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基层单位
第二节 基层单位
本场为场、队两级行政体制,生产队和相当于队级的场直单位,均为本场的基层单位,
直接隶属于本场。
全场的23个农业生产队,分为岗上(原铁锋农场)、岗下两片。岗上10个生产队,岗下13个
生产队。其中一队和机械化中心站在场部地区。以每个生产队为单位形成—个居民区,耕作区,
经营规模区及行政区,有各自的队界和管辖范围。场直的基层单位在农场统一规划下,设有自
己的行政区,为场部的组成部分。
一、第一生产队
1950年开荒建队。1958年九三分场独立时编为一队,1963年为尖山农场一队,兵团时为四十
九团一连,1977年恢复农场体制后为尖山农场一队。1986年十一队并入,现有耕地面积19 050亩。
地处东经125 °25′40″,北纬48°52′20″,队部在场部东北角。
1964年被九三局批准为第二批重点武装的机械化生产队。1978年小麦亩产超过《纲要》,1989
年小麦亩产达210 公斤。大豆亩产1984年为135.1 公斤。1989年粮豆单产185 公斤,总产276.9
万公斤。总产值272.2 万元,家庭农场净收入93.2万元,职均收入2 453.86元,人均收入1 328.31
元。
1979年被农场命名为学大寨成绩显著生产队,同年九三局批准为机务管理标准化生产队。
全队194 户,755 口人,363 名职工。有链轨拖拉机10台,轮式拖拉机6 台,自走式收获机
5 台及全部配套农机具。1989年末有大独户家庭农场4 个,承包耕地13 449亩,占总面积的70%,
小独户家庭农场263 个,承包耕地5 601 亩,纯收益70.5万元。经济体制改革后职工生活提高很
快,145 户有电视机,其中彩电32台,87户有收录机,32户有洗衣机,1 户有电冰箱,9 户有摩
托车,21户有奶牛48头,职工自建住房355 平方米。
二、第二生产队
1952年开荒,1953年3 月份建队,为九三荣军机械农场第三作业区九队,1958年为九三分场
二队,1963年为尖山农场二队,有耕地15 000亩,兵团时为四十九团二连。
地处北纬48°53′45″,东经125 °2730″。东接三队,北邻八队,南靠五队,西和九队相
望。总面积26 477亩,距场部3 公里。
二队自1970年开始认真抓机务的标准化建设,成本降低,单产提高,连年盈利。1978、1979
年连续两年小麦亩产跨过《黄河》,其中1979年亩产达275.6 公斤,1988年大豆亩产132.6 公斤,
一般年景,小麦亩产稳定在200 公斤,大豆120 公斤以上。1989年粮豆单产181 公斤,总产286.2
万公斤,总产值248.8 万元。家庭农场净收入 104.8万元,职均收入4 556.5 元,人均收入2 003.8
元,是全场人均收入突破2 000 元的两个生产队之一。
1972年被五师党委授予“学大寨先锋连”光荣称号。
1979年被农场命名为学大寨先进队,九三局批准为机务管理标准化生产队,同年黑龙江省人
民政府授予“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全队现有耕地面积17 689亩,163 户,583 口人,209 名职工,有链轨拖拉机8 台,轮式拖
拉机8 台,自走式收获机6 台及全部配套农机具。1989年末,有联户农场4 个,承包11 171亩耕
地,小独户农场132 个,承包耕地6 518 亩。
三、第三生产队
地处北纬48°54′15″,东经125 °30′30″,位于老莱河南,东邻十五队,西接二队,南
与四队相连,北靠八队,全队总面积20 800亩,距场部8 公里。
1956年4 月开荒,1957年全部播种小麦,7 月建点,打了一眼土井,修了2 万平方米土晒场,
当年麦收阴雨连绵,机械无法下地,由二、七步校1 200 人,佳木斯进成中学800 人和雇用的临
时工近3 000 人帮助收麦。1958年3 月正式建队,人员和机械由四队拨出,当年播种大豆1 050
亩,小麦23 400亩。组建兵团时为四十九团三连,1969年连长秦永义作为四好连队代表,曾前往
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该队地处老莱河畔,除耕地外还有平坦的草原,为牧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促进了该队农
林牧业的综合发展。
1979、1987、1989年三次小麦亩产跨过“黄河”,大豆亩产1988年高达,53.2公斤,是全场
高产的生产队之一。1989年粮豆单产213 公斤,居全场第一,总产226.8 万公斤,总产值212.9
万元,家庭农场净收入111.3 万元,职均收入3 976 元,人均收入1 906 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产量逐年提高,连年盈利,1979年农场命名为学大寨成绩显著生
产队。同年九三局批准为机务管理标准化生产队。党支部连年被农场。九三局、黑河地区评为先
进党支部,队长兼支部书记宫润海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
全队现有耕地13 560亩,152 户,593 口人,233 名职工。链轨拖拉机6 台,轮式拖拉机4
台,自走式收获机5 台。1989年末有联户家庭农场4 个,承包耕地8 250 亩,小独户家庭农场120
个,承包耕地5 310 亩。体制改革后,小独户农场靠种甜菜和发展奶牛致富很快。全队有电视机
117 台,其中彩电32台,收录机78台,洗衣机74台,摩托车4 台,45户有奶牛70头,黄牛66头,
2 户职工自建住房270 平方米,有98户已安上了土暖气。
四、第四生产队
全队总面积30326 亩,距场部8 公里。地处东经125 °32′0 ″,北纬48°51′55″。东邻
81639 部队农场,南靠讷河县国庆林场,西与十队、五队接壤,北与十五队土地连片。
1956年2 月建点,由二队支援人力和物力,当年开荒15750 亩,全部播种小麦,亩产92公斤,
1958年曾在该队建立尖山子农场。至秋又和九三农场合并。1963年为尖山农场第四生产队。
1978、1982、1985、1987、1989年小麦亩产都超出200 公斤,1989年大豆亩产达120 公斤,
粮豆单产130.2 公斤,总产180.9 万公斤,总产值168.9 万元。家庭农场净收入65.3万元,职均
收入3 170 元,人均收入1 133 元。
1979年该队曾被九三局批准为机务管理标准化生产队。
全队现有153 户,582 口人,213 名职工,现有耕地12 480亩。链轨拖拉机7 台,轮式拖拉
机3 台,自走式收获机5 台,1989年末,有大独户家庭农场1 个,承包耕地2 748 亩,联户农场
