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植物保护

第八节 植物保护


随着农场生产的发展,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化学农药新品种的增加,植保工作的技术水平也
在不断的提高。本场1963年开始对麦类作物进行航化灭草试验,1964年大面积推广,收到了较好
的效果。已变成本场农业增产的常规技术措施。由于本场已全部实现林网化、为防止林木受害和
降低作业成本,由飞机喷洒2.4D丁脂改为由拖拉机地面喷洒。为了提高大豆的产量和产品质量,
本场自1987年开始,采用航化喷洒来福灵和磷酸二氢钾,既可防治食心虫又可促使大豆早熟。
  一、麦类作物的植保工作
1.病害:主要有根腐病、锈病、赤霉病、散黑穗病等。
根腐病:发生在苗期。因植株根部腐烂而死亡,造成减产。其防治措施是选择抗病的品种,
并对种子采用克菌丹、赛力散、福美双等农药拌种,闷种消毒。实行正规化轮作,严防重茬,也
可防止根腐病的发生。
锈病:此病常在小麦的灌浆期发生,危害子实品质。本场五十年代为多发期,六十年代末已
少见。防治措施主要是选用抗锈病优良品种。
赤霉病:灌浆期至乳熟期发生,病菌感染使子实霉变,条件适宜发展极快。本场2 队1988年
一个地号600 亩,感染面积达50%已达人不能食用之程度。其防治措施是采用抗病品种和对种子
采用多菌灵消毒拌种,注意消灭菌源。
散黑穗病:发生在小麦的出穗期。建场至1975年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约占1 ~5 %。克
69~701 就是一个易感染此病的品种。个别年份病害达6.4 %,防治措施主要是选择抗病品种和
对种子进行消毒。
  2.虫害
危害小麦生长的为粘虫。根据年度的雨水、气温不同,时有发生。本场粘虫大发生年份为1966
年,尤以三队和五队为重灾区,最高每平方米虫口密度达789 头。当时由于缺少农药,有18 000
亩小麦叶片被吃光,麦穗被咬掉。防治措施是每年贮备一定数量的高效农药,并根据气温的变化,
加强虫情的预测预报,一旦发现,立即灭早、灭小、灭了。
  3.麦田杂草
本场危害麦田杂草,经普查有16种之多,山芝麻、野生燕麦、水蒿、灰菜,刺菜、问荆等为
第一批早期低温出土杂草。4 月下旬至5 月上旬出土。第二批杂草有山苏子、荞麦蔓、苋菜、苍
耳、稗草、苣麻菜等,5 月中下旬出土。春雨较多年份,严重草荒地号,每平方米各种杂草数量
高达400 ~500 株。同小麦争肥、争水,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1956~1963年间调查,由于
草荒使小麦减产10~15%。1957年五队4 号地调查,由于严重草荒,收割时造成康拜因跑粮、裹
粮,田间损失率高达20%。本场自1963年开始航化灭草,收到了较好效果。为消灭杂草,麦收后
抓紧伏秋翻地,翻耙结合,使耕层的草籽当年出土。近年采豆田使用化学药剂灭草,第二年播种
小麦,也使麦田杂草大为减少。严把选种关,选后的种子不准有燕麦。
  二、大豆的植保工作
1.病害:主要有霜霉病、菌核病、细菌性斑点病、叶烧病、褐纹病等,其防治措施主要是选
用抗病品种。加强种子消毒,实行正规轮作。
2.虫害:主要有草地螟和大豆食心虫,根蛆和潜根蝇等。尤以食心虫危害最大,大发生年代,
个别地号虫食率高达20~25%,严重影响产量和大豆的品质。防治措施主要是选用抗食心虫品种,
合理轮作,加强予测予报。本场自1987年采用航化灭虫、喷洒敌杀死和硫磷,防治率达98%以上。
  3.豆田草害
豆田杂草种类同麦田相似,尤以野燕麦和苣麻菜危害为甚,因草荒而使大豆减产10~15%,
野燕麦自1956年由黑河调种传人本场,以其极强的分蘖当年高达500 倍的繁殖力,使全场所有地
号无不感染。燕麦草多的地号,每平方米达80~90株,个别地号高达150 株以上,由于无法管理
而不得不翻掉。苣麻菜在五十~六十年代也是危害豆田的主要杂草之一。曾流行过:“远看一片
黄,近看苣麻菜塘,豆子在下歇阴凉”的说法,并不为过,确实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七十年代后
期,随着科学的发展,生产手段的加强,采用了药、机、人的综合灭草措施,制服了草荒的危害,
1978年开始对大豆地播种前洒氟乐灵,机械除草则采取翻地、耙地、播前封闭除草、苗前苗后耙
地,趟蒙头土和机械中耕等措施消灭杂草,人工管理是铲两遍,拔—次大草,对个别草荒地号采
用人工大会战的办法,集中突击。近年来由春洒氟乐灵改为秋洒,以利充分发挥药效。 1985 年
后又陆续增加了灭草农药,如稳杀得、盖草能,拿捕净、虎威等,杀草效果可达90%以上。实行
生产责任制以后,本场制定了“干净田”的标准每年检查验收,实行奖惩制度,全场现已消灭了
草荒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