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产稳步发展
第四章 恢复和巩固时期
第一节 生产稳步发展
1963~1965年,农场转入了三年恢复和巩固时期,全场继续贯彻了“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展了整党整场和面上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落实了以“双十条”
和“二十三条”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政策;纠正了“五风”;精减了机构;下放了干部,劳力
归队,第一线劳动力显著增加。同时,还开展了大学解放军、大庆。大寨、太平、先进农场,
大搞革命化运动和增产节约运动,使职工群众的思想觉悟和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各项生产扭
转了亏损局面,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963年,农业改变了作物品种单一的弊病,引进了优良小麦品种辽春一号;实行了机械中
耕除草等综合灭草措施,消灭了大豆草害;以伏秋深耕,细致整地为基础,贯彻标准作业,提
高作业质量。全年粮豆总产2 008.2万斤,单产162斤,比上年提高了22.4%和16.5%,上交国
家1 368万斤,商品率68.1%。
1964年,认真贯彻了全国国营农场会议精神,积极响应谭副总理提出的每亩比去年增产30
斤的号召和扭亏增盈的要求,开展了生产技术大练兵,选拔标准作业手,建立样板田。各级干
部认真钻研技术,做到六熟悉,职工必须又红又专,做到十熟十懂成内行等工作。克服了春播
晚,气候不利,风雪冻,三面夹击的困难,加强了机械力量的配备,改装了第三清洁室,苗眼
除草器,大豆低刀收割等机械;小麦实行了大面积分段收获的方法;大量施用化肥,有机肥以
及压绿肥,使地力得到恢复;采用了综合性灭草措施,基本消灭了草荒;加速了良种繁殖和轮
作,作物比例基本合理;多开荒,细致整地;秋收工作抓的好,行动快;重视造林,生产队建
设抓的紧;技术操作和标准化作业过的硬,干部业务熟练,思想工作深透,并于4月初任命了
拖拉机、康拜因组长、作业组长,大车组长,畜牧组长、炊事组长等92人。工副业、果树、养
蜂、勤杂、女工等组长33人。充实了基层干部力量,降低了田间作业成本。
当年全场开荒9 030亩,总耕地面积达130 907亩,播种面积118 050亩。选用了小麦优良
品种:辽春一号、克强和克刚。优良薯种:诺呼达、波友和德友,大豆优良品种丰收四号。粮
豆作物总产2364万斤,超过计划29.9%,单产213斤,超过计划29%,比1963年增长了17.7%
和31.5%。上交国家粮豆1844.9万斤,商品率78%,超过计划47.6%。年获利润77.3万元,是
建场以来利润最高的一年。每个农业工人生产粮食2997.58斤,创造产值3 476元,每个职工创
造产值2 325元。
畜牧生产出现了六畜兴旺,牛羊满圈、饲料足,膘头好的新形势。各种畜禽都比1962年
有了很大比例的增长,其中大牲畜增长了3.1%,猪增长26.3%,羊增长97%,并向国家交
售肉类76 423斤,羊毛1 808斤,蜂蜜2 105斤。
1965年是三年过渡时期的最后一年,进一步搞好生产建设工作,对保证第三个五年计划的
顺利执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年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进一步突出政治,开展了学习解放军、大庆、大寨运动,
发扬四大民主,坚持四个第一、三八作风,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的事业心和勇于挑重担的决心。
春播后,遇到了罕见的大早、大风。5月份降水量32.4毫米,刚能满足小麦、大豆等作物
的出苗。6月份降水量仅有20.9毫米,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掐脖旱的一年。小麦株高仅有50—70
厘米,个别的株高有30厘米;第一茬小麦平均粒数仅有6—8粒,最少的每穗4粒。这一年由于
耙茬播种小麦面积比较大,比翻地播种的小麦能防风固土,一次保全苗,所以在严重的旱灾之
年仍获小麦亩产146.3斤的较好收成。粮豆总产 2170万斤,亩产174斤,上交国家1 539万斤,
商品率70.9%,粮豆总产为1958年的119%,亩产为1958年的109.4%。
1963年至1965年,三年时间年年开荒,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机械力量不断增加,机械化程
度和耕作技术逐步提高,除小麦生产全部机械化外,大豆也由机械管理代替了人工管理。全场
耕地面积扩大到151 543亩,比1962年增长了25.5%;生产队9个,总人口4 397人,比1962年
增长了0.7%;职工1 399人,比1962年增长了11.7%;拖拉机56台,比1962年增长了124%;
房屋面积34768平方米,比1962年增长了21.4%;大牲畜768头,比1962年增长了18.5%,
猪780头,比1962年增长了14.7%。
三年时间,播种面积扩大了0.16倍,上交粮豆增长了0.3倍,连年盈利,1963年盈利41.2
万元,1964年盈利81.7万元,1965年盈利28.2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