1 个,耕地3711亩,小独户家庭农场134 个,承包耕地6 021 亩。经济体制改革后,职工生活大
幅度提高,115 户有电视机,其中彩电23台,50户有收录机,100 户有洗衣机,1 户有电冰箱,
4 户有摩托车,42户有奶牛70头,黄牛50头,14户有绵羊454 只,有10户职工自建住房500 平米,
有80户安上了土暖气。
五、第五生产队
位于老莱河南岸,南与十队接壤,北与二队相望,西邻场部,东与三队土地相连,地处东经
125 °28′10″,北纬48°52′25″,距场部3 公里。
1950年春开荒建点,1951年为“八一五”农场第三作业区。1953年为九三荣军机械农场第三
作业区第十生产队,有耕地面积4500亩。由于连年开荒到1958年耕地面积已达16 700亩,当时为
九三农场第五生产队。1963年为九三局重点武装的15个机械化生产队之一,同年中共九三地区农
垦局委员会推广了该队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黑龙江日报发表文章称该队是一个克勤克俭“好八
连”式的生产队。该队自1957年开始试验小麦的分段收获,到1963年分段收获已占99.6%,九三
局以该队为样板在全局推广小麦的分段收获,1964年7 月中国农垦电影制片厂曾在该队拍摄小麦
分段收获的科教片。自1956年以后连年盈利,曾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文革中曾被列为黑
样板批判,恢复农场体制后,该队狠抓机务管理,1971年被九三局批准为机务管理标准化生产队,
一般年景小麦单产稳定在200 公斤以上,大豆120 公斤以上,1987年小麦亩产跨过了“黄河”,
达到每亩250 公斤。1988年大豆亩产达131.4 公斤,1989年粮豆单产200.7 公斤,总产219.8 万
公斤,是全场第一个突破粮豆单产200 公斤大关的生产队。
全队有142 户,548 口人,198 名职工,耕地面积12 579亩,有链轨拖拉机6 台,胶轮拖拉
机3 台,自走式收获机5 台,以及全部配套农具。1989年有联户农场2 个,承包耕地8 004 亩,
小独户农场103 个,承包耕地4 575 亩。全队总产值204.9 万元,家庭农场净收人99.1万元,职
均收入3 862.9 元,人均收入1 807.9 元。职工自有奶牛98头,黄牛57头,有109 户有电视机,
其中彩电41台,53户有收录机,64户有洗衣机,9 户有摩托车,有9 户职工新建住房450 平方米。
六、第六生产队
东接五队、十队,南邻七队,西与荣军农场十五队接壤,北与十一队相望,队部地处北纬
48°50′20,东经125 °25′40″,距场部3 公里,全队总面积27 327亩。
1949年10月第一批荣军开荒建点,为荣军农场一分场。1950年有2 台C —80拖拉机开荒近百
垧,1951年开荒6000亩。1953年编为九三荣军机械农场第三作业区八队,1958年为九三地区九三
农场六队,有耕地面积27 000亩。1962年拨给3292部队农场耕地3 600 亩,1965年拨给七队土地
5 265 亩,1969年拨给五十团良种连耕地600 亩,当年该队面积为17 415亩。
1978~1989年的12年中,有6 年小麦亩产超过200 公斤,1987年最高亩产达240 公斤,1988
年大豆亩产达124.7 公斤。1989年粮豆亩产173 公斤,总产值214.9 万公斤,总产198.6 万元,
家庭农场净收入86.7万元,职均收入3 298.05元,人均收入1 565.68元。
全队现有132 户,558 口人,245 名职工,耕地面积14 336亩。有链轨拖拉机6 台,胶轮拖
拉机4 台,自走收获机6 台。有大独户家庭农场1 个,承包耕地4 829 亩,联户农场2 个,承包
耕地4 356 亩,小独户家庭农场130 个,承包耕地5 151 亩。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后,涌现出了
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茂芳,1988年3 月被选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经过40年的建设,生产已具规模。全队10个地号全部林网化,1954年营造的落叶松经济林株
高已达20米,胸径近30公分,居民住宅全部砖瓦化,并已吃上了自来水,队内设有小学、卫生所、
图书室、职工之家等公共设施。
七、第七生产队
1965年3 月建队。兵团时为四十九团七连,恢复农场体制后为尖山农场七队。
地处北纬48°48′00″,东经125 °25′40″。东邻81551 部队农场,西接荣军农场十五队,
北靠六队,南至九三一红五月公路,东西长4 公里,南北宽3.5 公里,总面积24 038亩。
1965年春,原机务队长娄英带领职工造护路林106 亩,带长3 500 米的落叶松林带已成材,
为表彰其功绩,立碑一座,以志纪念。
1978年小麦亩产曾超过《纲要》,1989年小麦亩产跨过《黄河》达266 公斤。1988年大豆单
产达134.2 公斤。1989年粮豆单产168.5 公斤,总产186.7 万公斤。总产值达175.5 万元,家庭
农场净收入59.6万元,职均收入2 535.49元,人均收入1 401.98元。
1979年九三局批准为机务管理标准化生产队。
全队现有耕地12 961亩。110 户,425 口人,166 名职工。有链轨拖拉机7 台,轮式拖拉机
5 台,自走式收获机5 台,1989年末,有大独户家庭农场5 个,承包耕地8 495 亩,小独户家庭
农场98个,承包耕地4 466 亩,经济体制改革后,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职工生活提高很快,全
队86户有电视机,其中18户有彩电,43户有收录机,46户有洗衣机,1 户有电冰箱,5 户有摩托
车,52户有奶牛103 头,4 户职工新建住房120 平方米。
八、第八生产队
距老莱河南岸2 公里处,有一口日本开拓团,留下的水井,1962年3 月15日在这里建起了高
峰马场第二生产队。由尖山农场二队、三队拨给1 200 亩半荒地种植青割饲料。随着马匹逐年减
少,又因该队和场部有一河之隔,交通不便,1965年九三局决定该队划归尖山农场管辖,编为尖
山八队,当年有耕地12 200亩。
地处北纬48°55′10″,东经125 °29′00″,北靠老莱河,西和西南与二队土地相连,东
和东南与三队土地连片,距场部8 公里。
1978、1979连续两年小麦亩产跨过《黄河》,大豆最高亩产为1988年的128.1 公斤,地势低
