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绿水青山仙鹤飞

四、文征

绿水青山仙鹤飞



   绿水青山仙鹤飞
——黑龙江省鹤山农场党政班子带领职工致富奔小康纪实
  
   王昌会 张海燕 于冬梅 徐艳玲
  
  在巍巍小兴安岭南麓,湍湍流淌的嫩江之滨,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鹤山农场。在改革开放
春风的吹拂下,当地百姓的生活日益走向富庶文明,鹤山农场竟也神奇般地在省内外、在市场
中名声雀起,引来了人们关注羡慕的目光……

  多少年来,鹤山人也曾和其他农垦人一样年复一年打麦种豆,生产上只管种地不问销售;
生活上满足于温饱,不求富裕。

  1998年,新领导班子组成了。带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农场、百姓命运的忧虑和负责,
新班子凭着坚实的足迹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在短短的四年里,带领全场人民唱响了一曲曲兴场
富民的嘹亮凯歌。

   发展经济唱富歌

  经过认真的审视和分析,农场一班人发现造成农场经济发展起伏不定、效益徘徊的最根本
症结在于种植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单一,导致了农业经济抗风险能力差;滞后的体制、机制导
致了农场负担重、活力差;种植业居高难降的成本,导致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效益低。

  伴随着改革开放新潮流与传统思想观念、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碰撞,一场挑战传统的变革
在农场拉开了序幕。

  抓调整,优化结构抗风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既是农场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客观上的大
势所趋。几代人习惯于种植麦豆,习惯于只管低头种地、不看市场,不问市场。在这种情况下,
农场领导班子以创造性的思维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启动生态经济工程为统领,以结构调
整为主线,以加快非国有经济发展为主攻方向,发展“一牛、一葱、两豆” (奶牛、圆葱、芸
豆、小粒豆)的发展思路。鼓励扶持非国有经济发展的一项项政策相继出台; 落实各项发展目
标的责任状一张张签订。在市场和行政措施的双重作用下,奶牛、圆葱、中草药、杂豆、林苗、
花卉六大基地迅速发展起来。

  早在1998年初,农场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引进了圆葱种植项目,但由于不懂种植技术和缺少
必要的给水喷灌设备而没有取得预期的效益,部分干部职工对种植圆葱丧失信心,想打退堂鼓。
刚刚到任的李国志场长经过听取多方意见和缜密的可行性研究,果断决定:不仅要继续坚持发
展圆葱产业,而且还要把圆葱做为农场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完善给水喷灌设备,建设百栋钢
架育苗大棚,购进耕作机具,增施农家肥提高地力。四年时间,农场投入近 500万元完善圆葱
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圆葱的种植规模达到了 200公顷,生产能力达到了年产一万吨,发展
成为全国最大的圆葱生产基地。每到圆葱收获季节,俄罗斯、日本、菲律宾等国外客商和国内
客商纷至沓来,洽谈购货事宜。2002年,200公顷圆葱总产达到了 10 500吨,全部销往俄罗斯、
日本和菲律宾,创产值800万元,实现纯利润240万元,平均公顷效益 8 600元,是麦豆的6~7
倍。全场13户圆葱种植户实现了户户盈利,其中盈利10万元以上的大户达到了 3户。圆葱产业
的发展,不仅使种植户取得了较好的收益,也带动了运输、包装、餐饮、有机肥生产等相关产
业的发展,促进了职工转岗就业,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去年以来,农场又利用圆葱在国外
市场的品牌效应,合理使用圆葱育苗棚,种植开发了二茬蔬菜西红柿,今年所产 150吨以色列
西红柿已被俄罗斯客商订购一空。

  鹤山人养奶牛起步早,但由于传统的饲养观念和方法却始终是规模小、经营粗放、效益不
高。

  农场从优化奶牛群体质量入手,大力推广“冻精配、舍室喂、规模养”,每年拿出三四万
元钱,购进优质奶牛冻精,建立健全了全套的奶牛繁育、育种档案,配种员全部持证上岗,养
牛户实行“点将”服务,劣质牛全部淘汰。农场还大力推广青贮玉米饲喂技术,全场青贮种植
面积达到了6 450亩,年产青贮25 800吨。吃了青贮饲料的奶牛毛管亮、 体格壮、产奶量高。
从前不好卖的大苞米,在牛肚里一转就变成了大把钞票,揣进了职工腰包。为了引导和扶持奶
牛业向规模化发展,农场先后培植起银鹤、金牛、绿缘三个现代化养牛场,拿出补贴 150万元
帮助小区养牛户建设了标准化牛舍,全场17名畜牧兽医人员全部办起了家庭养牛场。经过几年
的努力,全场奶牛存栏已经达到3 226 头,年产鲜奶8 524吨,全场950户养牛户每年从奶牛身
上挤出纯效益1 500万元。

  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扭转了种植业麦豆一统天下的格局,在种植结构上形成了名、优、
特、绿四大特色,全场经杂作物面积达到了农作物总面积的 30%。在产业结构上,全场非国有
经济年总产值已经达到了1.2亿元,占三元经济的59%。

  抓管理,提质降本增效益。农场把增效的重点放在了降低生产成本上。在李国志场长的主
持下,全场实行了全过程的农业成本逆控,在严格控制各生产环节成本的同时,结合发展生态
农业,推广减免耕技术,创造性地推广应用了“麦茬直接起垄”、“麦茬平播大豆”和“大豆
耙茬播小麦”等新的农业技术措施。四年来,全场仅在种植业成本中就抠出效益近 1 500万元。
到2002年,全场麦豆综合亩成本已较四年前降低了 30.17元。成本降下去了,种植户的效益和
职工承租耕地的积极性涨了起来,在粮价低迷的市场形势下,农场已连续三年出现了争租耕地
的热潮。

