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城市知识青年来场

第二节 城市知识青年来场


1964年,农场开始安置城市知识青年。1968年“六一八”批示后,毛主席又发出“知
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和“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
大有作为的”号召,广大城市知识青年满怀“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反修前哨扎忠根”的豪情和
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雄心壮志。纷纷来到祖国东北边疆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革命的大熔
炉”,增添了兵团的新鲜血液。1968年到1976年,8年兵团时期,四十九团共接收城市知识青
年5732人,其中齐齐哈尔青年四批,哈尔滨青年一批,北京青年一批,天津青年一批,上海青
年二批,鸡西青年一批,双鸭山青年一批。在这些城市知识青年中,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占20%,
初中文化水平的占80%,其中多数是1967届、1968届初中毕业生,他们中最大年龄23岁,最小
的16岁。当时他们的豪言壮语是:不做燕雀居檐下,要做雄鹰战天涯;身在边疆干革命,志在
五洲一片红。
  广大青年来到兵团,首先集中办学习班,学习形势、任务,然后分别分配到了各个生产连
队,多达二百余人。刚开始,由于他们是来自城市,把城市的混乱带到了兵团。在连续不断的
“揭、批、查”工作中打头阵,发言措词激烈,舞文弄墨,赤膊上阵,大有造反派初生牛犊不
怕虎的气魄。他们身穿黄军装,腰扎武装带,怀揣毛主席语录,经常穿行在各个公共场所的人
群中。组建武装连队后,在严格的军事化生活的培养下,在大批老职工的带领下,他们中大多
数人好学上进,不辞劳苦,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很快就成了团里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在
机务战线上的车长、驾驶员、修理工等60%以上是知识青年,基建战线和其它战线上的各种技
术工作50%以上是知识青年;尤其是文教、卫生战线的作用更为突出,除场直中学有部分老教
师外,连队小学教师全部都是知识青年,医务战线上的护士、卫生员和会统战线上的人员也大
都是知识青年。极少数不安心农场建设私自返城不回,大多数表示誓死保卫边疆,扎根务农。
当时由青年组成的文艺宣传队,不仅演出了京剧“沙家浜”、“红灯记”等大型剧目,而且还
创作编排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小型剧目,深受广大职工群众的欢迎,活跃了兵团文化生活。
摄影、绘画也相继繁荣起来。连队歌声嘹亮,墙报、板报内容丰富,形式美观。田径、球类等
体育活动也丰富多彩。每逢新年佳节,知识青年和老职工一起举办颂扬会和文艺晚会,接受贫
下中农再教育,过革命化春节。
  1971年,知识青年实行了一年一次的探亲假制度,假期12天。1973年以后,有些年龄较大
的青年结婚成了家,经常回城探亲,把城市的一些衣食住行习惯带到了兵团,使兵团职工生活
有了很大变化。家具由一家一户的一对箱子变成了立柜、写字台、沙发、茶几等讲究设备;衣
着由一色蓝黑色棉布料变成了五颜六色的的确良、哔叽等讲究服装,推动了职工生活水平的提
高。
  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在老职工的热情关怀和帮助下,广大知识青年在同工农相结合,坚持
乡村干革命的大道上茁壮成长。他们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对资产阶级全面专政
的斗争中打先锋,当闯将;在三大革命运动中,不断提高觉悟;在各项政治运动中起带头作用;
与旧的传统观念决裂,坚持乡村干革命,志在五洲一片红;在生产劳动中出大力,流大汗,
战天斗地,做抓革命、促生产的模范;加强团结,遵守纪律,做促进革命团结的模范。先后出
现了许多先进人物,有的提了干,有的人了党,大批加入了共青团,有的担任了场队的领导职
务,甚至主要领导职务。有七十几名被选送到大专院校学习。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
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有五十几人考入了各类大专院校,被培养成国家有用的人材。
  原四十八团,1968年至1973年接收1607名城市知识青年,其中上海507人,北京206人,天
津110人,本省784人。他们当中有84人人了党,661人人了团,93人担任了排以上的干部职务,
51人被送到专科学校(院)进修,23人从事医疗卫生事业,70人从事文化教育事业,169人成为
机务战士,其中98人受到师、团的表扬和嘉奖,2人立了功,1人树立为师的标兵。
  1975年至1976年,知识青年开始以“病返,困返、接班”等形式返回城市。至1979年;北
京、上海、哈尔滨等地知识青年90%以上已走完,剩下的是成家立业之人。兵团不再宣扬扎根
边疆,誓死不移了。然而,在兵团大片肥沃的土地上,洒下了广大城市知识青年辛勤的汗水。
兵团的每项建筑和每一块砖瓦上,都留下了他们不可磨灭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