洼怕早霜,是一个怕涝不怕旱的生产队,1989年粮豆亩产为178 公斤,总产146.2 万公斤。
总产值148.6 万元,家庭农场净收入73.7万元,职均收入5 018.39元,人均收入1 731.7 元。
1979年被九三局批准为机务管理标准化生产队。
全队现有耕地面积10 308亩。106 户,426 口人,155 名职工。有链轨拖拉机6 台,轮式拖
拉机3 台,自走式收获机2 台。1989年末,有独户家庭农场2 个,承包耕地4 833 亩,小独户家
庭农场105 个,承包耕地5 475 亩。经济体制改革后,职工致富很快,全队73户有电视机,33户
有收录机,21户有洗衣机,3 户有电冰箱,6 户有摩托车,40户有奶牛75头,黄牛58头。
九、第九生产队
地处北纬48°53′38″,东经125 °25′28″。东邻二队,南靠乳制品厂,西接十二队,北
与跃进农场相望。全队总面积15 531亩,距场部2 公里。
1956年建点,属一队的作业站,存储北部地号收的粮豆。1957年2 月建立独立核算的畜牧队。
主要从事养猪和养马。1958年拨人1 500 亩饲料地,两台马车和50余名职工。1960年除发展牧业,
还兼搞制砖、酿酒等工副业生产,1962年由单一的牧业生产,转向农牧结合。1965年春并入一队,
1966年秋又从一队分出,编为九队。兵团时为四十九团九连。
1978—1989年有7 年小麦亩产超过200 公斤。其中1989年达到254 公斤,跨过《黄河》。自
1979年以后,大豆亩产一直稳定在100 公斤以上,最高的1983年达129.75公斤。1989年粮豆亩产
196 公斤,总产112.6 万公斤。总产值130.5 万元,家庭农场净收入76.7万元,职均收入5 017.85
元,人均收入1 886.32元。
1979年被九三局批准为机务管理标准化生产队。
全队现有耕地6 846 亩。101 户,407 口人,154 名职工,有链轨拖拉机4 台,轮式拖拉机
3 台,自走式收获机2 台。1989年末,有联户农场1 个,承包耕地2 426 亩,小独户家庭农场94
个,承包耕地4420亩。承包以后,职工生活提高较快,73户有电视机,其中有彩电的的12户,56
户有收录机,43户有洗衣机,20户有摩托车,职工自有奶牛73头,羊97只,家庭全部装上了土暖
气。
十、第十生产队
1968年11月17日建点,人员从五队分出,同时将1966年新垦6 548 亩荒地一同拨给十队。
地处北纬48°50′30″,东经125 °30′35″,东邻四队和81639 部队农场,南接81551 部
队农场,西与六队接壤,北和五队相连,全队总面积20 245亩,距场部8 公里。
1975年开始认真抓机务管理,开展常年维修,1979年被九三局批准为机务管理标准化生产队。
1984年大豆亩产达137 公斤,1987年小麦亩产最高达278.3 公斤。1989年粮豆亩产156 公斤,
总产114 万公斤。总产值111.7 万元,家庭农场净收入35.5万元,职均收入3481元,人均收入1
467 元。
全队现有耕地9 007 亩,72户,280 口人,115 名职工,有链轨拖拉机5 台,轮式拖拉机3
台,自走式收获机2 台,1989年末有联户农场2 个,承包耕地6 164 亩,小独户家庭农场62个,
承包耕地2 843 亩。经济体制改革后,职工收入增多,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全队56户有电视机,
其中彩电12台,40户有收录机,41户有洗衣机,11户有摩托车,17户有奶牛34头,黄牛60头,3
户有绵羊181 头。
十一、第十二生产队
位于场部西北,地处北纬48°54′28″,东经125 °21′40″。东邻九队,西靠砖厂,南至
尖山通往九三局主干公路,北隔老莱河和跃进农场相望,距场部7 公里,全队总面积26 132亩,
耕地面积15 714亩,1985年拨给机械化中心站耕地6029亩,现有耕地为9 685 亩。
1949年在日本开拓团的遗址上由荣军开荒建点。为“八一五”农场第四作业区,1953年正式
建队,有耕地1 000 亩,为九三荣军机械农场第二十二队。1958年为星火农场二队,1963年改为
前锋农场二队,1969年组建兵团为五十团二连,1970年为四十九团十二连,恢复农场体制后为尖
山农场十二队。
该队1957年在队部南3 公里处造落叶松林547.5 亩,现胸径已达25公分以上,闻名垦区。现
全队12个地号全部林网化,32条林带总长38 500米,造林面积达4 176.2 亩。1963年为九三局重
点武装的15个机械化生产队之一,是一个农林牧综合发展的生产队。1978年小麦亩产跨过“黄河”
达256.8 公斤。1989年粮豆单产182 公斤,总产141.6 万公斤。总产值146.1 万元。职工家庭农
场净收入59.3万元,职均收入2370元,人均收入1115元。
1979年被农场命名为“农业学大寨先进队”,同年被九三局批准为机务管理标准化生产队。
全队现有124 户,513 口人,211 名职工,链轨拖拉机6 台,轮式拖拉机3 台,自走式收获
机2 台及全部配套农具。1989年末有大独户家庭农场1 个,承包耕地3 109 亩,联户农场1 个,
承包耕地1 905 亩,小独户家庭农场125 个,承包耕地4 671 亩。经济体制改革后,职工生活提
高很快,有91户有电视机,其中彩电15台,49户有收录机,26户有洗衣机,3 户有电冰箱,43户
有奶牛82头,黄牛38头,5 户有绵羊202 只,有2 户职工自建住房200 平方米。生产建设有了很
大发展。队内设有小学校,卫生所、图书室和职工之家。
十二、第十四生产队
1950年由“八一五”农场开荒建点为四分场。1952年3 月九三荣军机械农场时为中心分场二
十一队。1958年九三成立地区,各分场独立,为星火农场一队。1963年星火农场改为前锋农场,
为前锋农场一队,1968年组建兵团,编为五十团一连。1970年,五十团撤迁查哈阳,该连划归四
十九团编为十四连;1980年划归九三局工业公司编为奶牛二队,1987年划回尖山农场,仍为尖山
农场十四队。
该队南部与荣军农场十四队接壤,尖山农场通经九三局主干公路在地号中部穿过,东邻砖厂
和十二队,一队地号相连,北靠老莱河,与伊拉哈乡青山屯隔河相望,西部和九三局直菜队相接。
距场部10公里,距九三局4 公里。
十四队是建队较早的生产队之一,原前锋农场场部就设在该队,建筑较多,场部撤销后,其
所有建筑全由该队管理与使用。该队人员稳定,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1978
年小麦亩产曾跨过《黄河》达到250.5 公斤,1979年被九三局批准为机务管理标准化生产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牧业发展迅速,农场先后投资14万元,建成2 栋900 平方米的砖
