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二节 农业科研

第十二节 农业科研



一、科研工作的发展概况
1962年夏,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由农业技术员庞永富(大专毕业生)在场直菜园
筹建种子队,科研站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63年春,菜园并入场部直属苗圃(林业队前身)正式组建了种子队。当时有耕地2100亩,
东方红54拖拉机1 台,C —6 康拜因1 台,五铧犁1 台,园盘耙1 组,24行播种机1 组。干部3
人,工人30名。
种子队的主要任务是繁殖、推广作物优良品种。当时农场小麦主栽品种为合作6 号、松花江
2 号,大豆为黑龙江42号。种子队繁殖推广的小麦品种有克强、辽春1 号、免字—66等,马铃薯
品种有波友1 号、2 号、诺胡达等。
1964年,农场对种子队耕地进行了调整。调出较远的2100亩土地,调入了距场部较近的52
50亩土地,又新增拖拉机和康拜因各一台及部分配套农具。夏季又新建一栋250 平方米的标准种
子库,使种子队建设初具规模。
1965年初调入了党支部书记和副队长,配齐了领导班子,管理人员已达7 人,建立了党支部。
同年修建了尖山农场第一块水泥晒场,面积为3300平方米,当年开垦荒地165 亩,试种中药黄芪
30亩。并对全部土地进行了区划,划分成长1000米、宽500 米的整齐地块,在四周栽植了农田防
护林。1966~1967年小区开始起步,主要项目是品种比较,肥料试验等。
1968年,种子队接收齐齐哈尔、哈尔滨、天津市知识青年69人。
1969年3 月20日组建四十九团、种子队改为十一连,又接收北京青年65人。同年秋,黑龙江
生产建设兵团组织去海南岛配制玉米双交种,十一连派下乡青年李俊得参加赴海南,首开本场良
种南繁记录。
1970年十一连成立了5 人科研小组。负责人为何桂兰、陈秀芳(北京青年)、邱庆曾(哈市
青年)。
1971年科研小组改为科研排。
1972年气象哨迁入,归科研排管理。
1973年科研排送沈光华(上海知青)去“八一农大”农学系育种专业班学习,成为科研排第
一个工农兵大学生。年内正式确定150 亩科研用地,又新设了园艺栽培组。
1975年四十八团和四十九团合并,科研排正式改名为科研站,原四十八团科研站负责人刘均
调入任副站长,站内设置了小麦组、大豆组、玉米组、植保组、杂谷组和气象组。
1977年兵团撤销,恢复农场体制,对科研站进行了整顿,撤销了农药和杂谷两个组,并精减
了部分人员。
1980年农场建起了包括科研站、气象站、土壤化验室的综合科研楼。
1983年初,庞永富任科研站副站长。
  二、科研项目、成果及其应用
1970年十一连成立5 人科研小组,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植物生长刺激素“九二○”和细菌
肥菌种“五四○六”。“九二○”用于小麦、黄瓜、蕃茄、烟草、辣椒等作物,使作物植株高,
结果多,早熟,产量高。“五四○六”用于大豆,使大豆多结根瘤。为此科研小组被评为全团先
进班。
1971年,对大豆新品种“黑河三号”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自此开始推广应用“黑河三
号”优良品种。
1972年,于道复(大学本科毕业)带两人去海南岛摘小麦“三系”和玉米自交系繁殖。当时
场内科研项目较多,农药组着重解决了“九二○”和“五四○六”菌种的提纯复壮,生产与应用。
植保组主要摘病虫害的予测予报。种子组繁殖推广了小麦良种“黑春一号”、“北新一号” 、
“北新四号”、“北新六号”等。
1973年,试验小区开始正规轮作,即:小麦——大豆——玉米——小麦(繁殖)——绿肥。
繁殖大豆良种“黑河三号”五亩。推广小麦新品种克旱、克红及北新诸品系。
1974年,园艺组开始种植瓜果蔬菜。
1975年,植保组除搞农药试验外还作了自僵菌防治玉米蟆,防效达60%左右。本年度由于科
研站成绩显著,被评为本团先进单位。
1976年第三次去海南岛配制玉米杂交种,同年本站配制的玉米单交种为52×沃 44B品质优良,
因熟期适中、产量高,参加了五师的异地鉴定试验并在本站生产中应用。
1977年,科研站开始试种“他诺瑞、纽瑞”等墨西哥矮杆小麦品种。秋,第四次去海南岛繁
殖玉米自交系458 —2 和火41—2. 1978 年,庞永富主持试验氟乐灵、拉索、利谷隆、百草枯等
进口灭草药剂的中间试验,为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同年站内自配玉米单交种(458 —2X火41—
2 )150 亩,又繁殖了部分458 —2 和火41—2 两个自交系种子。年终科研排被评为先进科研排。


1979年科研站开始繁殖克73——441 和克73——402 小麦良种各270 亩,自此全场生产开始
应用这两个品种。同年,对克76——751 (克丰三号)小麦进行了鉴定试验;对本站配制的玉米
单交种(458 ——2X4.41——2 )进行了生产试验,结果比对照(马52x44B)增产6.7 %;对九
三78——4 和九三78——5 (九丰一号)大豆开始进行试验推广。并用“正交试验法”搞了小麦、
大豆的栽培试验,借此总结出小麦、大豆的综合高产栽培措施。随着进口肥料的增多,急需对进
口化肥的用法,用量进行研究,为此,站内增设了肥料试验组。
1980年,根据三年的试验,筛选出大豆黑交74——1092,连续增产,平均比黑河三号增产10%
以上,建议农场加速繁殖利用。大豆种拌钼酸铵进行示范,可增产4.2 %,并在十一队生产中
得到了应用。
  1981年,科研站首次承担外商(美国)除草药剂大面积示范,小麦田施“燕麦畏”10.5亩,
大豆施药21亩,其中“拉索”和“孟——097”各占50%。春播季节由美国孟山都公司产品开拓
部经理靳乃琳先生和中国区工艺科主管洛福欧。豪士先生监督施药作业,麦收前两位先生再次
来站,查视示范田药剂灭草效果。
   1984~1989年科研站完成主要科研课题


同年冬,土壤化验室投入使用。对全场23个生产队的所有地号土壤肥力进行了测定,为本场
因土施肥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1982年,科研站承担美国孟山都公司10公顷的“燕麦畏”春、秋施用对比示范。小麦施用稀
土微肥小区试验开始进行,试验结果增产显著,为该项措施在大田中迅速推广应用提供了可靠依
据。
1983年,黑交74——1092加人九三局异地试验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