  抓改革,转换机制增活力。多年来,农场机关机构庞大,人浮于事,场办企业花“补贴钱”;
事业单位花“伸手钱”。面对这种局面,农场一班人敢于向传统的习惯势力挑战,对农场各单
位进行了全面改革。一是对机关施行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改革,对机关各项费用拟定
指标,一次核死,节余奖、超支罚;对机关的有关科室进行了公司化改造,实行自创自支;对
场办企业实行能转卖则转卖,不能转卖的则进行公司化改造,取消一切亏损补贴,全部推向市
场;对场内事业单位实行了企业化管理。改革既分解了农场的负担,也调动了各单位的积极性。
农场粮贸公司改革后,实行了“销则有,不销没有”的提成办法,也调动了公司主动出击市场
的积极性。

  在自然和市场的双重考验面前,经过农场党政班子和全场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农场迎来
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春天。2001、2002年农场分别盈利 616万元和 707万元,职均收入也由
1998年的3 106元,提高到2002年的 12 438元。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也为农场经济的发展注入
了新的生机,到2002年,农场已出口圆葱、麦种、西红柿等农产品近万吨,累计创汇 317万美
元。

   进军市场奏凯歌

  为了使基地生产真正与市场对接,农场面向市场创新经营,从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
机制入手,改变农场主要领导催种、催管、催收的传统经营管理模式,使农场行政一把手从繁
重的企业内部管理中解脱出来,腾出精力研究市场、谋划市场、开发市场,抓信息、跑订单、
谈项目。近两年,场长带领有关部门人员亲赴俄罗斯、蒙古国进行市场考察和经贸洽谈,先后
与俄罗斯、蒙古、日本、菲律宾等国建立了长期经贸合作关系,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
蒙古等国的20余名专家、学者和客商先后来农场参观考察洽谈。

  1998年圆葱种植获得成功后,产品虽然在俄罗斯市场深受欢迎,但由于农场没有专业销售
队伍和通畅的经贸通道,丰厚的利润被中间商揩去了一大块,人们从中看出了赚钱的“门道儿”。

  1999年,农场南下北京,北上黑河,几经周折拿回了边境大小额贸易进出口权,为圆葱申
请获得了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标志,注册了“九三鹤王”品牌,并设计了精美、方便的圆葱包
装。为了建设一支具有较强涉外营销业务能力的专业销售队伍,2000年以来,农场先后聘用了
4名既懂对外贸易又通晓英语、俄语的营销业务骨干,培训了5名专职报关员,同时制定政策,
鼓励场内职工从事“经纪人”活动。农场还布网设点,在俄罗斯的布拉维戈申斯克、乌兰乌德、
哈巴罗夫斯克,以及国内的黑河、满洲里、大连、二连浩特、绥芬河建立了营销业务网点,开
通了黑河——布市、满洲里——乌兰乌德、大连——日本、二连浩特——蒙古国、绥芬河——
哈巴罗夫斯克五条国际经贸航线,圆葱通过双山火车站运往乌兰乌德。每到收获季节,红彤彤
的圆葱乘火车、坐汽车、搭轮船多路进发运往国外;而各色钞票则一沓沓地揣进了农场人的腰
包。操着各种语言、各种肤色的“老外”成了农场的常客,吃过鹤山圆葱的“老外”们都知道
中国有个地方叫“鹤山”。

   为民谋福谱甜歌

  经济发展了,农场一班人首先想到的是为职工们办几件他们盼望办的好事、实事。

  2000年以来,农场把加快农场场部的城镇化建设做为头等大事摆上工作日程。农场启动了
绿化工程,启动了康居工程,三年里建设高标准别墅楼28栋,普通职工住宅楼 1栋,学生宿舍
楼1栋,1 300多户的场部职工住宅楼总建筑面积达到了 41 482平方米,住楼职工达到了41%。
全场光纤网络实现了队队通、固定电话达到2 420部,移动电话达900部,职工群众看上了近30
套电视节目。农场还投资20余万元对“仙鹤湖”公园进行了建设和修缮,引种了荷花、修建了
莲花池,投资50余万元购置了健身器材,建设了 1.3万平方米的休闲健身广场。2000年夏,省
长宋法棠,副省长马淑洁等领导来农场检查工作时对农场的城镇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为了使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农场推进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场已有 268人享
受了最低生活保障金,4 624名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5 824人参加了医疗保险。1999年以来,
农场以贫困生救助基金的形式,动员全场干部职工捐款近8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82人次。

  2000年以来,农场面向未来大农业发展,对全场的行政布局进行了重新规划和设计,启动
了大规模土地整理工程,计划利用 9年时间对21个居民点中的16个进行并点还耕,共可整理出
有效耕地 2.6万亩。到目前农场已对地处偏远,各方面条件较差的三个居民点进行了整建制搬
迁,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增加了场部城镇人口,增大了人流、物流,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发
展。

  在兴场富民奔小康征程中,鹤山农场党政一班人用坚实的足迹带领全场干部职工唱响了一
曲曲振奋人心的凯歌,鹤山农场也将宛如一只腾起的仙鹤,排云而上,直冲九霄。

   (原载《企业文化》2004年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