瓦结构奶牛舍,到1980年奶牛已发展到250 头。
1987年划回尖山以后,1988年兴办家庭农场,当年大豆亩产达130 公斤。
全队现有155 户,603 口人,373 名职工。链轨拖拉机6 台,胶轮拖拉机4 台,自走式收获
机2 台。大独户家庭农场1 个,承包耕地1 869 亩,联户农场1 个,承包土地1 719 亩,小独户
农场155 个,承包土地7 287 亩。1989年全队粮豆单产184 公斤,总产169.7 万公斤,总产值190.8
万元,家庭农场净收入109.5 万元;职均收入2 935 元,人均收入1 888 元。职工有奶牛210 头,
黄牛52头,128 户有电视机,97户有收录机,76户有洗衣机,3 户有摩托车。自1988年起全队已
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十三、第十五生产队
建队于1966年12月,为前锋农场良种队。组建兵团时为五十团六连,1970年划归四十九团编
为十五连,1972年3 月搬迁现址。
地处东经125 °32′15,北纬48°53′40″,东隔老莱河和十六队相望,南与四队相连,北
与三队接壤,西与三队土地连片。总面积14 245亩,距场部8 公里。
建队较晚,搬迁新址后,土地由三队、四队划给。1978、1979连续两年小麦亩产超过《纲要
》,其中1978年达225 公斤,大豆历史最高亩产为1982年的116.9 公斤。1989年粮豆亩产17、2
公斤,总产159.7 万公斤。总产值157.2 万元,家庭农场净收入51.3万元,职均收入3 269.44元,
人均收入1 761.55元。
现有耕地10 905亩,52户,232 口人,90名职工。链轨拖拉机5 台,轮式拖拉机 3台,自走
式收获机2 台。1989年末,有大独户家庭农场3 个,承包耕地8442亩,小独户家庭农场47个,承
包耕地2 463 亩。
十四、第十六生产队
建队于1964年,为铁锋农场六队,兵团时为四十八团六连,两团合并时编为四十九团十六连,
1977年后为尖山农场十六队。
地处东经125 °35′25″,北纬48°54′23″。南有吐莫葛山,西邻十五队,北部为次生林
地,当年火山爆发时,喷发方向面对该队,至今该队地号仍多火山岩石。队部西部即为老莱河发
源地,是一个土地怕涝不所旱的生产队。建队第二年,小麦亩产夺得185.5 公斤的好收成,为此,
当时的队长邹永奎曾出席了全国农垦科学技术与高产经验交流会。
1979年农场命名为学大寨成绩显著生产队,九三局批准为机务管理标准化生产队。1978、1979
连续两年小麦亩产超过《纲要》,大豆历史最高单产为1989年的125 公斤。1989年粮豆亩产177
公斤,总产111.7 万公斤。总产值100.5 万元,家庭农场净收入52.8万元,职均收入2 604 元,
人均收入1 267 元。
全队现有耕地7 214 亩,119 户,417 口人,171 名职工。链轨拖拉机4 台,轮式拖拉机1
台,自走式收获机2 台。1989年末有优化组合的联户农场1 个,承包耕地2 611 亩,小独户家庭
农场101 个,承包耕地4 603 亩。经济体制改革后,由于地少人多,多种经营和牧业发展很快,
职工有奶牛44头,黄牛86头,绵羊61只。有75户有电视机,其中彩电15台,41户有收录机,44户
有洗衣机,4 户有摩托车。
十五、第十七生产队
地处东经125 °37′55″,北纬48°52′10″。东邻二十二队,北靠二十一队。地形属丘陵
与山地之间,全队总面积为10569 亩。
1964年开荒建队,为当时的铁锋农场七队,兵团时期为四十八团七连,四十八团和四十九团
合并后为四十九团十七连,1977年为尖山农场十七队。
该队1989年是历史上小麦、大豆单产最高的一年,分别达到189 和109 公斤,粮豆单产159
公斤,总产144.1 万公斤,产值123.9 万元,家庭农场净收入53.5万元,职均收入2 758 元,人
均收入1 256 元。
1985年农场经济体制改革时先后办起了4 个大独户和联户家庭农场,都因经营亏损而解体。
到1989年末有优化组合的联户农场1 个,承包耕地6 107 亩,纯收益为14.4万元,有小独户
家庭农场108 个,承包耕地4 462 亩。纯收益为39.1万元。全队有链轨拖拉机4 台,轮式拖拉机
2 台,自走式收获机2 台及全部配套的农机具。
全队105 户,426 口人,173 名职工,有103 户有电视机,其中彩电10台,50户有收录机,
35户有洗衣机,3 户有摩托车,职工自有奶牛30头,黄牛81头,羊56只。
十六、第十八生产队
1956年11月,铁锋农场一队拨出。1964年开垦6 000 亩荒地,建立了第八生产队,兵团时为
四十八团八连,两团合并时编为四十九团十八连,1977年为尖山农场十八队。
地处北纬48°55′80″,东经125 °41′40″。东邻二十三队,南靠二十一队,东南与二十
二队相接,北靠十九队,西与二十队接壤,全队总面积19 988亩。距场部28公里。
1978~1979连续两年小麦亩产超《纲要》,1979年高达238 公斤,1988年大豆亩产130 公斤。
1989年粮豆单产176 公斤,总产126.5 万公斤,总产值142.5 万元,家庭农场净收入65.7万
元,职均收入3 012.57元,人均收入2 233.81元。
1979年被九三局批准为机务管理标准化生产队。
全队现有耕地8 229 亩,75户,294 口人,102 名职工。有链轨拖拉机5 台,轮式拖拉机2
台,自走式收获机2 台以及配套农机具。1989年末,有优化组合的联户农场1 个,承包耕地5196
亩。纯收益13.6万元,小独户家庭农场75个,承包耕地3 033 亩,纯收益52.1万元。全队职工有
电视机49台,其中彩电16台,洗衣机37台,收录机32台,摩托车4 台,奶牛82头。
十七、第十九生产队
地处东经125 °41′50″,北纬48°57′10″。东南邻二十三队,西南与十八队、二十队接
壤,西北是二十五队,东北与嫩江农场相邻。全队总面积19 061亩。距场部26公里。
1966年2 月为建新农场二队,人员来自克东县建业农场和佳木斯。牡丹江收容所。1967年11
月铁锋农场接收改编为铁锋农场九队,兵团时为四十八团九连,两团合并时为四十九团十九连,
1977年为尖山农场十九队。
十九队生产条件较好,地块面积大而规整,便于发挥机械作用。1978年小麦亩产超过《纲要
》达225.5 公斤,1979年跨过了《黄河》达254 公斤,大豆历史最高亩产为1988年的122.5 公斤。
1989年粮豆单产191 公斤,总产214 万公斤,总产值166 万元,家庭农场净收入44.3万元,职均
收入3 208.07元,人均收入1 860.18元。
全队有耕地12108 亩。77户,290 口人,102 名职工,链轨拖拉机6 台,轮式拖拉机2 台,
