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卫生防疫

第四节 卫生防疫


   
  

  农场地区气候寒冷多变,一年之中冬夏温差达60℃至70℃之多,一天之中早、中、晚温差
达10℃之多,而且水质含氟量较高,缺硒、缺碘,是地方病、传染病的多发区。多年来,农场
为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开展地方病、传染病的防治,坚持实
行计划免疫和卫生监督,比较有效地控制了各种疾病的发生。

  一、传染病防治

  农场地区常见的传染病主要有出血热、肝炎、菌痢、肺结核等,发病率较高,给人民健康
造成一定危害。20世纪80年代后期,农场加强了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成立了防治机构,
制定了具体防治方案,同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量投入,配备了相应的检查设备。到
1986年,传染病的发病率控制在 469.18/10万以下,完全符合总局关于传染病率控制在600/10
万以下的要求。

  1987年,犬伤人事件增多,据统计,农场职工家属被犬咬伤50余例。为贯彻有关文件精神,
农场下发了〔1987〕54号文件,并且专门成立了以农场副场长王义书任组长的捕杀野犬领导小
组。经过捕杀,大大减少了犬伤人的事件。同时为犬咬伤患者注射狂犬疫苗,确保了职工家属
的安全、健康。

  为有效地预防出血热的发生,十多年来农场积极采取灭鼠、灭蝇,投入消、杀、灭药物等
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各基层单位成立了灭鼠领导小组。卫生防疫站每年 3次向各住户发放灭鼠
药物,仅1989年就投放鼠药1 009.75公斤。

  90年代初,农场出血热患病率呈上升趋势。1992年,卫生科下发了 〔1992〕4号文件《关
于出血热的防治规定》,对出血热的防治进行了具体布置。当时没有出血热疫苗。为了预防疫
病传播,当年购进鼠药10万包,进行日常灭鼠和应急灭鼠。在对居民住户发放的同时,对野外
和生产队麦场投放鼠药3万包,进行室外和野外灭鼠。

  1995年,为有效控制疫情的发生,农场卫生防疫站通过工作从省卫生防疫站购回流行性出
血热疫苗并于 5月底接种完毕,是省内最先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几家卫生防疫站之一。与
此同时,进行了疫区消毒处理和投药灭鼠工作,野外投药1 000余包。

  1998年,场直地区全程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412人,双山镇接种278人。由于流行性出血
热疫苗的应用,自1996年以后农场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明显降低。

  80年代以后,农场肺结核病患者有所增加。

  1986年,由于人员变动等原因,一例疑似肺结核病患者,未能如期进行进一步检查。

  1994年,全年诊治肺结核病患者14人,进行痰抗酸菌检验62人次,拍胸大片19人次,胸透
25人次。通过防治,病情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由于积极采取措施及家庭生活质量的改善,在
以后的年度肺结核发病率明显下降。

  10多年来,农场除1989年、1999年、2000年没发生肝炎外,其余年份均有不同数量的肝病
发生。农场采取定期普查、抽样调查和接种疫苗的方法进行防治,其中1998年对 1 800余人进
行了乙肝普查并接种了疫苗。

  到2000年,农场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51.21/10万以下。

   历年传染病发病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6—21 单位:人


  
  二、地方病防治

  农场地区地方病主要有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布氏杆菌病等。其中克山病
在20世纪50至60年代中期是泛滥时期,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被基本消灭。

  大骨节病在农场各单位均有发生,尤其以七队、十队、采石队最为严重,曾危害一代人的
身体健康。据对七队的调查记载,1966年检查156人,其中患大骨节病的131人;1983年检查小
学一、二、三年级学生33人,其中查出前期患者17人;1984年检查3~16岁儿童少年123人,其
中患大骨节病53人。到1986年,七队因患大骨节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有 7人,半丧失劳动能
力的16人;因患大骨节病,七队青年参军、升高校没有1人。

  1989年,检查场直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456人,检查出前驱期患者7人,受检者患病率为1.53%。

  1992年,对十队8周岁以上年龄组的323人进行普查,发现氟中毒症状59人,氟斑牙 257人。
同时配合九三卫生防疫站抽查农场7~13岁儿童拍手片、采发样4人。这一年,采用外地用石膏
降氟的办法,经检验效果不理想。

  引起大骨节病的主要原因是饮用水的含氟量过高,缺乏应有微量元素。据1990年分局卫生
防疫站检测,农场十队水的氟含量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的3倍。

  为改变水质,上级多次派人来农场进行调查和水质化验,指导农场进行预防和治疗。农场
专门成立了组织,制定了长、短期防治方案,同时对各水井水质建档和监测。

  自1966年开始,农场就用专车从分局为七队拉饮用水,每年支出费用近 2万元。20多年间,
先后为病区打 25~164米深不等的机井6眼,特别是1986年开始的改水工程,历时6年时间,耗
资37.6万元。

  1995年,总局又投资5万元用于十队改水。

  1996年11月,第十生产队终于告别了高氟水,吃上了合格的生活饮用水。

  在改水的同时,坚持对 3~16岁儿童服用亚硒酸钠。据统计,1994年就有2057名儿童服用。
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农场生活条件及饮食结构的改善,大骨节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到2000
年,大骨节发病率降至0。

  农场另一种地方病是甲状腺肿,主要是由于缺碘引起。

  1986年,对全场3~16岁儿童少年进行普查,发现患地方性甲状腺肿的150人。为减少甲状
腺肿的发病率,农场广泛推广食盐加碘的办法。一方面广泛宣传食用加碘盐的好处,一方面经
常坚持对销售盐点的采样监测。截止2000年,年平均监测 42份。同时,对全场3~14岁儿童、
新婚未孕妇女和产妇口服碘油胶丸,效果也很好。

