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主要作物栽培技术

第三节 主要作物栽培技术


一、小麦
本场在小麦生育阶段,一般年降雨量均在315 ~340 毫米之间,气象条件是昼夜温差大;土
地肥沃,对春小麦生长发育十分有利。不利条件属于旱作农业地区,5 ~6 月份少雨,往往出现
小麦苗在分蘖拔节期常受干旱影响(掐脖旱)。在六十年代之前因护田林面积很少,林网化尚未
形成;小麦出苗后常受风灾影响,麦收季节正值雨季,有时丰产不能丰收。致使小麦单产不高,
总产不稳。
  1.品种
采用适应本地的良种,因地种植,早、中、晚合理搭配是取得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措施之
一。
1950~1954年,采用品种多是当地的农家品种,如小火麦、大青芒、克华等非抗锈和耐锈品
种。自1954年开始从省外引进甘肃96号和黑龙江省推广的合作6 号抗锈耐锈品种,迅速高繁,扩
大栽培面积,成为当家品种,并陆续从辽宁省引进了辽春1 、2 号作为早熟搭配品种。1955年又
引进了松花江3 号克强克刚良种。1967~1973年更换了原有品种,大面积种植免字851 、852 ,
克69~701 、克70~96优良品种。1974年又引进克丰2 号和73~402 、克旱9 号等品种。1987~
1989年更换了上述品种,大面积栽培垦九3 号、新克旱9 号和备用的垦九4 号,成为本场主要当
家品种。
四十年来由于实行引、鉴、繁、推的方法,使本场的小麦品种不断的更新换代,从而使小麦
产量逐年上升,为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选种与种子处理
(1 )选种:从建场开始,一直使用苏联进口的手摇选种机和动力选种机。从1981年开始补
充一批上海产的重力式选种机。从1984年开始采用八五二农场产的清粮机,苏式动力选种机和重
力式选种机,进行三机串联流水线小线加工,在精选质量上比过去有很大的提高,净度可提高2
—3 %,选后种子无燕麦,千粒重可提高2 ~3 克,小粒率可控制在0.3 %,选的种粒均匀,发
芽率可提高2 %左右,可增产3 ~5 %,因为选种质量标准高,曾受到总局、管局领导和用户的
好评,每年不仅超额完成本场的选种任务,还支援友邻部队农场的选种工作。全场至1988年建立
起种子繁育体系和良种基地,已实现种子四化,达到统一供种。
  (2)种子处理
建场初期,使用的拌药机具,全部是本场自制的木桶和铁桶,用人工搅拌,定种量,定药量,
每分钟35~40转,反正摇动120 转,使药剂均匀附着在种皮上。通过改进,1972年开始采用电动
拌种机,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拌种质量,过去在春播前进行晒种,1980年开始改为闷种15~20天,
起到彻底杀菌的作用。拌种药剂有两种,一是杀菌剂,二是杀虫剂,杀菌剂有赛力散,克菌丹和
多菌灵、多福粉,杀虫剂主要是六六六粉,用药量为0.25~0.3 %。
  3.整地作业
(1 )翻地:1951~1960年,大豆、小麦,玉米茬全面采取耕翻,为了加快进度,降低油耗,
采取套耕法,小麦收后如因自然条件影响,大田作物因为熟期晚,结冻早,特别是因为机械力量
不足,被迫而在第二年进行春翻。春翻时由于受季节风的影响,为蓄水保墒则采取翻耙结合的系
列化作业。
(2 )耙地:翻后的耕层中存有大量的明、暗坷垃与作物的根茬,耕层土煊。通过耕地作业,
能促使8 ~10厘米的土层细碎,耙后带耢又可起到平整土地保墒的作用,耙地工具有轻耙、重耙、
缺口耙、灭茬耙。为了降低作业成本和提高标准作业,耙上全加重。达到耙深、耙透、耙平。耙
地方向采用斜耙或对角耙。根据需要有的也进行顺耙。缺口耙和重耙主要是开垦荒地使用。1985
年开始每台犁上都安装了合墒器。等于翻耙结合,减少耙地次数,碎土保墒效果好。
(3 )耢地:目的一是为了更进一步整平地表和拖碎土坷垃,二是弥补地裂子助雪早融,特
别早耢林带边上的积雪,达到一个地号统一播种时间。
(4 )镇压:主要是对播前和播后的地块进行镇压,播前压目的为了控制播种深度,播后镇
