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工农业生产

第三章 “大跃进”时期

第一节 工农业生产


1960年至1962年,经历了“大跃进”的高潮时期,遭到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物资供应突
然紧张以及高指标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和共产风的影响,废弃了多年积累的科学增产技术经验,
使农场搞了大量的无效劳动,原来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被否定,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场内的各
种比例关系失调,造成了生产建设的巨大损失,人民生活的严重困难。
  一、农业生产
1960年,九三分场土地总面积148 875 亩,其中耕地面积141 960 亩,生产队8 个:一、二、
三、四、五、六队和新建队、北牧队。
当年通过“反右倾”以及“大跃进”为主流的运动,促使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和共产风
在场内广为流传。1.高指标风:小麦指标:单产300 斤,总产2981.3万斤,实际完成单产133.6
斤,总产1067.6万斤;相差44.5%,35.8%。标兵田指标提的更高:小麦单产2 000 斤,大豆2
000 斤,谷子2 100 斤,玉米2 300 斤,甜菜10 000斤。2 、瞎指挥风:总场把人权、财权、物
权、生产指挥权全部集中到总场,分场对工人奖惩、日常财务开支、生产用点木材和小农具都得
总场批,物资现用现领,而且专项专用。日常生产,总场采取一杆插到底的办法。
每日生产安排,劳力使用、作业量等,全由总场统一指挥。上边采取一刀齐、硬性规定的办,
法指挥生产,分场和生产队的工作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生产队长早晨不知干啥,等着总场电话指
示分配工作。管理非常不方便。麦播时强行早播,3 月20日开始播小麦,结果种子覆不上土,被
风刮走。有的重播了三遍,损失了种子。麦收时只准收小麦,不准翻地,只准带杆收割,不准联
合收割。造成了下年春翻地任务多,播种期拖延。3.浮夸风:当时广为流传的是“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工作不顾质量,无限度的追求数量,虚报进度,谎报产量。生产上胡干蛮干,不
尊重自然规律。1960年春播阶段,农场本着“多种、多产、多收”的方针,采取了就实论虚、以
虚代实,虚实并举的方法,增加了开荒面积,并要求达到春季开荒春季播种,给春播造成了工作
多、任务重、时间紧的局面。由于当年春季雨水多。影响机车下地,近二年的瞎指挥风破坏了生
产的发展,使机械受到了严重的损坏。零件供应不足,质量不好,修理设备与任务不适应,修理
工作责任制松驰,技术状态累累下降,出车率低。到1960年拖拉机常年参加作业仅占70%。参加
作业的机车出车率仅占60%,纯作业时间仅为82%。综合在一起,全部拖拉机平均实际参加作业
的时间只有 35.2 %,使当年的春播一直延续到7 月3 日才结束,前后种了110 天。不但影响了
当年的生产,也给1961年的生产带来了极大困难。然而口号仍然喊的很响:加强党的领导,坚持
政治挂帅,使低产田升为保产田,保产田向丰产田看齐,丰产田实现大跃进,标兵田放出大卫星
;全场要达到苗全、苗匀、苗齐、苗壮,颗颗是跃进苗,粒粒是跃进粮;让颗颗增产,垄垄跃进,
块块丰收等等。4.共产风:1958年和1959年实行的公共食堂政策导致了1960年坐吃山空的严重饥
荒。总场、农垦局任意平调各分场的人力、财力,分场又平调生产队的人力、畜力,相互共产。
在分配上只搞平均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定奖励制度和按劳分配。
由于“左”倾错误在农场泛滥,助长了说大话、说假话、吹牛皮等不良作风,滋长了懒汉思
想和干部命令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严重脱离群众。加大干群矛盾。生产建设严重违背了经济规
律,破坏了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1960年全场总播面积141 960 亩,粮豆总产1994.6万斤,上交1165.7万斤,商品率58.4%。
其中小麦总产1067.6万斤,大豆总产720.6 万斤,玉米总产25.6万斤;粮豆平均单产149 斤,
其中小麦单产139 斤,大豆单产170 斤,玉米单产181 斤。全年经营亏损额327.9 万元。当年全
场实现了中耕除草机械化。
1961年,党中央提出“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制定了“十二条”、“十六
条”,以及其它一系列的农村经济政策。农场实行了“以粮为纲,农牧并举,多种经营‘的方针,
采取了”三包一奖’制度,要秋后有产可超,有奖可得。
在农业生产上改进了耕作技术:起垄播种,两耢一趟,播前镇压增施粒肥;翻地耕深在18公
分,整地播种采取连续加复作业;用六六六、赛力散消毒拌种,大豆进行根瘤菌接种;小麦采取
粒肥与种子混播,大豆排种排肥双管齐下,杂谷采取抓把粪。
当年2 月,场认真贯彻了嫩江县三级干部会议精神,开展了一摸、二清、三挖、四堵、五保
证运动:一摸粮食底,二清场院底、堆底,三挖净,四堵漏洞,五保证生产、备耕检修、吃饱、
