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人口

第三章 行政区划

第一节 人口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尖山农场为九三荣军农场的第三作业区,属嫩江县三区
新胜村,总人口328人,总户数48户。
  1958年,九三荣军农场的第三作业区改为九三农场,约有一千多人口,分居在场部和所属
的6个生产队。
  1959年10月以后,有从山东集体移民来农场安家落户,还有自山东、河北、河南、辽宁、
吉林等地盲目流人的大量人员,使农场逐渐地发展和扩大,至1962年总人口发展到3 783人。
1963年总人口4 500人。
  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尖山农场有住户730户,其中集体户12户,总人口3 903人,
其中男2 189人,女1 714人。12岁以下在校儿童1 059人。来场自流人员71人。
  随着农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全国各族人民响应共产党的号召,从四面八方来到农场,支
援边疆建设。人口成份不断增加——支边青年、山东移民,复员转业军人、国家统一分配的大、
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大批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齐齐
哈尔、鸡西等地下乡知识青年,人口幅度上升很大。截止1969年,四十九团人口已达7 434人,
是1958年人口总数的7倍。
  1975年,四十八团与四十九团合并,总人口为17 391人。1979年尖山农场人口发展到最高
峰,总人口18 406人。
  1979年以后,由于知识青年大批返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逐年下降。1981年
全场人口16 138人,其中男8 188人,女7 950人。年内出生226人,死亡68人,迁入299人,迁
出1 22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九点八,人口平均寿命为44.4岁。
  1983年,尖山农场总人口下降到15 824人。
  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建场初期,困难时期、兵团时期和恢复国营农场体制时期等四个时期。
  建场初期:农场的人员大部分都是解放战争下来的转业官兵,集体转业到农场;部分东三
省康拜因学员和一些解放三团过来的人。
  困难时期:1960年以后,山东等省的移民,自流人员,还有来自内地的部分支边青壮年来
到农场。
  兵团时期:1968年以后,上海、杭州、天津、北京、哈尔滨、齐齐哈尔、双鸭山、鸡西等
地城市下乡知识青年大批来场;1969年,建新农场和兴凯湖农场分散来的人员入场。
  恢复国营农场体制时期:1978年,由富裕牧场调来部分职工,使农场职工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