压主要是使小麦种子同土壤达到密接,提高土壤容重,促进耕层土壤水分上升,为小麦一次出全
苗创造有利条件。
  4.播种
(1 )播期建场初期的1950~1959年一般是4 月1 日~4 月底播完,极少数年代播到6 月上
旬,有的年份是麦、豆播期同时进行,违误农时的主要原因是秋季涝害、冬雪大和春涝影响。1961
年在牛月份内播种的亩产为134.8 斤,6 月份播种的亩产仅有42.4斤,容重极低。1973年全场小
麦播期过晚,平增亩产仅 179.3斤。
通过几十年的实践经验证明,适时早播千粒重高,病害轻,产量高。高产播期是4 月10日至
4 月底播完,最好控制到4 月20日之前,这是获得小麦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2)播种方法与合理密植
小麦播种主要是采取平播,行距一般多年为15厘米,这是常规。在60年代也曾用过15厘米交
叉播法,7.5 厘米条播。1977年春季土壤干旱,采用过宽窄行播种,加重镇压一次出全苗实行中
耕管理,增加抗旱措施,使干旱之年全场小麦平均亩产281 斤,而成为全局亩产最高的单位。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的幅度,主要是有效地利用土壤肥力和补给的养分,充分利用光能。根据品种的特
性、生产条件和栽培技术水平,能使小麦群体与个体得到协调的生长发育,获得较高产量。
1954年之前种植的易倒伏品种,一般的垧保苗为350 ~400 万株,1956年设计为450 ~500
万株。根据生产条件的变化,品种的更换,从1967年开始,垧保苗为500 ~ 600万株,1988~198
9 年垧保苗为550 ~600 万株。秆强抗倒伏品种密植幅度大一些,秆弱易倒伏品种密度低一点。
  5.施肥
建场初期的1950~1954年,主要是依靠新开垦荒地的土壤肥力,不施肥料。1954年经过施用
磷肥的对比试验,垧用量仅50公斤,可使小麦提前抽穗3 ~4 天,可增产19.5~23.8%。提高了
广大职工和干部对施用化肥可增加产量的认识,1955~1977年主要是用过石和有机土,农家优质
肥混合自制种肥,消灭白籽下地。垧施用量100 ~150 公斤,多者达200 公斤,氮肥主要是硫铵、
硝铵、后期主要是使用尿素高氮化肥,1978年开始施用美国进口二铵,含磷46%,含氮18%,在
施肥方法上,磷肥进行种肥混施,上分下混,并加入少量的磷铵或尿素做为种肥,为了防止烧种,
有60~70公斤进行苗期追肥。到1983年全场小麦追肥面积已达90%,追肥方法,先期是播种机去
掉开沟器进行把氮肥撒在地表上,因氮肥挥发量比较大,后期改为播种机带上开沟器进行追肥,
减少氮的损失,增产效果较好。在此期间还搞过秋季深施尿素,但因为尿素基本上是春天到货,
因此很少采用。1980年之前主要因地制宜,因品种制宜,经验施肥,收效甚佳。1979年到1989年
测土施肥同经验施肥相结合,在施肥方法上,因为双箱播种机的进场,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化肥利
用率,把种肥混施加追肥改为上清下混一次施人。由于化肥数量的增加,从1984年开始小麦平均
亩施肥量达到18斤,氮、磷1 :1.3. 1985 年达到19斤,机械化生产队达20斤,1986~1989年略
有下降,亩施纯重16~18斤。
国营尖山农场 主要作物历年亩施化肥纯量统计表 单位:市斤




  6.苗期管理
(1 )压青苗是常规措施,因处于旱作农业地区,年年采用,时间定为三叶期——拔节前采
用V 型镇压器加重镇压,增加土壤紧密度,以利提墒抗旱能力,并起到蹲苗,增加抗倒伏能力和
起到消灭部分杂草的作用。但要注意地温,地硬不能压,土煊、地干地号加重镇压。
(2 )建场初期,为了消灭麦田杂草曾采用苏式轻型钉齿耙在小麦三叶期进行斜向或横耙,
后改为采用红星2.4 钉齿耙进行浅耙灭草。进行疏松表土层,切断毛细管,提高抗旱保墒作用。
(3 )苗期追施氮肥随着国家氮肥数量的增加,为了解决小麦生育期缺氮的问题,从1961年
开始,在苗期进行追施氮肥,可增产15.7%。由于双箱播种机引进,为了减少追肥费用而采取上
