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鹤山农场——忆几件难忘的事
三、回忆录
在鹤山农场——忆几件难忘的事
在鹤山农场
——忆几件难忘的事
王炳元
1986年,在鹤山农场建场37周年纪念日的时候,我从北京学习回来到鹤山农场任职。从此
与鹤山父老相处了6年多,1992年调到九 三管局。弹指一挥间,转眼10多年过去了。我虽然人
离开了鹤山,但那块土地和人民永远让我眷恋。
与鹤山百姓和几任书记及班子成员共同拼搏与探索,是我倍感荣幸的事,期间有很多事情
让我永生难忘。
一、在全管局率先集中办学
1985年,鹤山农场中学实现了集中办学。1987年,校址在鹤山农场旭光的九三农机校搬迁。
当时,农场的领导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决定将南片生产队小学撤掉,在旭光集中办学,成
立鹤山农场第二小学。同时,北片学生逐步集中到场部小学,初步实现了小范围集中办学。经
过一年的实践,达到了预期的目地。一是教学质量提高了,二是节约了教育资金,三是独生子
女在集体中得到了锻炼。此举得到了家长的赞誉,不必要的担心和疑虑解除了。
1989年,农场投资80多万元,个人集资17万元,建筑小学楼,第二年暑期教学楼投入使用。
场直一小师生告别了火炉取暖、低矮的平房,搬进了宽敞明亮、设备齐全、条件优越的楼房。
同时对一小学进行校园的环境改造,增加学生宿舍,扩建了学生食堂。1991年暑期将二小合并
到鹤山一小,至此,鹤山农场在九三管局率先实现了集中办学。
为使这一新生事物健康成长,农场及场教育科、全体教职员工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这不是
用金钱能计算的。农场为学校购买了大客车,保证节假日安全接送住宿的学生。第二次并校又
一次对现有的老师进行双考,择优上岗,确保教学的质量。对于下岗的老师给予很多优惠政策,
做到留者高兴,去者愉快,无一人上访。同时,学校又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教学、食堂、
宿舍等规范管理,形成了良好的环境。学生安居乐学,家长无后顾之忧,达到了学生、家长、
社会三满意。1991年,对中学也加大了投资力度,又投资近百万元加强了校内环境建设,铺甬
道,挖排水沟,整修校舍,建立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及购置教学设备和仪器等。
在场党委的关怀和社会的大力资助下,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小学于1991年被省政
府命名为省级标准化小学,幼儿园被评为省级一类幼儿园。同年底中学被省教委命名为省级示
范初中,成为九三局唯一一所省级示范初中,是农垦总局两所示范初中之一。1993年中学被省
教委评为省“两全”先进学校。
鹤山农场几年来在教育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主要是鹤山农场领导对教育认识高,目的是为
了农场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人才。职工素质的提高,某种程度决定农场的未来。职工素质
高低教育是根本。由于认识提高,在鹤山农场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从1987年到1992年农场
在教育上投资近 400万元。同时也鼓励在职职工离职或在职进修。如:和八一农垦大学联合在
鹤山农场办了为期两年的经营管理班,经考试, 150多名在职干部、工人都拿到了毕业证书。
又如,送出30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大学漏子)到八一农垦大学脱产学习两年(畜牧、农机两专业),
为鹤山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
二、寒霜单打独根草,多种经营效益多
鹤山农场在1987年前是单一的农业,靠天吃饭,经不起风吹雨打。1987年职代会上职工代
表强烈要求改革农场单一的经营模式,建一个日处理20吨鲜奶的乳品厂。会后我和党委书记韩
长春在一起研究职代会上提出的意见,我们两人达成共识后,提交班子会上分析了农场的经济