自走式收获机6 台。1989年末有中型家庭农场3 个,承包耕地9 349 亩,小独户家庭农场51个,
承包耕地2 759 亩。经济体制改革后随着生产的发展,职工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队60户有
电视机,其中彩电17台,30户有收录机。37户有洗衣机,1 户有电冰箱,3 户有摩托车,25户有
奶牛46头,5 户有绵羊243 只,4 户职工自建住房152 平方米。
十八、第二十生产队
位于吐莫葛山东北,地理座标是北纬48°55′45°,东经125 °39′40″,东与十八,十九
队接壤,北与二十五队相连,南邻二十一队,西南与十六队相望,全队总面积 22 476 亩,距场
部26公里。
1960年由冶金部在本地建立了副食品基地农场,1963年10月18日,冶金部副食基地撤出,转
让给黑龙江省民政厅建新农场。1967年12月,移交给铁锋农场,该场的一大队编为铁锋农场十队。
组建兵团时为四十八团十连,1975年两团合并时编为四十九团二十连,1977年恢复农场体制
后为尖山农场二十队。
1978~1979连续两年小麦亩产超《纲要》,1988年大豆亩产达127.5 公斤。1989年粮豆单产
188 公斤,总产127.2 万公斤,总产值114.6 万元,家庭农场净改入43.3万元,职均收入3 208.07
元,人均收入1 526.6 元。
1979年被九三局批准为机务管理标准化生产队。
全队现有耕地8 062 亩。60户,233 口人,100 名职工,有链轨拖拉机5 台,轮式拖拉机2
台。自走式收获机2 台及配套农具。1989年有大独户家庭农场1 个,承包耕地3 445 亩,联户农
场1 个,承包耕地2 326 亩,有小独户家庭农场54个,承包耕地 2 291亩。45户有电视机,其中
彩电10台,30户有收录机,21户有洗衣机,1 户有摩托车,19户有奶牛41头。
十九、第二十一生产队
1958年为尖山子农场的作业点,1960年正式建队为尖山农场七队,当时称东方第一户。1964
年建立铁锋农场时编为铁锋农场一队,兵团时为四十八团一连,两团合并编为四十九团二十一连,
1977年为尖山农场二十一队。
地处东经125 °38′00,北纬48°53′30″。东邻二十二队,南靠十七队,西1 公里处为吐
莫葛山,北部与十八、二十队接壤。总面积30 688亩,距场部21公里。
1987年小麦亩产第一次超过《纲要》,1989年亩产达211 公斤,大豆历史最高亩产为1989年
的117 公斤。1989年粮豆亩产147 公斤,总产173 万公斤,总产值156.4 万元,家庭农场净收入
64.2万元,职均收入2 326 元,人均收入1 192 元。
1979年被九三局批准为机务管理标准化生产队。
全队现有耕地11 984亩。128 户,504 口人,210 名职工。链轨拖拉机6 台,轮式拖拉机2
台自走式收获机3 台。1989年末,有优化组合的联户农场1 个,承包耕地6 571 亩,小独户家庭
农场127 个,承包耕地5 413 亩,经济体制改革后职工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全
队87户有电视机,38户有收录机,43户有洗衣机,职工有奶牛49头。
二十、第二十二生产队
1963年秋开荒,1964年春建队,当年有耕地9 000 亩,为铁锋农场二队。1969年组建兵团为
四十八团二连,1975年四十八、四十九团合并编为四十九团二十二连,1977年恢复农场体制为尖
山农场二十二队。
地理座标为东经125 °43′15″,北纬48°54′13″。西邻二十一队,北靠十八队,南与红
丰农场相望,东与二十三队相连,距场部29公里,多山林岗地,地面起伏较大。队部南一片地号
多被次生林围绕,盛产榛子、蕨菜、蘑菇等山产品,有中草药贝母、芍菜等。
该队小麦最高亩产为1989年204 公斤,大豆最高亩产为1985年的101.9 公斤。
1989年粮豆单产153 公斤,总产117.8 万公斤,总产值为107.4 万元,家庭农场净收入45.4
万元,职均收入1 635 元,人均收入951 元。
该队原有耕地15 295亩,1985年划给机械化中心站耕地6 211 亩,现有耕地9 084 亩。1989
年末,有独户农场2 个,承包耕地4 556 亩,有小独户家庭农场118 个,承包耕地4 528 亩,全
队现有链轨拖拉机5 台,轮式拖拉机2 台,自走式收获机2 台及全部配套农机具。职均自有奶牛
100 头,绵羊134 只,77户有电视机,其中彩电11台。38户有收录机,47户有洗衣机,3 户有摩
托车。
二十一、第二十三生产队
1966年春采点,秋正式建队。由当时的2 队拨给土地8 250 亩,编为铁锋农场三队,兵团为
四十八团连,两团合并时为四十九团二十三连,1977年为尖山农场二十三队。
地处东经125 °44′40″,北纬48°56′00″。东和嫩江农场接壤,南邻七星泡农场二十七
队,西和西南与二十二队相接,北靠十九队。总面积32 590亩,距场部32公里,地形属丘陵山岗
地带,地势起伏较大,地号周围被次生林环绕,盛产蕨菜、榛子、蘑菇等山产品。
1978年,小麦亩产跨过《黄河》达到251.5 公斤,大豆历史最高亩产为1986年101.8 公斤,
1989年粮豆亩产121 公斤,总产99.3万公斤,总产值90.3万元,家庭农场净收入30.8万元,职均
收入2 943.56元,人均收入984.2 元。
1979年被农场命名为学大寨先进队。同年九三局批准该队为机务管理标准化生产队。
该队生产条件较差,地号冲刷沟和地中花园较多,为此,农场于1987年将其列为重点治理对
象。
全队现有耕地8 670 亩,80户,313 口人,127 名职工。链轨拖拉机5 台,轮式拖拉机3 台,
自走式收获机3 台,1986年曾办过3 个中型家庭农场,因连续经营亏损而解体,1989年末,有优
化组合的联户农场1 个,承包耕地5 360 亩,小独户家庭农场80个,承包耕地3 310 亩,经济体
制改革后,职工致富很快,全队58户有电视机,其中彩电11户,20户有收录机,47户有洗衣机,
5 户有摩托车,19户有奶牛42头,黄牛35头。
二十二、第二十四生产队
1966年春建队,为铁锋农场四队,兵团时为四十八团二十四连,两团合并时编为四十九团二
十四连,1977年改为尖山农场二十四队。
地处东经125 °40′20″。北纬48°58′40″。东邻嫩江农场,西连二十五队,南与十九队
接壤,北靠嫩江农场,全队总面积29 404亩,距场部32公里。
1979年被九三局批准为机务管理标准化生产队。
1989年小麦亩产238 公斤,大豆亩产“1 公斤,总产109 万公斤,均为该队历史最高水平,
总产值为93.4万元,家庭农场净收入49.4万元,职均收入3 250 元,人均收入1 937 元。
