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九三荣军机械农场第三分场
第二章 五十年代
第一节 九三荣军机械农场第三分场
1953年,九三荣军机械农场第三分场为完成国家交给的“增产粮食,经营有利,示范农
民,积累经验,培养干部,积累资金,扩建新场”等任务,在原有的一队。八队、十六队3个生
产队的基础上又扩建了十队、北牧队2个生产队;工资制度由供给制改为工薪制;不断扩大了开
荒面积和播种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当年小麦亩产99.3斤,大豆亩产155斤。
1954年,三分场加强了技术增产措施和经济核算工作,实行了标准作业和轮作制。小麦亩
产175.7斤,比1953年增长了76.9%;大豆亩产102.5斤;小麦亩产232.5斤;燕麦亩产223.5
斤;谷子亩产96.4斤。当年生产队开始实行作业计划,实施定额核算,及时公布成本,有
作业任务单,任务具体明确。
1955年分场每个职工耕地面积为15.7公顷,收获粮食18.147万斤。房屋建筑每人平均15.1
平方米。
生产队长张玉坤,青年雇农。1949年到农场工作,不懂农业知识,也没见过拖拉机。几年
来,他在农场学会了开拖拉机,学会了驾驶联合收割机,成为优秀的机务技术员。他具有高小
文化程度,学会了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两年前被提升为生产队长。他领导的生产队连年获得
丰收。1955年,他们生产队种植的春小麦,在700公顷的大面积上平均收获2.5吨,被称为丰
产队。
1956年,三分场耕翻土地3 100公顷,下设5个生产队:十队、十一队、十四队、十五队、
十六队。
1956年是农场大发展的一年,在种植、开荒、基建上都超过了建场以来的任何年。当年新
工人多,新类型机器多,农业技术新措施多,农忙时用临时工多,自然灾害多,新进了东德和
匈牙利的拖拉机和康拜因。
当年九三荣军农场成立了5个开荒队,采取“集中分区作业法”,便于领导检查和交流经
验,提高工作效率,在作业中采取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小组作业质量检查验收制,对当天的作
业进行全面意见评定,从而保证了作业质量又提高了工效。
年末,全场集中力量学习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人民日报社论“一次伟大历史意
义的大会”。会议总结了党的七次大会以来的斗争经验,而且也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第二个五
年计划的远景规划。
1957年,三分场成立了党总支委员会,任命了十队支部书记王国士,十一队支部书记徐海
林、副支书梁太福,十四队支部书记马振江,十五队支部书记朱山,十六队支部副书记曹禄。
当年三分场总播面积135 252亩,其中粮豆薯面积132 654亩。粮豆总产量1 869.8万斤,
上交1 501.6万斤,商品率80.4%。
1957年2月7日,九三荣军农场党委指示,全场深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要求:1.农业做
到地号设计,加强种子管理,大力增施粪肥,推行复式作业。2.畜牧业要改进饲养管理,调
配饲料和合理使役,提高繁殖率。3.基本建设要做好勘测设计,合理组织劳动,改进材料管
理,加强施工管理。4.发挥现有机械设备潜力,提高工副业成品率,降低成本。5.减少间接
费用和机械修理费用,在保证生产的情况下压缩编制,精简人员,合理使用交通工具,严格控
制差旅费。6.必须合理使用资金,加强在采购和供应工作中的计划性,及时处理生产成品,
清理库积压,减少呆滞材料,加速资金周转。
三分场在增产节约运动中,业余积肥894吨,打野干草90吨,拣粮11吨,收废机油1.6吨,
节约运输费956元,人工费6 800元等,16项节约资金达21137元。
1954年至1957年,四年间,三分场的干部、职工,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了经营管
理方法,掌握了机械化生产技术,为国家共盈利了779 57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