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经营盈亏及经验教训

第四节 经营盈亏及经验教训


1968年、1969年,大批城市知识青年来团,使职工总数急骤增加,耕地面积并未扩大,
又遇上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涝灾,造成粮豆单产138斤,总产1909万斤,比兵团组建前的1967年粮
豆单产260斤,总产3621.7万斤降低了43%和47%.全年亏损额达161.6万元。
1970年,团党委作出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决定,提出学大寨、赶涝洲,三年上纲
要,四年过黄河的口号,保证亩施一吨有机肥。团机关、商店、学校、卫生队要走“五七”
道路,尽快做到粮、油、菜、肉四自给。全团指战员响应号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大寨群众
性运动,大搞兴修水利、积肥、检修农机具和选种等四项会战,为春播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月2 日,兵团彦文彬副司令员来二连参加春播现场会,推动了全团春播生产。当年全团深
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学习十六团经验。在食堂锅灶下面修建室内砖窑,又烧砖又做饭,节约能
源,节约资金。全团共建砖窑64个,室外砖窑13个。
1971年,全团打石头3100立方米,烧红砖120 万块,达到10%的连队红砖自给。由于对生产
抓的紧了,采取了有效措施,获得了连续两年盈利的好成果。1970年粮豆单产220 斤,总产3718.3
万斤;1971年粮豆单产244 斤,总产4222.1万斤。是兵团时期最高的一年。
1969年至1971年8 年中,全团基本建设投资259.9 万元,其中建青年集体宿舍二十多栋,建
筑面积达8500多平方米,投资50余万元。
1970年,五师党委在组织了二方多人的查哈阳水利会战的同时,要求各团以“小型为主,配
套为主,自办为主”的方针,充分利用河、泉、沟、泡等水利资源,大搞小土群建设,本团当年
灌溉面积达1.5 万亩,为全师的3 %。年完成土石方14万立方米,同时还采取了挖截流沟,鱼鳞
坑,横坡打垄,等高作业,植树造林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三年时间,建成十一队,五队二处水库,十六连、十七连、二十连、二十二连、二十四连、
二十五连六处水塘坝。全团共投入修建水库资金仅人工费一项就达19.3万元。
1969~1976年兵团时期的8 年中,由于五十团搬迁并入四十九团三个连队,耕地面积增加30800
亩;1975年四十八团并入四十九团11个生产连队,耕地面积增加到108000亩,使生产规模一步步
扩大,且1975年末,耕地面积已达28.2万余亩。生产单位由11个发展到39个。生产总值已上升到
1094.9万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为923.3 万元,占总产值的84.3%。固定资产原值为1630.5万元。
固定资金年末数为1060.8万元,流动资金为852.9 万元。这段时间的生产总收人为7332.1万元,
年均收入916.5 万元。最高的年份生产收入为1974年,达到1146.9万元;生产总支出为7441万元,
年均支出930 万元,最高年份生产支出为1975年,达到1097.1万元。
兵团在财经收支上形成了人不敷出的局面。职工总数从2919人发展到8186人,超过兵团前职
工总数 280%多。工资总额由兵团前的116 万元增加到342.8 万元。增加了190 %。
粮豆单产1968年179 斤,1969年由:厂涝灾减产到138 斤,降低了23%;总产由1968年的2228.5
万斤降低到1969年的1909万斤,降低了14%。
1970年,兵团为打好农业翻身仗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兴修水利,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1971年根据兵团指示精神,全部解放了原农场队以上的干部,落实了原农场干部中绝大多数
干部的工作。通过实践使党委认识到:用兵打仗的方法领导企业是不行的。在经营管理方面,没
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无章可循也是不行的。
1972年,遵照毛主席“要顾全大局”和“扫仓库”等一系列指示。团里首先发动群众开展忆、
查、追、改活动,清查全部财产,解决了帐物不符,超储积压,财产物资管理混乱,不注重经济
核算和资金占用大幅度上升等问题。而后为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推动增产节约运动深入发展,
制定了五定五有:生产有计划,管理有制度,消耗有定额,成本有核算,劳动有考核。广大干部
战士认识明确,执行坚决,做到了自上而下的落实,坚持开展班组核算,改变了过去的“领导说,
会计算,群众干”为“自下而上定计划,大家干,群众算”的状况。
团党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有了进一步加强,把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纳入议事日程,“赛经营管
理”列为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内容之一。团领导亲自主持开办了101 人参加的司、政、后机关人员
的经营管理学习班,使干部对经济工作进一步提高了认识,由于学习了计划财务、物资供应、农
业机械和农业生产等基本知识,提高了管理水平。另外还举办了会统专业人员学习班,制定了
“财务管理与核算办法”,统一了成本核算,班组核算,食堂管理制度,建立了会计员、统计员、
出纳员和保管员岗位责任制度,推动了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然而由于
当年秋暴雨成灾。秋整地面积相对减少,致使1973年春整地任务重,质量差,造成粮豆亩产大幅
度下降。粮豆单产158 斤,总产2572.4万斤,比1971年的单产244 斤和总产4222.1万斤减少了35
%和39%。
兵团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团党委逐步认识到科学种田和机械化生产的重要性。机务人员是
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抓好机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标准作业水平,充分发挥机械作用,是搞好农
业生产的关键。1972年团成立了机务办公室,各农业连队配备了机务副连长和机务技术员,健全
了机务管理系统,制定了机务管理制度和各类人员的职责,恢复了车组人员的三、三、六配备
(即每台收割机,轮式拖拉机三人,链轨拖拉机六人),以利于对农具的常年检修和机务人员的
长年轮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8 年中,拖拉机标准亩作业成本平均为1.41元,最高单位成本为
1974年1.53元,最低是1970年的1.27元。每标准亩耗油平均为1.3 公斤,最低年份是1975年的1.1
公斤。收割作业平均亩成本为1.84元。载重汽车平均百吨公里成本为21.83 元,平均百吨公里耗
油34.38 公斤,平均百吨公里常修费为10.05 元。
这个时期,在亏损的情况下,压缩其它开支,抽出资金209.7 万元购置农机具,平均投资26.2
万元。增添了维修,保养设备。提高了机车三率,使农业生产形势逐渐好转。
1975年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发出了“一定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9 月,中央
国务院在山西省昔阳召开了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号召全国农村更加深入地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
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尽快地把我国农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团组织了部分排长和连以上领导干部60余人次到大寨参观,学习大寨经验,号召全体指战员
大批促大干,苦战三五年,建成大寨团。
全团立即掀起了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高潮,为夺取农业大丰收打好基础。
团党委发动机关人员和非农业连队共三百余人到九连兴修喷灌渠道,专门成立了水利专业队
伍突击抢修水库,只用二十天时间,完成土石方八万多立方米。各连队大搞积肥改土,利用冬春
农闲,节假日不休息积肥送粪,刨河泥,平均每天积肥二十多吨。各连积肥成立专业队伍,专人
专车常年积肥,达到全团耕地亩施一吨肥。学习大寨与天斗、与地斗,大搞梯田建设,十一连艰
苦奋斗了一冬春,修成大寨田60亩。
1974年新建农建队,1974年至1976年两年内,在十一队和六队修梯田900 余亩,土方34.4万
立方米。
同时,又狠抓了经营管理,加强了财务纪律,定期检查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加强资金管理,
开展群众性的增产节约运动;加强物资管理,坚持供管结合,限额领料制度。限定每亩的储备额
平均0.15元。这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发挥了作用,全团生产形势有了好转。
然而因6 月19日遭到了一场本团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雹灾袭击,灾情严重,横跨七个连队,受
灾面积达3734垧,占全团播种面积的19.8%,重灾绝产面积1235垧,占播种面积的6.6 %,损失
价值一百多万元。秋天又遭到大风、早霜灾害的影响,致使粮豆单产216 斤,总产达5369.1万斤,
上交国家2980万斤。工农业总产值1094.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923.3 万元。全团经营亏损36.4万
元,比1974年的73.1万元降低了50%。
同年,为改水在二连、五连各打电机井1 眼,每井投资12 500元,十八连电机井配套投资
5000 元。
9 月,河南省部分地区遭受水灾。为救灾确保冬播,团抽调九个机组组成支援队,由周作武、
蔺志起带队参加河南救灾斗争。
兵团时期生产规模发展情况