畜牧、掀起了备耕高潮,大搞代食品高潮,脱谷交粮高潮。
由于当年遇到了历史上最罕见的大旱灾害。5 月份降水量19.8毫米,6 月份降水量28.3毫米,
两个月总量为48.1毫米。仅占正常年份的50%。加之1960年封冻前土壤含水量低,造成了严重的
小麦、大豆掐脖旱,使各种农作物产量下降幅度很大。
又由于上年秋翻地晚、量少、质量不好。翻后又未进行整地,蓄水保墒不良。春天翻、耙、
播、镇脱节,翻的浅,干的快,造成苗不全。加之农机具零件不足,机车检修质量差,出车率低,
利用率不高。使全年粮食作物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粮豆亩产才达84斤,总产1039.9万斤,
分别比上年下降56.4%和52.1%。其中小麦亩产77斤,总产594.4 万斤,比上年降低55.4%和55.7
%;大豆亩产95斤,总产406.4 万斤,比上年降低55.9%、56.4%。全年经营亏损72.9万元。上
交国家粮豆546.4 万斤,商品率52.5%。每个农业工人生产粮食13500 斤。
1962年,农场认真贯彻了党八届十中全会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发展国民经
济的总方针,以中央十二条,农村人民公社六十条,国营农场五十条为标准调整了生产关系和经
营内容,建立健全了经济核算制。调动了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
夺取了农业大丰收,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资金。
当年首先在实行政治挂帅,加强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对规模体制、工资关系、管理体制、管
理制度进行了改进。改总场、分场、队三级制管理为场、队二级管理。按照农场的经营方针:
“以粮为纲,农牧并举,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牧队要生产粮食,农业队要养畜,以队为基础
实行经营,多种经营比例不易过大,不能影响粮食生产。第一线劳力要有70%,农忙务农,农闲
务工,除皮革,粮油加工,不成立专业队伍。
推行了场对国家、队对农场大包干制度,使人人关心生产成果,关心成本。个人收人和生产
成果结合起来,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以生产队为单位实行了“包定奖”制度,生产责任制
度,作业工资与产量工资相结合的工资制度。
超产奖采取4 :2 :4 分成。国家、个人4 ,场或队2 体现了多产多吃,少产少吃的政策。
按超产部分的8 %奖给实物;减产受罚:减10%,罚产量工资的5 %,减100 %,罚50%。场对
队实行四定:定土地、定机具、定人员,定车马。队对场实行四包:包产量、包利润、包成本、
包工资总额。场队还开展了清仓核资工作,降低了生产成本。
全场耕地面积120 795 亩,播种面积120 795 亩。总人口4107人,总户数619 户。职工1252
人。
当年种子保证了发芽率在90%以上,机械力量在原有的基础上新进了五台拖拉机,加大了机
械收割比例。整个生产坚持了人、机、畜相结合的方针,战胜了阴雨连绵的自然灾害,取得了很
好的收成。
全年粮豆总产1641.3万斤,单产139 斤,上交国家1077万斤,商品率65.6%。比上年总产提
高了57.8%,单产提高了65.5%,还向国家交售了70万斤余粮。
有拖拉机24台,康拜因35台,农机具231 台(件)。
1962年,新建队改称为第七生产队。又新建立了种林队。五队被列为垦区重点机械化生产队。
当年秋收,榆树屯化工厂由厂长、工会主席亲自带队,支援本场麦收。住在七队的草棚里,
在房子漏雨,吃菜不足,生活比较艰苦的情况下,干劲十足,割麦创平均每人每天1.07亩的高效
纪录,为尖山农场的麦收做出了贡献。
1962年9 月18日,国务院批准黑龙江省设立农垦厅,原属农业厅领导的九三垦区划归农垦厅
领导。
  二、工副业生产
1960年~1962年,场工副业单位有基建队、修理所、种林队和牧队。从事工副业职工:1960
年61人,1961年58人,1962年105 人。
修理设备:车床2 台、刨床1 台、磨床1 台、中头钻1 台、万向钻1 台、80马力座机1 台。
年完成发电12万度。年大修能力59标准台,小修61标准台,农机具232 台(件)。1962年厂房面
积达535 平方米,其中修理车间335 平方米。
基本建设以压缩为方针,年完成建筑面积300 平方米,年制瓦4 万块,烧砖42万块,锯材120
立方米。1962年打水井一眼。
全场年平均造林518 面。1962年人工林总面积3542亩。
1961年,饲料不足,粗料加工成本高,成活率低,全场亏损3 万余元。
1962年,畜牧采取集中繁殖,分散饲养的方法发展,改变了1961年的母猪集中饲养的管理办
法,合理分布畜群,提高了成活率,降低了饲养成本,改变了亏损局面。
1962年,猪由上年的530 头发展到2760头,马由上年的242 匹发展到249 匹,黄牛由上年的
242 头发展到383 头,乳牛由上年的4 头发展到13头,羊由上年的149 只发展到375 只,蜂由年
初的60箱发展到74箱。全年畜牧业总产值22.1万元,扭转了亏损局面。
1961年生产白酒11吨。三年上交国家肥猪408 头,蜂蜜550 斤。工副业总产值 63.6 万元。
1962年垦区调入尖山农场第一台汽车,苏制五一嘎斯汽车,加强了场内运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