现有耕地6 587 亩,66户,255 口人,98名职工。1989年末有优化组合的联户农场1 个,承
包耕地2 593 亩,小独产家庭农场66个,承包耕地4 026 亩,全队有链轨拖拉机4 台,轮式拖拉
机3 台,自走式收获机2 台及全部配套农机具。
经济体制改革时办过大独户、联户家庭农场,因连年经营亏损而解体,1989年实行优化组合
一跃翻身。全队40户有电视机。其中有彩电的8 户,25户有收录机,41户有洗衣机,2 户有摩托
车,1 户有奶牛14头。
二十三、第二十五生产队
1964年6 月27日采点,7 月6 日开荒建队,编为铁锋农场五队,兵团时为四十八团五连,两
团合并时编为四十九团二十五连,1977年改为尖山农场二十五队。
地处东经125 °39′10″。北纬48°57′14″。东邻二十四队,南与二十队相接,西与跃进
农场接壤,总面积25788 亩,距场部26公里。
地形属山岗丘陵地带,多数地号被次生林地围绕,次生林由山白杨、黑白桦林、柞椴色木、
柳树等组成,林中多榛柴、苕条,有猴头、榛子、蘑菇等山产品和中草药材。
1979年,被农场命名为学大寨成绩显著生产队。历史最高小麦亩产为1978年的226 公斤,大
豆历史最高亩产为1988年的134 公斤,1989年粮豆亩产183.4 公斤,总产209.5 万公斤,总产值
186.7 万元,家庭农场净收入62.8万元,职均收入3 532 元,人均收入1 899 元。
现有耕地面积13 489亩,90户,331 口人,133 名职工。链轨拖拉机6 台,轮式拖拉机4 台,
走式收获机4 台,1989年末,有大独户家庭农场3 个,承包耕地10 124亩,小独户家庭农场86个,
承包耕地3 365 亩。随着生产的发展。职工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全队有57户有电视机,彩电9 户,
39户有收录机,33户有洗衣机,1 户有电冰箱,2 户有摩托车,23户有奶牛38头,2 户职工自建
住房140 平方米。
二十四、机械化中心站
1984年冬,农场在经济体制改革兴办家庭农场时,对大型进口机械没有转让,在全场优化组
合了42名机务骨干,集体承包了17个生产队,办家庭农场剩下的涝洼低产地号计4.5 万亩,组建
了机械化中心站,实行定额上交,超利分成,即超利部分的 40 %职工分配,60%上交农场。
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和先进的配套农机具,为其实现科学的轮作、耕作、施肥制创造了条件,
五年中已建立了麦、杂、麦、豆的四区轮作制和配套的翻、松、耙、耢的耕作制。由于不断采用
新技术和新农艺,加之优化的生产力(人、机)要素和规模经营,提高了改造生产条件和抗御自
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生产水平和土地的产出率。
1989年粮豆单产194 公斤,高出全场平均数的8.5 %,比1985年增长78%,总产684.7 万公
斤,上交640 万公斤,商品率为93%。总产值620 万元,创利税157 万元,纯收益80万元。
自1985~1989的五年中共生产粮豆2 532 万公斤,向农场上交利税470 万元,为农场发展建
设作出了贡献。
现有4450拖拉机6 台,E516收获机5 台,1075收获机5 台,1065收获机2 台,303D拖拉机10
台及进口和国产配套机件89台件。
二十五、农建队
1974年,四十八团、四十九团合并,在原四十八团十一队的基础上组建了农建队,当年耕地
面积360 亩。1977年恢复农场体制。改称为尖山农场农建队。
队址设在原铁锋场部,距尖山农场场部21公里。地理座标东经125 °37′20″,北纬48°53
′20″。
主要任务是维修公路,兴修农田水利、钻井等任务。
1985年,农场经济体制改革后,大部分职工办起了小独户家庭农场。
二十六、山河里养殖公司
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西河南乡圈里村和洋河口渔业村中间,东临南戴河,西靠圈里村,
秦皇岛至黄金海岸沿海旅游公路从养殖公司中间穿过。
为安置农场的剩余劳动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开发沿海滩涂,发展对虾养殖事业,1984年10
月采点,九三局和尖山农场共同投资,于1985年3 月与抚宁县经济开发办签定了15年租地合同,
规定每年以产品的20%作为租金。3 月末,第一批25人和4 台机械进点,4 月5 日开始施工,到
5 月中旬,2 台推土机和2 台铲运机共完成10万土方,推出虾池9 个,养殖水面为250 亩。5 月
末,投放虾苗400 万尾,水面200 亩,投放罗非鱼苗50万尾,水面50亩,实现了当年施工,当年
生产。年底,九三局将投资转让给尖山农场,由尖山农场独立经营。
为和养虾生产配套,当年还建起了扬水站,1986年建成了400 平方米的饲料厂和500 水体的
育苗室,改造了扬水站,扩大了养虾水面。1988年开始建设200 吨冷冻加工厂。
到1989年末,养殖水面已达850 亩,年产对虾50吨左右,有生产用房2 000 平方米,生活用
房800 平方米,累计投资达300 万元。
养殖公司下设虾场和冷冻厂,共有56名职工,其中管理人员8 人,34户,125 口人,其中26
户迁入抚宁县,6 户迁入秦皇岛市。1986~1989年有15对青年结婚,新生人口15人。
二十七、建筑公司
前身为工程队,1967年5 月在五队水库东侧山坡上建队。1968年撤回场部,1969年组建兵团
命名为工程一连、二连。同年又搬到五队水库原址。1970年冬,工程二连调兵团炼油厂施工。1972
年连址又从水库撤回团部,由农田基本建设改为房屋基本建设。1977年恢复农场体制后改为尖山
农场工程队。
1984年末,农场经济体制改革,工程队组建为建筑公司。成为经济实体,放开经营。
二十八、劳动服务公司
1985年1 月组建,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实行“全民所有、集体经营、定额上交、自负盈亏”的
13个专业性服务公司之一。第一任经理温志国。经营青年商店、青年饭店、面包及被服加工、建
筑。
有耕地525 亩,共安排待业青年65人。1986年9 月,郭井山调任经理,温志国改任书记。1988
年接管全场社会劳动保险业务,组建了九三局社会劳动保险公司尖山分公司。同年9 月,为发展
多种经营,寻找新的业门路,经联系请山东省梁山县4 名教师教刺绣,全场集中150 名待业女青
年,一个月后开始刺绣生产,绣出沙发套400 个,后又和省内兰西县刺绣厂联系,来教师又培养
了33人,同时对老绣工重新辅导,担负兰西刺绣厂外贸800 件绣裤任务。后因资本主义世界对中
