交由医院管理,增加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接着又改造了600平方米的房
屋给医院。截止2000年,职工医院房屋总面积 2 946平方米。1985年医院搬迁后,开设床位50
张,并且先后两次更换救护车。
(二)诊疗设备
1985年,医院购置了一些医疗器械,如日本产心电机、电动洗胃机、乙级手术包、口腔万
能治疗台等。1992年,安装了500毫安的X光机,购置了血液分析仪,卧式园桶型高压消毒灭菌
器等。到1995年,职工医院已经初步成为具有先进的现代化的诊断和治疗设备的一所综合性医
院。 其诊断和治疗设备有:500毫安的X光机、日本产B超机、心电机、半自动化分析仪、二分
类21项血细胞计数仪、血流变分析仪、日本产尿 8项、尿10项分析仪、高频手术电刀、德国产
牙齿光敏固化仪、美国产心电频谱诊断仪、纤维胃镜、骨质增生治疗仪、口腔综合治疗仪、弹
性义齿、血管内照射治疗仪、血氧治疗仪、胎儿监护仪、波姆光治疗仪、乳房透照仪、无痛分
娩仪、仿生扩宫仪、眼科裂隙灯诊断仪、美容仪、电针仪、多功能综合治疗仪、脑电地形图诊
断仪、生命体征诊断监护仪、RY-Ⅲ型多功能麻醉机等。
1996~1998年,农场投入54万元先后购置了现代的诊疗设备和一些用于康复中心的健身器
材,其中有:周林频普仪、电热恒温箱、扁桃体切除刀、小型 B超仪、多功能频普治疗仪、电
动洗胃机、膜式电动吸引器、牙科综合治疗机、超声雾化器、电动牙科椅、光电离子治疗仪、
光量子血疗仪、青霉素皮试仪、EK药物振荡仪、电热加温器、牙科义齿设备、电动血球计算仪
及康复中心用的健身器材等。
1999~2000年,又购置了电暖气、综合手术台、恒频磁共振治疗仪等。
(三)科室发展
1985年,职工医院开设了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及检验、X线、B超、心电等辅诊科室,
同时设有药剂科和护士班。
1992年,职工医院重新划分了科室。 分为内科系 (内科、儿科、传染、中医科);外科系
(普外科、手术室、妇产、五官、口腔、理疗科);辅诊科(检验、心电、X线、特疗室、药剂科);
护理部(门诊处置室、供应室、行李房);院办(财务、信息、病案、后勤)。
1.内科:1985年开始,内科除能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外,还能抢救多种疑难危重病症,如
呼衰、心衰、肾衰、糖尿病昏迷等。1994年,对脑血管、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对呼吸系
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及对各种危重症的抢救与治疗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这一年,内科系治愈了出血热32例,治愈率达 94%以上。1995年,抢救了多年未见的化脓性脑
炎和中毒性痢疾等病例。1997年,对出血热采取了灌注疗法,治愈率明显提高。同年 2月,病
人孔宪相以广泛性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入院治疗,当时抢救率只在5%,但在内科主任薛
建国和护理部主任王小凤及其他科室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努力下,经过 7天的抢救治疗,患者
病情开始好转,15天后病情稳定。虽然后果不太乐观,但在农场医院治疗史上,在医疗条件不
十分具备的情况下,能使患者度过急性期实属少见。
2.外科:1986年,外科可实行阑尾炎切除、疝气修补等下腹部手术。1994年以后,胃的大
部切除、胃穿孔修补、肠吻合、肠梗阻、胆囊切除、甲状肿物切除术、乳腺癌手术,各种开放
性、闭合性骨折的内、外固定术,各种内、外混合痔、腰间盘脱出牵引、按摩的治疗等均可进
行。1994年 8月,职工医院在医疗器械不足,人员紧张的情况下,首次成功地做了一例脾破裂
摘除术,为医院手术史上增添了新的一页。同年,又做了一例胃穿孔修补术。1995年,成功地
做了一例股骨头坏死置换术及肠坏死切除术。1997年,引进了单纯性阑尾切除不用皮肤缝合、
48小时出院的技术。同年 6月,抢救了一名头部开放性外伤、粉碎性颅脑损伤、脑组织外溢、
重度昏迷,生命垂危已经没有太大抢救价值的嫩江县出租汽车司机刘海燕。经过外科和护理部
的共同努力,实施开颅手术后,第三天病人病态好转,第四天开始恢复脑功能,第五天明显好
转。经过18天精心的治疗和护理,病人全愈出院。此病例填补了医院颅脑外科的空白,为医院
医疗史写下了新的一页。1998年,又成功地抢救了一名闭合性颅脑损伤、严重血气胸、重度昏