实力及建乳品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是农场能拿出600多万元的自有资金,再从农行贷款120
万元,就能让乳品厂建成,并能正常生产运营。二是农场草原面积大 (5万多亩),当时有奶牛
1 100多头,建成乳品厂后更能鼓舞职工养奶牛的积极性。 三是管局乳品厂的奶源已经饱和,
鹤山牛奶几年来一直往嫩江乳品厂交,农场为鼓励职工养奶牛出台不少优惠政策,再加上职工
的爱场热情和对建乳品厂的渴望,建乳品厂的奶源是没问题的。四是鹤山农场虽然有耕地25万
亩,但二分之一是沙岗地,投入大、效益低。有了乳品厂可促进奶牛大发展,牛多肥自然多,
可更好的养地,使沙岗地产出更多效益。五是农场每年拿出几十万扶持养奶牛,只付出没有回
报,自己有乳品厂肥水就不流外人田了。六是可以安排100至200人就业,使更多职工从土地分
离出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真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另外也具备建乳品厂的人才保证,因为1989
年从农垦干部学院、八一农垦大学、赵光农机校毕业了10多个大专生,他们大部分是学习经营
管理的,是一批农场工业管理难得的人才。
决定后,农场向管局打了建乳品厂的报告。经管局研究,不同意鹤山农场建乳品厂。理由
是鹤山距管局近,建乳品厂属布局不合理。
当时我们手里还有一个储备项目,就是利用大豆生产豆浆晶。接着又打一个报告,拟建一
个生产 1 000吨的豆浆晶厂。同时把西安美乐福公司可提供成套设备和建厂的可研报告同时送
到管局。经过我们做工作,管局批了。在审批的过程中,西安美乐福来信了,他们本着对客户
负责的态度告之豆浆晶市场不好, 有几家生产豆浆晶的工厂都停产了。 原因是豆浆晶含糖高
(45%),在市场上不受欢迎, 建议我们不要买此设备,如要买也要作转产准备。经过做工作总
局终于批了此项目,并在批示后面写上如果此产品市场不好,可转产奶粉。
批文下来后,马上成立建厂筹备组,当年搞完土建,当年安装。我们做出四项重大决定:
一是力排众议用鹤山自己的建筑队伍,使他们有锻炼成长的机会。农场花17万多元给建筑公司
买塔吊,又聘来全局威望高的工程师做质量监督,把质量关。二是采用嫩江奶粉厂的图纸,既
省钱又达到快的目地,用3.5万元就把图纸买了下来。如要等设计图纸得推迟施工期 2至3个月,
当年只能打个地基。三是和安达市红星乳品厂联营,用他们的品牌带自己品牌闯市场达到双赢。
四是马上到国家工商总局注册自己的商标。
8月初,乳品厂破土动工,同时派人考查省内6家乳品厂。回来进行认真研究,改用安达轻
机厂的喷粉塔和南京的阀门,因为反映他们的产品当时在全国最好。为了上最好设备,生产出
最好产品,认包赔 1.9万元也把订好的喷粉塔和阀门退掉。和红星乳品厂经过艰苦的谈判终于
达成协议:1、红星派一支安装队伍,负责整个生产线安装。 2、派30多人到红星乳品厂学习3
个月,学好后回来参加安装。 3、投产后派一名高级技术人员指导生产,质量符合红星的标准,
装红星袋(袋由红星供应),获得效益按55:45分成(鹤山是55%,红星45%)。在合作的几年中,
红星每年都能从鹤山乳品厂拿走10万元左右。由于我们采用攀高结贵、借船出海策略,买红星
牌乳品要带一点数量鹤王牌乳品,当年生产当年盈利 6万多元,产品供不应求。不到两年,鹤
王牌乳品也被农业部评为部优产品,同时获得国际金奖。
因为没有商标,产品只能在市场试销,效益极低。1988年 8月,我请来跃进农场工商科长,
帮助我们到国家工商局办注册商标,很快“鹤山牌”批下来了。批下来不到一个月,国家工商
局电话通知我们广东省有一个鹤山县,我们商标和他们重了,要马上派人来改名。农场派人到
北京国家工商总局把商标由“鹤山牌”改为鹤峰牌。这次改完后又得到通知,说又和湖南省鹤
峰县重名还得去改。因为前两次都是乳品厂副厂长李文柱去的,这次又派他去,并授意他和国
家工商总局负责商标的人一起研究就行了,农场不再研究了。李文柱到国家工商总局和认识的
负责办商标的李大姐研究半天灵机一动说:我们场长姓王,就叫鹤王牌吧?既有鹤山的鹤,又
是鹤之王,表示长寿、吉祥鸟来到鹤山乳品厂。1988年10月份商标顺利办下了,减少了试销环
节。
乳品厂的投产,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群众养奶牛的积极性。为鼓励职工养牛,我们又及时地