兵团时期的八年中,工副业生产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也相应的有了较大发展。
由于动乱的十年,造成国家部分物资供不应求,兵团提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方针,
1968年、1972年相继建起了制材厂、加工厂、砖厂。
加工厂加工面粉和榨油,供应本团一万多人口的口粮及食油。由一开始的日产5 吨面粉到
“76年达到日产30吨面粉,并同时生产冰棍、面条、皮革、汽水等。
制材厂1972年由每天加工8 立方米增加到16立方米,1976年由原来的圆锯加工改为带锯加工。
1975年四十八团、四十九团合并,两制材厂合并,新安装设备,除进行木材加工外,还加工
一些桌椅板凳、家具等。1976年锯材量达1988立方米。
砖厂自1972年建厂以来,由当年制砖20万块发展到1976年烧红砖73万块,收入4.8 万元。
1974和1975年还生产瓦片3.8 万块、6 万块。
修理厂自建厂以来发展到兵团时期已具有三个车间的规模,翻砂、机加和修理。每年修理30
多台拖拉机和收割机。年产值达31万元。
兵团时期工副业总产值547 万元,比农场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
   1969~1976年工、副业产值及主要产品产量表


兵团时期,有两年盈利,盈利总额为75.1万元;6 年亏损,亏损总额为1084.6万元,盈亏相
抵后,仍亏损1009.5万元,年均亏损126.2 万元。其中最大亏损年份是 1973 年,亏损额达398.9
万元,是历史上特大亏损年。
兵团时期造成亏损的原因:第一,遭受了1969年和1972年两年自然灾害,在小麦收获期间阴
雨连锦,对机械作业十分不利,小麦在地里发芽、霉烂收不回来。第二,兵团时期是文化大革命
动乱十年的多数年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接管农场,主要抓政治,以政治带动生产,把农场多
年积累的生产经验当做材料受批判,破坏了生产力。第三,兵团是解放军序列过准军事化生活,
干活以班排连营为单位分配任务,机构庞大,人浮于事,不适合农业生产的特点。第四,兵团实
行军事化,一切行动听指挥,集中过死,搞“一刀切”,造成生产指挥上的失误。
1975年,中共中央批发了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关于改变生产建设兵团体
制的请示报告》。1976年2 月25日,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在佳木斯成立。同时撤销了黑龙江生
产建设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