迷的外伤患者和一名先天性膈疝病人。1999年8月,嫩江县临江乡一场车祸,使9人受伤。其中
有肋骨骨折造成血气胸的,有胳膊骨折的,有锁骨骨折及多发性外伤的,尤其是一患者陈桂珍
双腿被车箱砸成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流血不止、血压已无,造成失血性休克。经抢救,为保
全左腿,陈桂珍被截去了股骨下约1/3的右腿,并为左腿做了内固定手术。不久,9名患者相继
康复出院。同年9月,外科做了首例膀胱破裂修补术。
3.妇产科:到1985年,妇产科已能做宫外孕、剖腹产等手术。1993年10月,成功地开展了
左侧畸胎瘤、右侧卵巢囊肿手术。1994年以后,对手术治疗妇产科疾病有了较大的发展,能开
展难度较大的手术。如:黄体破裂与急腹症、子宫肌瘤、子宫全切与次全切、剖腹产、卵巢囊
肿蒂扭转等手术。由于波姆光治疗仪的运用,对治疗宫颈糜烂、外阴疾病等产生了较好的疗效。
同时对乳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特别是“爱婴医院”创立后,在胎儿监护、
产程监护、孕期监护等方面由于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应用,均产生了较好的较果。1995年,成功
地做了子宫全切、次全切手术。1997年,妇产科引进了无痛分娩新技术。
4.五官科:可以开展各种眼科常见病及中、小手术。能够对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对鼻腔
疾病的诊断及鼻肿物的切除和治疗,能够实施纹眼线、唇线、纹眉、重眼术(双眼皮)、打耳孔、
皮肤按摩和保护等。
5.口腔科:可开展拔牙、治牙、全口牙的镶复、半口牙及单牙的镶复;四环素牙、氟斑牙
的光敏固化治疗;扁桃体挤切术、口腔感染的综合治疗等。1997年,开展了隐型义齿镶复新技
术。这一新技术的采用,深受场内外患者的欢迎。
6.中医理疗科:除开展各种疾病的中医中药治疗外,在针炙、按摩、牵引、火罐疗法及激
光红外线治疗方面也较有特色。
7.辅诊科:能开展B超、心频诊断、心电诊断、X线透视、摄影、激光血管内照射、血氧疗
法、消化道胃镜诊断与治疗等。
8.检验科:1985年开始,检验科除可进行血、尿、便常规检查外,还增加了生化检验和细
菌培养加药敏试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用药依据。1994年以后,开展了肝功能检验、肾
功能检验、糖离子检验以及酶类的检验等。尿8项、尿 10项分析仪、二分类21项血细胞计数仪,
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器械的运用,为检测项目的增加和准确度提供了保证。
医院床位使用及住院者动态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6—19
二、基层卫生所
从1962年始,离场部较远的生产队即配备了卫生员,后来随着各生产队人口的增加,各生
产队逐步地都配备了卫生员,建立了卫生所。1987年,场直中、小学也分别建立了卫生所。这
时全场基层卫生所已有22个,卫生员 23人。1994~1995年,先后有4名九三卫校毕业生充实到
基层卫生所。90年代中期,场直又设立了老干部卫生所。
基层卫生所担负着医疗、卫生防疫、计划生育、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等多项职能。其医疗
办公用房由各所在基层单位安排;人员管理、调配、工资及医疗业务大多由农场卫生科统管,
只有中、小学卫生所人员工资1992年前和1999年后由教育科统管。
三、妇幼保健站
1979年前,农场没有专门的妇幼保健机构,只在医院设妇幼保健医生。1979年,医院设立
妇幼保健科,石秀兰担任妇幼保健工作。1990年,农场正式成立妇幼保健站,石秀兰任站长。
1993年开始,妇幼保健站和妇产科合署办公。1994年,石秀兰调走,孔庆娟负责妇幼保健工作。
1996年,王丽春负责妇幼保健工作。2000年,蒋丽华负责妇幼保健工作。
四、卫生防疫站
1979年前,农场没有专门的卫生防疫机构,防疫工作和医疗工作没有分开,防疫工作由医
院组织力量集中完成。1979年,农场成立了卫生防疫站,站长刘力杰,当时工作人员4人。1992
年,宋平任副站长;1993年宋平任站长,工作人员共7人。2000年,卫生防疫站有工作人员4人。
医疗卫生单位及其编制人数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6—20 单位:人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