清下混一次吃饱的施肥方法。
  (4)化学灭草
1963年之前,麦田杂草比较多,危害麦田十分严重。影响麦苗生育和小麦成熟,也影响适时
采取联合收割,因为杂草多,喂入量加大,裹粮、跑粮严重,使田间损失高达10%以上。
1963年在六队6 号地2 800 亩麦田中进行航化灭草试验,对阔叶草抑制和灭草效果达95%以
上,自1964年后,全面推广从而解决了麦田草荒,并可提高产量18.9~30%。为了减少林带和忌
闭作物遭受药害,降低成本,1977年后采用拖拉机牵引洒药机,进行地面洒药。
使用药剂,1963~1966年为2.4D钠盐,垧用有效量1.5 公斤,并加入硝酸铵5 ~6 公斤,做
为助效剂,实质是灭草同叶面追施氮肥相结合。因为使用2.4D钠盐配制上比较困难,1967年改用
2.4D丁脂乳油,垧用量0.8 ~1 公斤,这种灭草剂除对禾本科杂草无效,对阔叶草的灭草效果可
达97%,死亡率可达17%,80%的阔叶杂草全部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麦苗得到迅速生长。
从1988年开始结合喷洒稀土,增加产量。
  7.适时收获
1950~1956年,小麦收获一直采取联合收割同人工收割集堆脱谷相结合的收获方法。
1956年从国外引进小麦分段收获方法在五队进行试验,因无专用割晒机,而由拖拉机康拜因
改装割晒,加之缺乏经验,放铺角度小形成顺趟子,铺子厚,又加上没有标准的拾禾器,没能做
到适时拾禾,结果遇到阴雨连绵,麦趟子普遍着地发芽,试验宣告失败。1957年本场麦田草荒比
较严重,采用联合收割,麦田绿色的杂草含水量高增加了喂入量,造成裹粮、跑粮,损失十分严
重,有的高达30%以上。因此在五队继续搞分段收割试验,由于逐年改进,专用割晒机与拾禾器
的进场,终于得到成功,总结有十大优点,并陆续在全场进行推广应用。1963年在九三局进行全
面推广,并迅速推广到全总局农场和全国各地。这种方法不仅用于多数作物,油菜地也已全面采
用。实践证明,分段收获可提前收获期3 ~5 天,提高子实容重,并可减少损失。
  二、大豆
本场土壤比较肥沃,无霜期115 天左右,生育期降水量为400 毫米,日照1000~1100小时,
有效积温为2200~2300度,对大豆生育十分有利,大豆品质较好,是大豆出口基地。
  1.采用良种,精选种子
选用适合本场栽培的优良品种,因地种植,合理搭配是取得大豆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1950~1960年主栽品种是紫花4 号。1961~1970年主栽品种是黑龙江41号,1971~1987年是
黑河3 号为主,搭配九丰1 号和九丰3 号品种,并种植少量的黑河4 号。1988~1989年黑河5 号
为主栽品种,并搭配了九丰1 号、九丰3 号和黑河4 号品种,由于品种的更换,对大豆提高产量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选种方法上,主要是采用跳筛、螺旋筛、清粮机和人工粒选,种粒均匀,净度达 98 %以
上,发芽率97%以上,并用灵丹粉和福美双拌种,起到了杀菌和防治地下害虫的作用。
  2.选好茬口,精细整地
采取合理轮作,不仅减少病虫害和杂草的危害,而且能调解土壤养分,培养地力,提高产量,
并能为下年播种小麦打下有利基础。
精细整地可熟化土壤,蓄水保墒,做到春旱秋防。1963年之前由于连年扩大开荒面积,农机
具力量显得十分不足,小麦收完之后当年不能做到全部秋翻秋耙,达到播种状态,势必第二年春
翻,因失墒严重,不能达到一次保全苗。
1975年之后,由于农机具不断增加,机车任务大大减少,加上麦茬深松耙茬的面积逐渐增加,
麦收阶段,除个别生产队的个别地号未能做到全部进行伏秋把地整好达到播种状态之外,绝大部
分的整地质量可全部达到待播的状态。
  3.播种方法与合理密植。
1952年前全部采用60厘米单条平播。为了提高大豆产量,1953年采用60厘米双条播,因为人
工除草困难,1954~1956年采用45厘米单条播。因为中耕伤根、伤苗而停止采用。1957~1973年
改用60厘米随播随起垄。为了缩垄增行从1978年开始至 1987 年全部采用50厘米单条播。
