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创建时期

第一节 创建时期


垦区最初的创业者,是一批来自解放战争前线的革命残废军人和知识青年,一共不到
300人,分别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八一五、鹤山和荣军三个农场。
  1949年,创业者们刚来时,这里是一片渺无人烟的大草原。头顶蓝天,脚踏草甸,房无一
间,地无一垄,仅有的只是日本侵略者溃败时留下的一片撂荒地和瓦砾堆。老荣军和知识青年
们从一支弯勾犁开始垦荒种地;从一条拉哈辫开始创建家园。当时这里建立了荣军农场三分场
与八一五农场的一个作业站,军队性质的生产,生活实行供给制。
  1951年根据苏联的经验,农场划分了作业区。为提高耕作质量,把机耕队配备在固定的地
段上。尖山农场是当时荣军农场的一、六两个分场,九三农场的第三作业区。土地面积相当于
现在一个生产队的面积。历年是以小麦为主,兼作大豆谷物。然而由于成本高,损失大,产量
低,经营无利,农场年年亏损。
  1952年,东北局国营农场会议后,明确了办好国营农场的指导思想。在经营管理上开始重
视和加强了经济核算工作的领导,整顿了劳动组织,重新进行了土地区划。划分新的耕作区,
把机耕队固定在耕作区里,成为生产队。确定生产队为最基层的生产组织,不但完成机耕任务,
而且要保证产量,完成计划。
  九三荣军农场分为五个作业区,作为基层生产的管理单位,七垧1个人;每个队2台C-80拖
拉机,6人1台;德特54,4人1台。
  改变了单一经营,实行了计划管理,采取了长计划短安排(小段作业计划)。建立健全了各
项责任制度,改善了经营管理方法,加强了技术增产措施,执行了标准作业和轮作制,并一度
实行黑色休闲。
  1952年冬至1953年春,荣军、八一五农场合并后变成了九三荣军农场第三作业区,在原有
的一队、八队、十六队的基础上又扩建了十队、北牧队。工资制度已经由供给制改为工薪制。
  1954年,九三荣军机械农场执行了中央规定的“投资少,收效快,收获大,不与民争地”
的正确方针,努力完成“增产粮食,经营有利,示范农民,积累经验,培养干部,积累资金,
扩建新场”的光荣任务。
  1955年,每个职工耕地面积为15.7公顷,收获粮食18.147万斤(折合73石),超过当地农
业社的三倍左右。机械设备有C-80拖拉机、德特、纳齐、吉他必鲁、万国、福特,C-4康拜因、
C-6康拜因、汽车等。牲畜有役马、役骡、绵羊、基础母猪。房屋建筑每人平均15.1平方米。
   1950—1954年农场作物单产 单位:公斤/垧


  1956年,三分场耕翻土地3100公顷。分场直接归场部领导,下设生产队:十、十一、十四、
十五、十六队等5个队。今日的十二队是当时的二十二队,归二分场管理。
  尖山农场最早的垦荒者从劳动实践中逐步探索经营管理方法。学习了机械化生产技术,经
过日积月累,逐步成长壮大,从1954年到1957年,四年共创利779 576元。
  1958年,九三分场开荒25 374亩,创造了建场以来开荒最高记录.年末耕地156 152亩,
比1957年增加了11.7%,播种面积133 264亩。粮豆总产1 823万斤,上交粮豆1 444万斤,商
品率为79.2%。
  全分场总人口2112人,总户数260户,职工总数1 093人,当年组建了第一批生产队:一队、
二队、三队、四队、五队、北牧队、种子队。
   1959年,分场又扩建了第六生产队,当年生产队实有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