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三中全会后的国营农场
第六节 三中全会后的国营农场
1979年末,尖山农场十四队归划九三农管局工业公司管理,为奶牛二队。
1980年,尖山农场耕地面积281 030亩,开荒1 095亩,播种面积271 806亩。
当年农业生产虽然遭受了春涝低温,伏旱秋涝,风、虫、冰雹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但
仍然获得了较好的收成。粮豆单产278.7斤,其中小麦340.7斤,大豆200斤,比上年增长了14.7%。
是建场以来的第三个丰收年。
上交国家粮豆4 450万斤,平均每个农业工人生产粮豆22136斤,上交粮豆14 833斤。甜
菜垧产22 151斤,上交国家3 01.26万斤,是历史的最高水平。农业生产总盈利298万元。
场内总人口16 184人,总户数3 220户,职工5 920人。生产队39个。年末经营盈利205.9
万元。
机械设备:拖拉机202台,推土机25台,铲运机7台,联合收割机92台,主要农机具451件,
汽车50台,拖车98台。
全年用化肥量6 373.2吨。
场内造林面积20 138亩,当年造林4 262亩。其中农田防护林11 466亩,用材林7 257亩。
薪炭林1 755亩,其它林180亩。全场已基本实现林网化,农田受益面积已达近20万亩。
畜牧生产由于调整了畜群,加强了防检疫,实行定员定编,落实包定奖,加强了饲养管理,
比上年有新的发展。大牲畜1 589头.其中:马753匹,黄牛733头,奶牛88头。猪4 510头,
鹿508只,羊875只,家禽297只.上交国家肥猪981头,菜牛 40头,鹿茸1361.1两,蜂蜜3020斤,
羊毛7 761斤.牧业盈利7000元。
工副业生产基本保证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红砖600万块,锯材1600立方米,面粉2 916吨,
豆油131吨,白酒4.6吨。
汽车运输2978 185吨/公里,吨/公里成本0.176元,盈利7万元。
农机具修理401 000元,成本392 000元,盈利9 000元。
其它副业收入205 000元,成本163000元,盈利39 000元。
渔业生产已开始发展,年内在四个水库投放鱼苗30万尾,服务队经营的两个水库已陆续进
行捕鱼。
场中小学十个年级,学生3 731人.其中中学生1 161人,小学生2 570人。年内办职高二
个班,学生69人。现有教师250人,正式教师109人。
1980年,尽管是大灾之年,由于各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职工干部的努力,农林牧副渔五
业仍得到了全面发展,全面扭亏。全年工农业总产值1238.6万元,其中农业1146.5万元,
林业5.7万元,牧业44.7万元,副业1.3万元。工业92.1万元。
1982年,在“十二”大精神的指引下,尖山农场职工战胜了干旱、涝、虫等自然灾害,夺
取了各种作物的丰产丰收。
全场土地总面积6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81 030亩,当年播种272 943亩,占总面积的43%。
天然次生林12万亩,人工林41 219亩,牧地17 013亩,水面10 000亩,部队农场占地61 200
亩,其它为12万亩(包括草塘和沙包地)。
全场总人口16 249人,总户数3 453户,现有职工5 698人.其中农业工人3 526人,林业
工人62人,畜牧工人190人,工业工人438人,管理人员480人,文教卫生人员542人,建筑业工
人382人,交电工人86人,商业服务业69人,其它人员462人。生产队级单位43个,其中农业生
产队23个,农业工人负担面积为70亩/人。
工副业单位8个:修理厂、制材厂、砖厂、汽车队、工程队、农建队、园林队、加工厂。
商业单位:一商店、二商店、青年商店。
其它直属单位8个:学校、医院、招待所、一托儿所、二托儿所、服务队、收购站、纸箱
厂。
集体所有制生产单位34个,职工688人,从事蔬菜、编织副业等项生产。个体经济17户,
主要从事小卖店、面条加工、冰棍、修理等。
全场机械设备:链轨拖拉机131台,负担面积2220亩/自然台;胶轮拖拉机107台;联合收
割机137台,其中牵引收割机80台,自走收割机57台,其中:E512收割机35台;主要农机具939
件;汽车53台,其中载重汽车45台;拖车129台。修理厂配有能承担机械大修的全套设备。
农业:生产粮豆6,463万斤,粮豆单产295.2斤,其中小麦370.9斤,大豆188.3斤。上
交国家粮豆5 831.55万斤,商品率为90.2%.玉米总产23.4万斤,甜菜总产 3498.8万斤。
林业:场内天然次生林面积12万亩,占总面积的23%,草地17 000亩,占总面积的19%,
森林覆被率为25.5%。林木属阔叶科类,分布在山岗丘陵地带。
