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
在祖国辽阔的东北松嫩平原上,星罗棋布的矗立着几十个现代化的国营农场,横跨讷河、
嫩江两县的尖山农场,便是其中的一个。
这里地处小兴安岭南麓,丘陵起伏,土质肥沃,是小麦、大豆的盛产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对东北地区实行武装移民,建立所调“开拓团”。强行在铁路八州站
(今双山车站)东的二八州,(今本场五队)设点,建立中队,疯狂的掠夺中国的资源。直至1945
年日本投降后,这片土地才回到中国人民手中。
1949年,为开发北大荒,生产粮食,支援前线,一批老荣军来这里安营扎寨,头顶蓝天,脚
踏荒原,一锹一犁,披荆斩棘,创办农场。五十年代,黑龙江、辽宁的农垦学员,山东支边青年,
为发展壮大国营农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六七十年代,广大城市下乡知识青年和生产建设兵团为
屯垦戍边,为国营农场的发展建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尖山农场已有四十一年的历史。四十一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个瞬间。然而,回顾国
营农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所走过的艰难曲折道路,这里面包含着创业者的艰辛,也包含着建
设者的汗水。昔日的北大荒,今天已是田成方,林成网,高楼平地起,公路通四方,鱼跳龙门,
麦豆飘香的农、工、林,牧齐发展的北大仓。
为了记载尖山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几代人艰苦奋斗的光辉业绩,为了展现尖山大地的风土人
情,《尖山农场史》的编纂,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按着中共中央《关于
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实事求是,秉笔直书。但由于资料残缺,加之篇幅所
限,不能将其所有的人和事一一列举,实为憾事。好在“北大荒精神”是北大荒人群体的集中表
现。也正是由于千千万万默默奉献的北大荒人,才锻铸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
昨天是今天的历史,尖山儿女过去创造的光辉业绩已载人史册,作为乡土教材,起着承前启
后的作用。今天,尖山儿女正满怀豪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自强、开拓、求
实、奉献”的尖山人精神,创造着更好的未来,必将谱写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为把
北大荒建设成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做出新的贡献。
吴海森
王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