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第七章 社会主义发展时期
第一节 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篡党阴谋,结束了历时十年的“文
化大革命”。1978年12月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为了深入传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总
结尖山农场革命和生产的经验,动员全体党员、广大职工家属把工作重点和注意力转移到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为成为名符其实的大寨场,场党委于1979年3
月25~27日召开了第五届党代会。通过了《动员起来,实现党的工作着重点的转移,为加速我
场的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并选举产生了新的党委。
农场改制以来,沿着党的“十一大”路线,围绕六个专题:1.批判破坏党的集中领导,煽
动无政府主义,制造混乱,企图乱中夺权的罪行。2.批判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破坏党
内民主生活的罪行。3.批判任人为亲,拉山头,搞宗派,分裂党的团结,结帮篡党的罪行。4.
批判他们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大耍两面派,破坏党的优良作风的罪行。5.批判他们大搞形而
上学,把革命和生产对立起来,挥舞“唯生产力论”大棒,反对大干社会主义的罪行。6.批判
他们破坏企业管理,诬蔑各种规章制度是“管、卡、压”制造经营管理混乱的罪行。进行了深
揭猛批林彪“四人帮”运动。深入开展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两学运动,调动一切积
极因素,立足抗灾夺丰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干社会主义初见成效。
学习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使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家属增强了搞好转移的责任
感和紧迫感。认识到党的中心作的转移是符合民意国情的,要在思想上转移,工作上转移,作
风上转移.一定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勤奋学习,
发奋图强,鼓足干劲,为加速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做出更大贡献!
为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场于1983年初至1983年11月,在管局整
企办和场党委的领导下,进行了全面的企业整顿。成立了由党委书记王凤江任组长,齐维林、
吴海森,王堂仁、张枫任副组长的整企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以各生产队支部为单位的43个
整企领导小组。召开了三次由党支部书记参加的整企工作会议,三次整企大检查。在企业整顿
中,整顿改革了六个方面:
一、按“四化”要求整顿领导班子,健全和完善了企业领导体制。
针对场队两级班子不能适应干部“四化”的要求,特别是部分单位领导班子软弱、涣散的
现象,重点进行了领导班子的整顿。提拔了20名青年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安排部分年大
体弱的老干部退居第二线。对符合离休退休的老干部,办理了离退休手续,就地安置,妥善安
排了三名老干部易地安家。对不能任职的干部进行了调整或免职。使场队领导班子的“四化”
结构发生了变化,场级领导班子由原来的8人减少到6人,平均年龄从原来的49.8岁下降到46岁。
场党委班子由原来的15人减少到7人,平均年龄由原来的50.4岁下降到43.3岁。
队级班子的职数趋于合理,平均年龄也从原来的44.7岁下降到41.3岁。在新提拔的干部
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五人,中专毕业的四人,高中毕业的一人,使领导班子的智力结构也
发生了变化;由于各级领导班子“四化”结构的变化,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也发生了明显
的变化,班子的素质增强了,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
整顿中,场党委认真贯彻了《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国营工厂厂长工
作暂行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工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暂行条例》,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
导。改革了企业的领导制度和管理制度,建立了党委集体领导、职工民主管理、场长行政指挥
的新的领导体制。场队级班子实行了党政分设,改变了以前党委、支部包揽一切的状况。实行
了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充分发挥了职工民主管理企业的作用,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
调动了职工民主管理企业的积极性。
二、修订和完善了生产责任制
根据国家的生产计划和财务包干指标,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从农场生产队到机
关科室都建立了切实可行的岗位责任制。各业生产实行了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逐级签订合
同,实行了全面的计划管理和经济核算制度,提高了经济效益,彻底改变了经营好坏一个样,
吃大锅饭现象,大大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出现了人人关心生产,处处关心经济核算,初步形
成了讲效率,讲节约,讲成本,讲经济效益的风气。
三、整顿劳动组织和劳动纪律
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整顿劳动组织,调整劳动力结构,把多余的劳动力分离出来。根据有
关规定,按各种作物面积,各业生产规模,逐单位逐人进行定员定编。农业单位定编后,分离
出劳动力539人,占农业职工总数的16%。使每个农业工人担负耕地面积由79.8亩提高到92.6亩,
减少农业费用71 150元。对分离人员妥善安排了承包各种副业生产。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整顿了劳动纪律。制定了《场规场法》,使广大职工有章可循,职工
出勤率和工时利用率有了明显提高。
为了提高职工队伍素质,逐步建立起一支又红又专的职工队伍,采取了多种形式,对干部、
职工进行思想、文化、技术教育。
四、对财务、产品、物资、农机进行了重点整顿。
针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乱”的问题,狠刹了违犯财经纪律的不正之风,堵塞了手续制度
上的漏洞。
整顿了产品管理,建立了严格的检质、检斤、人库、出库盘点制度。
整顿了成品粮的管理,改凭粮本供应为持票。本、卡三合一的供应证供应口粮,堵塞了供
应上的漏洞。高度集中了所有原粮、成品粮、豆油和加工后的副产品审批权限,杜绝了私自处
理产品和赊销现象。
整顿物资管理,改层层设库为一库统一保管制度,进一步完善了领发、验收、保管制度。
物资仓库的三项材料改配拨制为销售制,场内实行资金券当时结算。燃料管理实行定额分配供
应,年初核定定量指标,年末核销指标,超耗加价的办法。
整顿机务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下达机务管理标准化队(车组)验收评比标准,建立了先进
车组奖。推动了全场机务管理标准化的全面开展,为保证丰产丰收创造了条件。
五、从思想教育人手,整顿基层党组织
为达到全面整顿,综合治理的要求,从思想教育人手,采取了学习、评议、对照、整改的
方法,重点抓好思想整顿,使广大党员和基层党支部进一步发挥了领导,保证监督作用。
六、促进了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
整顿企业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做法:结合基层组
织整顿和劳动纪律整顿,对职工群众进行了“五讲四美”教育;结合整顿企业管理混乱,狠抓
了营区环境规划,创造优美环境;结合职工教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干
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由于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使场容场貌发生了变化,干部、职工、
家属精神面貌的变化,促进了农场生产和建设。
通过这次改革性的企业整顿,进一步完善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全场企业管理水平有了新
的提高;促进了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实现了党风的进一步好转;加强
了职工的思想教育,使全场职工的思想觉悟得到进一步提高。至此,在低温寡照等严重自然灾
害的1983年,广大干部,职工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努力奋战,夺取了较
好的收成,十一队大豆亩产达260斤,小麦亩产500.6斤,全场造林合格率达92%,比1982年,
提高9.7%。全年经营利润达305.7万元。
在上级党委和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干部、职工家属认真贯彻执行国民经济的“调整、
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狠抓生产建设,使农场经营规模逐年扩大,经营管理水平和科
学种田水平逐年提高,农林牧各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群众福利事业有所改善,生活物
资供应方面做出了较好的成绩。过几年的努力奋斗,已经把一个发展缓慢的农场建设成为一个
人心安定,年年盈利,管理上路,大步前进的农场。四年来给国家创造利润1484万元,为今后
的生产建设和大发展,职工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奠定了比较坚定的思想基础、物质基础和技
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