有林场一处,1953年建立,苗圃169亩,青苗37亩,人工林41 219亩,其中农田防护林194
34亩,用材林17 631亩。薪炭林3 740亩。木材蓄积量3万立方米,价值为300万元。
畜牧生产工人190人,畜禽存栏:猪6 556头,其中公养3 974头,户养2 395头,集体养
187头;黄牛592头,其中公养569头,户养23头;奶牛87头,其中公养11头,户养76头;马592
匹,其中公养569匹,户养23匹;羊2333只,其中公养1223只。户养1110只;鹿587只,其中
母鹿189只;禽34 503只,其中公养1004只,户养33 499只;兔430只。当年上交国家猪773头,
牛奶23.4吨,鸡蛋1591斤,羊毛6197斤,鹿茸1672.7两,蜂蜜2400斤。
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自给性工副业和交通业:
修造厂:年修理大修车40~50台,生产机械零件5万件,各种暖气片5000~10 000片,产
值60~80万元。
加工厂:生产面粉1193吨,豆油109.4吨,冰棍50万支,豆饼1000吨,还生产酱油、面条、
豆腐等,产值250~300万元。
制材厂:加工木材2415立方米,成套家具设备,产值30万元。
砖厂:年产红砖600万块,产值30万元。
纸厂:生产瓦楞纸600吨,生产纸箱4.5~5万个,产值10~18万元。
全场建筑总面积为24万平方米,其中生产用建筑13万平方米,职工宿舍和福利设施11万平
方米。工人俱乐部3950平方米,砖混结构,影剧院有1475座的观众厅,设有休息厅、图书阅览
室、文娱室、小卖部等,舞台可以演出大型剧。中学一号教学楼3 866平方米,砖混结构,有
26个班级教室及教员办公室、音乐教室等,可容纳1 300名学生上课。科研站办公楼1 140平方
米,砖混结构,内有办公室、会议室、职工宿舍、食堂、餐厅等。气象站、化验室469平方米。
托儿所楼1 100平方米,砖混结构,日托儿童400多名。敬老院326平方米。修理厂大修车间1320
平方米。粮食加工厂面粉车间1000平方米。汽车队二层楼车库1400平方米。场部水塔高24米。
容积150吨,供场部区域生产、生活用水。医院楼4145平方米。商店665平方米。办公室、招待
所4354平方米。生产用房23 380平方米,全场有水泥晒场10万平方米。
场内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
各种型号的汽车53台,年货运量270万吨/公里。
场内沙石公路长105.8公里,宽12米。客车每天循环往返。
农建队养路、修路。配备铲运斗4台,推土机4台,压路机1台,农建工人151人。
年末全场中小学23所,在校学生4402名,其中小学生2960名,中学生1442名,(含职高252
名)教职员工325名。
1982年全场五业生产实现了业业盈利,项项不亏损。农业盈利791.3万元,林业盈利4.7
万元,畜牧业盈利6.2万元,工副业盈利13万元。
全年工农业总产值2060.6万元,其中农业1882.6万元,林业188万元,牧业51.9万元,副
业0.6万元,集体企业年总产值32万元。
全年净盈利707.7万元,是历史上盈利额最高的一年。
1983年尖山农场耕地面积280 523亩,播种面积276.238亩。其中粮豆播种面积247 695亩,
总产量6836万斤;粮豆亩产276斤,其中小麦亩产327斤,大豆亩产206.5斤;甜菜播种面
积13 925亩,总产26 162吨。
畜牧:大牲畜970头,生猪4023头,奶牛72头,鹿624只,羊1 012只,鸡675只。年内上交
国家肥猪1 512头。牛奶65吨,羊毛2.5吨,鹿茸1717.4两。
工副业生产:红砖710万块,锯材1536立方米,面粉2 972吨,豆油193吨,汽车运输299万
吨/公里,农机具修理64.9万元。
林业生产:森林实有面积40 617亩,当年造林6 638亩。其中用材林17 272亩,农田防护
林19 369亩,水土保持林548亩,其它林3 428亩,苗圃面积169亩。
年内建筑房屋8 800平方米,其中畜牧用房700平方米,职工住宅6 800平方米(包括科技楼
3113平方米)。
全场完成利润361.5万元。农业盈利467.2万元,林业盈利1.6万元,工副业盈利12.5万元,
畜牧业亏损5万元。
1984年末,本场以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为突破口,全面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办起各类型职工
家庭农场2 376个,实行定额上交,自负盈亏。组建了一个机械化中心站,40人承包耕地4.5
万亩,实行定额上交,超利分成。
1985~1989年,家庭农场和机械化中心站共生产粮豆181248吨,上交126992吨,五年农场
盈利总额为334.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