1988年开始推广60厘米双条播,1989年全面推广。
大豆合理密植幅度主要是根据品种特性而定,如紫花4 号垧保苗35万株,黑龙江41号45万株,
黑河3 号60万株,黑河4 号55万株,九丰1 号、3 号40万株,黑河5 号35万株,做到个体增产与
群体增产相结合。过稀易贪青晚熟,降低百粒重影响产量。超密植影响通风造成倒伏,增加病害,
也降低产量,合理密植减少缺苗断条,对提高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施肥与施肥方法
  建场初期有10%面积施用少量的农家肥,平均亩施15吨。1960年开始重视大豆施肥,采用
过石混有机土制成粒肥,含纯磷仅有12%,垧施量80~150公斤(商品量),很少施用氮肥。从
1984年开始对大豆实行因土施肥同经验施肥相结合,亩施纯量9~10斤,氮磷比为0.8:1,采
取上清下混的方法,1989年又采取侧深施肥方法,从而减少尿素烧种缺苗断条现象。
  5.适时早播
本场通过几十年生产实践证明,播期早晚对产量的高低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太早因土温低容
易烂种影响全苗,过晚虽然地温高,出苗快,由于积温不足,往往遭受霜害。如1987年9 月9 日
初霜,9 月14日霜冻,大豆苗全部冻死,大豆百粒重从正常年的20克而降到11~14克,亩产仅有
168 斤,产量下降幅度很大,因此大豆播期确定为4 月25日~5 月5 日前播完,即5 厘米土层温
度稳定在6 ~7 度,适时播种保证有足够的积温是实现大豆达到充分成熟的重要因素。
  6.田间管理
俗语说:“三分种,七分管,十成收成才保险”。这说明了夏管工作是彻底消灭田间杂草,
促进大豆生长发育,夺取大豆高产的重要一环。也是一季管两年,为第二年播种小麦减少田间杂
草比较有效的一项措施。
建场初期五十年代农场职工比较少,因此必须采取机械化综合灭草措施。
  (1)大豆出苗前、后耙地灭草
当大豆芽长2 ~3 厘米,子叶距地表3 厘米左右时进行,这个阶段早期杂草正处在白芽期,
使用拖拉机牵引苏式轻型丁齿耙或用红星2.4 型丁齿耙进行浅耙除草,斜向搞 1~2 次,灭草效
果可达65%以上,伤苗率1 ~2 %,但丁齿人土深度不能超过播深,适合平播大豆地应用。这项
措施能起到疏松表土保墒的作用。1956~1963年大面积采用苗后耙地灭草,即豆苗出土后,真叶
放开的时候进行。搞晚了埋苗伤苗严重,造成缺苗断条,因为掌握困难,伤苗重,很短时间就停
止采用了。另外还搞过两耢一趟和采用苗间除草器进行灭草。
  (2)趟蒙头土
1964年开始采用趟蒙头土灭草。但要求时间和掌握标准较为严格,正当豆苗出土刚能照垄真
叶尚未展开前完成。搞晚了会埋死豆苗,缺苗严重。采用这项措施的地块,地表松,土块少,墒
情好。出土杂草真叶已展开多的地块,不仅消灭垄帮杂草而且更重要的是埋住苗间的杂草,灭草
效果可达90%以上,特别对消灭燕麦的效果更好。具体要求必须做到深趟重耢浅复土,耢后垄顶
复土厚度2 ~3 厘米,过厚影响豆苗出土时间,影响生育,晚熟。或压住豆苗不能出土,复土过
薄,灭草效果不佳,这种措施采用时间比较长,一直到1978年之后才被化学药剂灭草所代替,但
必要时也还采用。
  (3)化学灭草
从1978年开始,引进国外的氟乐灵、拉索、利谷隆、百草枯等杀草剂,通过大面积试验证明
氟乐灵土壤处理剂对消灭禾本科杂草效果最好,可达95%以上,标准作业搞的好可不必采用人工
除草。从1984年开始又增加了苗后灭草的拿捕净、盖草能等新型除草剂,灭草效果约达95%以上,
正在全面推广应用。
  (4)人工除草
从建场开始一直采用人工除草,一般搞两次,拔—次大草,过去搞人、机相结合,发展到人、
机、药相结合,目前是药、机、人结合。田间管理必须采用综合灭草措施,才能把田间管理干净。
  (5)机械中耕管理
—机械中耕作业是起到灭草松土,增加地温,进行培土,抗倒伏、灭草、防旱、排涝的作用。
中耕遍数一般进行3 ~4 次,每隔8 ~10天搞一次,第一次要做到深趟浅培土,防止埋苗,不偏
伤,为了给人工除草创造省工条件,可进行铲前趟一犁,消灭早期杂草,并要结合搞垄底深松,