制定“六不出队”、“五不收费”的优惠政策。到1992年奶牛头数就达到 2 500头左右,成为
各农场之首。奶牛的发展给职工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在1993年大灾之年农业亏损,多数职
工挂账,可2 500多头奶牛给养牛户带来2 000多万元的可观收入,做到农业受灾牧业补,灾年
职工思想很稳定。
记得1987年至1988年期间农场班子成员有:党委书记韩长春;党委副书记韩国俊;场长王
炳元;副场长王树臣 徐畅南 仉凤田 李致学 费玉甲 王义书;纪委书记常德顺;工会主
席李凤林;其中王义书1987年末调大西江农场任副场长,韩国俊1988年初调往齐齐哈尔,1988
年6月王树臣调到九三建筑公司任党委书记,周军提起来任工业副场长。
三、调整农场产业结构,推进农场经济大发展
1988年,职工代表大会通过鹤山农场未来 5年发展规划,其主要的思路是:“三个三分之
一”。就是到1992年底,在农场总产值中,农业占三分之一,牧业占三分之一,工副业占三分
之一;在农场总利润中,农业占三分之一,牧业占三分之一,工副业占三分之一;在就业总人
数中,农业占三分之一,牧业占三分之一,工副业占三分之一。为此,农场根据自己的经济实
力往牧业、工业和副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花了40多万元买了一套面粉加工设备和建一座粮仓。
因旭光砖厂能生产盖楼的砖(南6场只有鹤山有制砖用土),所以投入 80多万元建了一座新的轮
窖和购买了一套制砖机,淘汰了费煤、效率低、一年生产不到 200万块砖的隧道窖。投资近40
万元成立双菜公司和工贸公司。投资80万元建制材厂。投资兴建了一座中型粮食处理中心。农
业上也投入几百万元购买大型收获机和大马力拖拉机。这些投资都得到可喜回报,也为鹤山农
场今后发展积累了后劲。
四、造纸厂破产——鹤山农场做了敢吃螃蟹的第一人
80年代中、后期,农场领导班子敢于进取、团结务实,又有一批干练的年轻中层干部,加
上班子和干部职工共同努力,总之天时、地利、人和,农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各农场
中首屈一指。到1989年管局党委决定,把一个已到破产程度的造纸厂塞给鹤山农场,而且不许
讲条件。当时管局领导只和场长、书记单独谈话,要求鹤山农场接收后,按局工业公司要求投
入 178万元改造资金,造纸厂就能起死回生。接后一年多,我们不但如数投了改造资金,同时
还投了 100万元的流动资金,也没救活纸厂。原因是工业公司反映的情况不实。农场接收后进
行资产清查,发现纸厂内外债980多万元,债权只有100多万元,而且有不少呆死账。一听说造
纸厂归鹤山农场,到纸厂讨债的人纷纷上来了。生产一年多财务只出不进,不是银行扣贷款,
就是法院执行,不给钱就停电、停煤。而把原来的老账还上谈何容易,纸厂三天两头向农场要
钱,简直是一个无底洞。如果再投入还得打水漂,也会把农场拖垮。原因之一是小造纸厂国家
要求停产,扩建5 000吨纸厂农场又没能力。二是纸厂治污得花 700~800万元。三是造纸厂距
农场远,而且这么多年开开停停的一会承包给这家,一会又承包给那家,造纸厂工人、干部人
心已散。四是背上这么个包袱,鹤山干部职工怨声载道。所以1991年春节过后萌发了利用全国
人大刚刚通过的《破产法》,能不能使造纸厂依法破产的想法。当时就责成法庭庭长左万庆对
破产法进行认真研究后,向农场班子汇报。左万庆经过深入研究向农场班子提交一份能依法破
产的报告。当时分析认为,除欠农业银行的贷款弄不好农场要搭上外,其他的问题不大。如果
不答应农行的条件,可能农行不同意破产,因为造纸厂欠农行近 200万元。另外《破产法》刚
通过不久,我们提出破产九三管局尚属首例,在总局和地方也不多见,所以得做管局领导工作,
做法院工作。经过 2个多月的工作,先后向管局法院汇报不下五六次,终于征得了他们的同意。
1991年秋对造纸厂依法进行了破产,鹤山农场终于甩掉了这个大包袱。不到 2年时间鹤山农场
损失了 350多万元。造纸厂的依法破产,为以后管局其他企业破产带了一个好头,成了管局、
总局的第一。
当时(1989~1991年)的班子成员有:场长王炳元;党委书记王玉生;副场长张斌荣、李致
学、刘炳东、周军、刘树安;副书记盛野;纪委书记郑宝璋;工会主席崔凤森。
(作者时任九三分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