国实行经济制裁,外商退货而停产。
二十九、乳粉厂
1987年10月破土奠基。1988年5 月开始施工,9 月初开始安装设备,至10月1 日,土建工程
和设备安装同时结束。2 —3 日设备调试,4 月试车一次成功,10月5 日正式投产。主产品为云
颠牌全脂速溶奶粉。
第一任书记兼厂长张占一。
第一期工程设计能力为日加工鲜奶20吨,主厂房1 760 平方米,造价160.7 万元,主要设备
72台件,投资133 万元。
工厂内设奶源、动力和制粉三大车间,车间内按工艺程序设有磅奶、净奶、双效、喷粉、筛
粉。小包装与大包装等班组。88名职工,其中管理人员9 人。
1989年生产奶粉278 吨,特级粉率为66.1%,同年企业计量认证为3 级企业。
厂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沙石路面,铁栅栏,力争1 —2 年内达到花园化水平。
三十、浓缩果汁厂
1988年4 月15日破土动工,承建单位是江苏省多宁县建筑安装队。7 月1 日开始安装,10月
8 日试产,1989年7 月13日正式投产。
厂房建筑面积1 250 平方米。造价68.5万元,主要设备20台套,投资110 万元,外网工程15
万元,围墙14.3万元,其它60万元,总投资267.7 万元。
主产品有云颠牌黑加伦浓缩果汁,云颠牌黑加伦天然饮料,云颠牌黑加伦软糖。
设计能力为每小时加工5 吨浆果,年产饮料500 吨。1989年生产浓缩果汁4.5 吨,饮料114
吨。
现有浓缩、饮料、软糖三个车间,62名职工,其中管理人员5 人,技术员3 人,第一任厂长
吴印先。
三十一、修造厂
1953年作业区成立了修理所,有10名职工,设备是一台工具车,一盘烘炉和一把大锤。
1958年改为九三分场修理所。1962年改为尖山农场修理厂。1969年组建兵团,修理厂和汽车
队合并组建为运修连。1971年6 月,修理和汽车排分开,改为四十九团修理连。1975年四十八,
四十九团合并,两个修理连合并,厂址在原四十九团修理连。恢复农场体制后,改为尖山农场修
造厂。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后,先后实行过指标经营,全员承包和厂长负责制。到1989年末,全
厂有职工110 人,其中:管理人员 8人,技术人员10人,有技术职称的10人,其中:高级农机工
程师1 人,农机工程师 2人,技术员5 人。
有机加、修理、铸造、制造4 个车间,有加工设备11台,修理设备13台,动力设备3 台,其
它设备6 台,机械总动力为342.2 马力。固定资产总值75.5万元,流动资金20万元,担负全场拖
拉机、联合收获机的大修理、农机具改装和制造任务。1989年产值为80万元,工厂注意加强精神
文明建设,正向花园式工厂迈进。
三十二、加工厂
1969年组建四十九团时,组建了勤务连,为团机关做后勤服务。1972年勤务连改为工副业连,
购置了3 台65型磨石机,开始加工面粉。1973年开始榨油。1977年恢复农场体制后改为粮油加工
厂,厂址由原来的旧厂房搬至新建成的面积4050平方米的面粉加工厂。
厂内有面粉车间、制油车间、豆制粉车间、副食品车间。有年产3 800 吨标准面粉加工设备
一套。年产130 吨液压榨油机一部,年生产50万根冰棍机一部,有年产25吨酱油的生产设备一套。
1985年,农场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承包经营,加工面粉除满足场直居民供应外,产品开始外
销。
1988年实行厂长承包,1989年实行厂长负责制。有59户,267 口人,职工89人,管理人员6
人。年产面粉4041吨,豆油30吨,产值达430 万元(现行价),利润23万元,年内新建1 000 平
方米金属大棚一栋。
三十三、制材厂
1958年春,九三分场成立了基建队,并安装了第一台圆锯,由7人搞木材加工和木工生产。
地址在现修造厂院内。1963年由于无基建任务,基建队解散,锯机随之停产。1966年春成立
尖山农场制材厂,有职工40人。1969年4月划归场基建队领导。5月组建兵团,基建队编为四十
九团工程二连,制材厂为工程二连的一个排。1970年冬,工程二连调兵团炼油厂施工,留下12
个加工木材,归营房股管理。1972年木材加工划归工程一连,1974年春搬迁现址,1975年,两
团合并,两处制材厂合并为一处。成为尖山农场制材厂。
三十四、砖厂
地理位置为东经125 °20′47″,北纬48°54′24″。地处十二队和十四队之间,老莱河南
岸,全厂总面积872 亩,其中耕地472 亩,牧地草原150 亩,建筑占地20亩。
1972年4 月20日建厂,位置在场部去往六队中间的小桥东侧,当时有25型砖机1 台,链轨拖
拉机2 台,轮式拖拉机1 台。1973年春砖厂搬迁到原十五连驻地(现址)新建门轮窑。年设计生
产红砖600 万块。
1989年生产红砖503 万块,产值50万元。
现有42户,117 口人,60名职工,有推土铲1 台,铲运机1 台,轮式拖拉机2 台,运输小四
轮拖拉机8 台,柴油发电机组2 台,机械总动力为551 千瓦。
三十五、纸箱厂
1982年利用原九队的猪舍和调料室改作厂房。1983年购进纸机投产。主要设备为787 型纸机。
班次生产能力1 吨,主产品为麦秸原料的瓦楞纸,年产值300 ~500 吨。通过二次加工,生产纸
箱,年产纸箱20万平方米。
建厂时原为集体企业,隶属于场多种经营办公室。1985年农场经济体制改革后隶属于劳动服
务公司。1987年改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同年申请银行贷款30万元,用于纸箱厂的改造。1988年实
行指标经营,造成亏损。1989年解除指标合同,实行厂长负责制。到1989年末,全厂有职工112
人,年产值为51万元。
三十六、职业高中
1985年9 月从一中分出独立建校,第一任校长臧树发,书记蔡绍富。当年有教学班8 个,学
生437 人,教职员工36人,其中教师21人。
1986年10月,全场职工集资41万元建设的2055平方米三层主体教学楼交付使用,设有阶梯教
室、图书室、保健室、体操房,练功房、画室、宿舍、食堂等设施。学校有校园地180 亩。
勤工俭学年收入在万元以上。
1987年5 月经总局教育处联检,命名为垦区重点甲级职业中学,9 月初批准为中央农业广播
学校尖山分校,同年被黑龙江省命名为省甲级职业中学。
1988年2 月唐新民调任校长、臧树发改任书记。成立了冰棍厂和小卖店。8 月开设了音乐、
体育2 个专业,在全局招生80人。9 月和总局农垦管理干部学院联合招收二年制的经营管理大专
班一个,共67人。
1989年1 月22日,九垦发(89)6 号文件规定,职业高中书记和校长为副处级待遇。到1989