为大量接纳雨水起到保墒作用。
  (6)喷洒磷酸二氢钾促早熟和采用药剂防治大豆食心虫措施,主要是用飞机从 1987年开始
大面积进行,二氢钾可使大豆提前成熟3—5天,并结合叶面增施少量氮肥,效果很好。防治大
豆食心虫是根据虫情预报的情况,达到防治指标就摘,达不到就不搞。
  7.适时收获
适时收获是取得实现丰产丰收极其关键的一环。收早了青秕粒多,不易脱净,特别是降低品
质和百粒重,导致减产,含水量高容易发霉变质,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减少,影响售价和出口。
收晚了容易掉荚、炸粒或遭受雪埋的损失。豆粒含水量过低减产,豆粒失去光泽,品质下降。
从建场开始至1966年全部采用人工收割定点集堆脱谷,少量的采取人工收割拉回晒场脱粒的
办法,也搞过人工收并趟和联合收割相结合的方法。
人工收割适期一般是在大豆串叶60%左右进行。
1970年后全面采用机械联合收获,在成熟期间进行抢收,具体标准是在大豆荚摇铃,长型粒
不超过2 %为最佳时期,豆粒含水量14~15%即可达到丰产丰收。脱粒当中要特别注意防止破瓣
粒,作业中要注意降低割茬,以3 ~4 厘米为宜。目的是防止拉马耳朵的损失。
  三、甜菜
  1.概况
甜菜是本场经济作物之首,每年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大豆。由于本场土壤和自然条件适于
栽培甜菜,因此面积逐年增加,单产、总产逐年提高。
1968年开始种植甜菜,主要是供给黑龙江省红光糖厂作制糖原料。之后九三局双山糖厂建成
投产,本场列为主要原料基地之一。从1977年开始扩大面积达11 791亩,至1988年达到21 771亩,
亩产从1977年的290 公斤,提高到1989年的1 ,388 公斤,总产量从1977年的3 416 吨,增加1989
年的25 929吨。
甜菜的田间管理用工量大,洒药、除草、间苗、定苗、收获、切削、埋堆、装车特别费工。
机械化作用程度非常低,主要是靠手工作业。1977年种植甜菜全由生产队统一管理,往往因
为播期较晚,加之田间管理不及时,造成草荒严重,单产不高,总产不稳。从1978年开始采取家
属承包和不断完善生产责任制,从1985年开始把甜菜种植任务全部落实到生产队的小型家庭农场
种植。
  2.栽培技术
首先注意选择好地块,选择在早伏深翻的麦茬,土壤肥沃,排水良好,不易遭受风灾的地块。
种过一年甜菜的地块要相隔四年再种,目的是防止病害的感染。
甜菜是一种要求施肥量比较高的经济作物,过去甜菜单产较低与施肥量少有极大的关系。
1985年之前平均亩施纯氮,纯磷含量仅有8.53市斤,氮磷比为1.14:1 ,从 1986 年开始增
加施肥量,氮磷含量达到14.67 斤,氮磷比为1.39:1 ,从而满足了甜菜高产需肥的要求。并进
行因土施肥,氮磷合理搭配,在施肥方法上,过去是以种肥为主,追施氮肥为辅,近年来已改为
种肥一次吃饱的施肥方法。同时还注意增施农家肥,这不仅促使甜菜的生长,而且对下茬作物起
到增产的作用。从而达到用养结合的目的。
根据甜菜的抗寒能力,应适时提前播种,一般年代从4 月25日开始至5 月5 日前结束,早播
苗长得大,并能起到抗虫作用。
播种行距,开始是采取50~70厘米条播,控制播深2 ~3 厘米。1989年已改为63厘米,并根
据土壤水分情况进行镇压。
  3.种子
  1975~1989年的主栽品种为686、甜研3号,双丰305等品种为主,以国外引进的单种为辅。
为了防止病虫害,种子首先进行磨光,然后采用福美双和六六六粉,以种子用量的千分之八
进行消毒拌种,防治苗期立枯病和地下害虫,洒一次安全药,两次保护药,保证幼苗不受虫害。
  4.加强田间管理是夺取甜菜高产的重要一环,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这说明田间管理的重
要性。出苗后及时疏苗、定苗、灭草,亩保苗3500~4000株为宜。
  5.收获
  从9月25日开始随起,随拣、随埋。随上交糖厂,保证切削质量高标准,减少损失,夺取
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