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土壤 本场土壤概括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黑土,占总面积的78%;第二类为黑钙土,占
20%左右。黑土,也称林溶黑土,分布在平岗地、缓坡地。垦前植被为榛柴和五花草等,黑土
层深度一般在30~60厘米以上,最深达70~100厘米。
黑土有机质含量5~7%,部分草甸黑土达8%以上,含氮量为0.1~0.6%,含磷量为0.1~
0.3%,土壤PH值6~6.9。
黑土的物理性质表现为质地粘重,一般为重壤至轻粘毒,上粘下松或上松下粘的质地分层。
下层以轻粘土为主,略有粘化现象。由于黑土质地粘重,土壤结构易遭破坏,地势低洼地方
会出现冷浆,但黑土土壤结构的稳性较强,水稳性团粒较多。
黑土容重一般在0.8~1.5之间,耕层孔隙度达60%左右。通气孔隙在10~30%,表现为
土壤持水性强,通气性较差。
由于黑土有机质含量丰富,土质疏松多孔,结构状况好,所以耕性好,播种易出苗。通过
合理耕作和水热光同步,可充分发挥土壤的潜在肥力,为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因此,
黑土具有良好的生产性。
黑钙土,也称灰棕壤,有机质含量,物理性能、耕性。生产性能等均次于黑土,属改良对
象。本场改良土壤方面,采取过休耕,大面积施有机肥、秸杆还田等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农田基本建设上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营造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种植生物防冲带,大
坡地横坡打垄等措施,实行沟、渠、林、路配套综合治理,并实行合理的轮作制和耕作制,做
到用地和养地结合,使之土地的潜在生产力不断提高。
1981年,全场对230个地号进行了土壤普查,并进行了养分测定,平均含氮为0.25%,含
磷0.2%,PH值6.5,有机质6.8,水解氮6.7毫克/百克,速效磷为3~4毫克/百克。
土壤结构剖面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