年末,全校有12个教学班,508 名学生,74名教职员工,其中43名专职教师。教师中有大专文化
的18人,中专的10人,有职称的38人,其中中教一级5 人,二级3 人,三级30人。
职高建校五年,先后开设过农机、林业、畜牧兽医、农畜产品加工、建筑、管理、财会、果
酒、乳粉加工、文秘、音乐、美术、体育、家用电器等14个专业,为农场培养出了551 名急需的
生产和建设人才。五年中,全校师生自己动手净化美化校园,拆掉旧房屋32间,清除垃圾600 余
立方米,拉沙石700 余立方米,修起了假山,建了花坛,铺砖道350 米,预制板路670 平方米,
栽松、杨、垂柳等树干余株,成为全场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连年被农场、管局评为先进党支部、
先进学校、先进集体、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文明卫生标兵,农场总局授予综合治理先进单位。1989
年,农业部授予“农垦教育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三十七、第一中学
1966年,尖山一小学校开设初中班一个,学生32人,教师3 人。兵团时期,1968~1972年学
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学制,校名为四十九团团直学校。1975年,四十八团与四十九团合并,两团学
校合并,团部学校为团直一校,岗上学校为团直二校。1977年恢复农场体制,改名为尖山农场场
直学校。1979年,中、小学分设,尖山农场一中正式成立,并在二校附设职业高中班。
1982年,二校职业高中班,三队中学班并入场中学,已是具有初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
完全中学。
校址设在场部东侧,加工厂对面,有教学班30个,在校生1211人,其中住宿生509 人,教职
员工108 人,其中专任教师70人,工人38人。校舍总面积6 506 平方米。
有教学大楼一座,三层建筑,混合结构,建筑面积3 866 平方米,内有教室24个,办公室21
个,试验室2 个,图书馆1 个,会议室1 个,楼前植树、种花,楼后新辟为运动场。
1989年末,有26个教学班1 052 名学生,其中高中6 个班178 人,初中20个班874 人,教职
员工117 人,其中教师74人,教师中有中教一级职称的29人,中教二级职称的21人,中教三级职
称的37人。
三十八、场直小学
1958年,九三分场成立了小学校,学生20余名,教师1 人。1962年改名为尖山农场小学,开
设一至六年级,单班授课。1966年,小学开设初中班一个。1968~1972年学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学
制,校名为四十九团团直学校。1977年恢复农场体制,命名为尖山农场场直学校。1979年,中、
小学分设,正式命名为尖山农场第一小学。1988年由五年一贯制改为六年一贯制学制,有教学班
16个,在校生800 人,专职教师25名,校舍为2000平方米的五栋平房,16个教室、8 个教师办公
室,全部安装了土暖气。
1989年校址迁人新建的新式六边形三层教学楼,面积1 531 平方米,集中供热。有教学班1
5 个,648 名学生,其中一年级两个班79人,二年两班89人,三年两班93人,四年两班90人,五
年四个班159 人,六年级三个班138 人。有教职员工57人。其中小教高级职称7 人,小教一级13
人,二级7 人,三级10人。
三十九、二校
在原铁锋场部,距尖山场部21公里处,地理座标东经125°37′20″,北纬48°53′20″。
1965年建校,为铁锋农场场直学校,1969年兵团成立,为四十八团团直学校。1975年四
十八团与四十九团合并,为四十九团团直二校。1977年恢复农场体制,名为尖山农场场直二校。
四十、职工医院
1953年,九三荣军机械农场第三作业区建立了医务室,卫生人员2 人。1955年增加到4 人。
1958年九三分场设一综合性诊室和一个小药房。1960年增加了一个处置室,形成了就诊、取
药、处置一个完整的小医疗所。1961年增设一个小药库。1969年兵团组建,卫生所改称为四十九
团卫生队,人员增加到30余人,增设了30张住院床位,简易的手术、化验室。1970年扩建面积为
800 平方米的工字形医院院舍,由原来的综合内科扩编为门诊、病房两大部分,设内科、外科、
妇科、五官科、检验科、中医科、放射线科及外科手术室,人员已达60余人。1975年四十八团与
四十九合并,两个卫生队也合二为一,保留了四十九团卫生队的称号,队址设在原四十八团机关
办公室,离场部21公里之远。设有门诊和住院部,床位60张,设有内科、儿科、外科、妇产科、
中医科、检验科、放射线科、五官科、牙科、中西药房、药库及心电室,原位置留有15人的医疗
所。1977年恢复农场体制,卫生队改称为职工医院。
1983年9 月26日搬迁到场部西南侧,汽车队对面的三层楼房。建筑面积为3750平方米。设有
门诊部和住院部两大部分。大小房间108 个(门诊52个,住院处56个),开设床位120 张。开设
11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科、中医科(设有肛肠外科)、检验科。放射线科、五
官科、牙科、药剂科,还有心电室,超声室、供应室、注射室、换药室。1989年底,全院职工84
人,其中高级职称1 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57人。
四十一、一商店
位置在场部地区中心。门市部面积1 000 平方米。库房面积600 平方米,年营业额150 万元
上下,全店职工干部36人,其中营业员25人,管理及后勤11人。
1957年九三分场始有商店,营业室兼库房不足百平方米,只经营一般生活日用品。1962年改
为尖山农场商店。1969年组建兵团,改为四十九团服务社,隶属于商业股,并增设了被服、理发、
照像等行业,1977年改为尖山农场一商店。1980年,被服、理发、照相和商业分离,1984年,经
济体制改革后实行承包经营。1988年实行招标经营。
四十二、收购站
1982年由一商店分出。站址在商店北侧,门市部面积200 平方米,有职工10人,曾经营生猪、
牛、羊、土豆、白瓜子等农畜产品租榛子、蘑菇、山野菜、药材等山产品,也曾收购过废旧物资,
年购销额为50万元左右。
经济体制改革后,放开搞活,个体商贩活跃,收购站不再经营收购业务,主要经营日杂商品。
1989年末有员工6 人,年营业额仅为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