  1996年,农场下发〔1996〕40号文件《关于实施硒碘盐送销分配管理制度的规定》,制定
了实施方案和相应的责任制。各单位指定人员负责碘盐专项管理,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控制非
碘盐流入市场,全年送销硒碘盐76吨。由于加强宣传教育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全场居民服碘盐、
碘油丸普及率达100%,有效地抑制了甲状腺肿病的发生。

  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本地区人畜共患的另一种地方病。

  1986年,全场确诊布病患者 3人。之后,卫生防疫站与农场畜牧兽医站密切合作,加强了
卫生教育和对人、畜布病的监测工作。

  1994年,农场被省地方病办公室定为省布病监测点。经过对全场 2 170人的调查摸底和对
16~60岁、与家畜及畜产品有接触的重点人群410人进行采血检验,发现只有1名曾于1982年患
过布病的患者虎红平板试验呈阳性,试管凝集试验1:400单位外,其余为阴性。与此同时,畜
牧兽医站于5月和9月两次对全场牛、羊监测检验,结果全部呈阴性。

  1995年,对615人进行了布病调查,经虎红、试管凝集试验111人次,均未发现新的病例。
由于没有新病例,省地方病办公室把监测点转移到宝泉岭分局。

  1996~2000年,经过监测,也没有发现新的布病病例。

  三、计划免疫

  20世纪80年代后,农场始终把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
对全场0~7岁儿童建卡建证,进行预防接种登记。证、卡、簿建立健全,一致率每年都在100%。

  1986年,农场发生一例百日咳,这更引起卫生防疫部门的注意。他们及时为新生儿及其他
儿童接种卡介苗等疫苗,使卡介苗初种率达100%,复种率为85%;12月龄基础免疫率达99%,四
苗(麻疹疫苗、卡介疫苗、百日咳疫苗、小儿麻痹糖丸)复盖率达96%。

  1988年,开始实行计划免疫保偿制度。1990年,又进一步提出计划免疫保偿实施方案,对
免疫保偿做出具体规定。

  1992年开始,农场加大了计划免疫力度,把乙肝疫苗接种列入儿童计划免疫,当年新生儿
乙肝疫苗接种率达95%。同年7月,农场制定了消灭脊髓灰质炎实施方案,提出消灭脊髓灰质炎
野病毒的目标,并成立了领导小组。在1993年12月5日和1994年 1月5日全国强化免疫的活动中,
农场4周岁以下524名儿童全部服用了脊髓灰质炎疫苗。在以后的8年里,每年都对 0~4岁儿童
进行二轮强化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工作,强化服苗接种率为100%。

  1997年,计划免疫保偿率达100%。黑河地区卫生防疫站和九三卫生防疫站对农场儿童脊髓
灰质炎抗体、麻疹抗体、百口咳抗体、破伤风抗体及白喉抗体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很理想,
受到地区防疫部门领导一致好评。这次抗体检测,代表了整个黑河地区计划免疫后的工作水平。

   计划免疫疫苗接种情况统计表
    (1991~2000年)
  表6—22 单位:人 次



  四、卫生监督

  农场在加强环境建设与管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对饮用水监测的同时,坚持开展各项卫
生监督工作,收到较好的效果。

  1986年起,农场每年坚持对食品行业建档及卫生许可证审批发放工作,并对从事食品行业
人员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发放健康证。据统计,10多年来,每年对食品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率达
98%以上。 同时对餐饮业进行餐具消毒效果监测,对各个摊点、食杂店、饭店等进行质量抽查
及畜禽产品检疫进行监督检查,对饮用水水质监测和检验。共查出并销毁过期食品 4 462.2公
斤, 3名从业人员因体检不合格而调出食品行业。自1986年以来,农场没出现食物中毒和食源
性疾病的发生。

  在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劳动卫生、医院卫生、放射卫生等卫生监督方面,坚持常抓
不懈。

  1986年,对全场2 905名中、小学生进行了体检,查出患近视232人,龋齿 1 251人、沙眼
998人、蛔虫49人。1994年和1995年,连续两年对中、小学进行体检,体检率均达98%以上,同
时对托幼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并发放了健康证。

  1989年春季,全场掀起大搞春季爱国卫生运动高潮,农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还为此制发
了文件。1991年,对全场15家公共场所进行日常监督25户次,警告限期改进6户次,对 57名从
业人员全部进行了身体健康检查。1994年,有12家从事公共场所活动的业户办理了卫生许可证,
32名从业人员进行了健康检查。1995年,有14户公共场所领取了卫生许可证,35名从业人员进
行了健康检查。

  1991年,对接触有毒、有害粉尘的工人进行了体检和摄片,经农场总局职业病诊断小组诊
断,修造厂铸造车间有1名工人患上了Ⅰ期尘肺。1994年又对修造厂铸造车间7名接触纷尘 5年
的工人进行了体检,对查出的4名Ⅰ期和Ⅱ期矽肺的职业病人进行了对症治疗。

  在对医院卫生监督中,主要是对一次性医疗器械用品无害化处理情况,按季进行监督。

  为搞好放射卫生监督,建立了放射卫生档案,定期组织从事放射线工作的人员参加总局卫
生局组织的健康体检,并由总局卫生防疫站定期对X线机进行监督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