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耕作制度

第六节 耕作制度


本场耕作制度的演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950~1958年,主要采用深耕同黑色休闲相结合的耕作制。耕深标准为20~25厘米,达到
整平耙碎,以确保播种质量。1957年曾学习国外深翻经验,要求耕深达到45厘米。五华犁底安
装深松犁。加之1958年的大跃进,一味强调深翻、个别实验田深翻要求50厘米以上,使农业机
械遭到破坏。1958年一队在深翻的3号地上播种大豆,造成贪青未熟,教训是深刻的。
  1959~1970年,主要采用跳动耕深,深浅交替的耕作制。深是要求打破犁底层,浅是接受
了大豆耙茬播种小麦的耕法。本场地处干旱地区,全年降水量只有400多毫米,加之当时护田
林幼小,未全部成网,还不能起到防风和蓄水作用,由于春风大,次数多,常是十年九春旱,
不易一次播种保全苗.1965年的春、夏大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至此,人们开始注意春
旱秋防。耙茬耕法的突出优点正在于能抗风、抗旱、保水,又降低成本,且能一次播种保全苗,
起到增产作用。所以,豆茬全部推广耙茬播种,一直沿续至今。
  1971年至1984年,采用耙茬为主的少耕法。此间,除大豆、玉米、甜菜茬进行耙茬播种外,
部分麦茬也进行耙茬播种大豆.变隔年翻为4~5年深翻一次,但由于缺乏深松机具,加之土
壤板结,尚没能全部推广、应用。
  1985~1989年,本场机械化中心站为和四区轮作相配套,采用了松、耙、松、翻的四区耕
作制。该站使用进口大马力4450拖拉机,深松机等农具配套,除应必须深翻的地号外,全部实
行耙茬播种,包括麦茬播种油菜。实践证明,少耕法可以充分利用表土层的肥力,耕层不乱,
有利于蓄水保墒。又因草籽多储存于表层,萌发时间早,便于采取化学药剂灭草或播前封闭除
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