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农业气象
第十三节 农业气象
一、气象站的建立与沿革
本场气象站是在1969年原四十九团生产股建立的气象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建立气象哨的宗旨是在春播和麦收两大农忙季节作短期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
报,同时测定出降水量,为农业生产服务。
气象哨的仪器设备比较简单,只有百叶箱,风向风力计和雨量筒等。设两名气象观测员李
宝莉(北京下乡知识青年)、白亚芹(齐齐哈尔下乡知识青年),利用简单仪器测定的数据进行科
学的计算分析,同时结合《农业气象谚语和物象观测作出短期天气预测预报,预报准确率较高,
得到大家一致好评。
1972年,将原气象哨的观测场地,迁移到十一连,隶属科研排,又增加两名气象员,同年
开展了一些农业气象测定项目,如:对各连队有代表性地块,定期采取土样,测定土壤中的含
水量;掌握土壤墒情,以此为一项科学依据,预报次年春天土壤旱涝趋势。
1973年,气象站的业务工作渐渐走向正规,基本建立了正式的气象观测记录,开始了基本
项目的测量,如气温、降水、风和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还有云、天气现象等,开发始积累气
象资料。
1975年,开展了人工秋季防霜工作。
1976年春季,气象站参加了九三局主持的人工降雨工作。
1977年,增设了农田土壤水份固定地段和非固定地段的测定。
1979年,开展了物候平行观测,并且进行了产量测定和气候观测总结。
1980年,开展了利用数理统计进行产量的预报,并且初步取得成绩。
1981年,气象站开展了农业气象、天气预报,其中有长期和短期两种天气预测预报,并且
取得一定的成绩。
1982年7月胡文学同志考入安徽省合肥市气象学校。次年张贤发也考入合肥市气象学校,
均学习二年,至此气象站有了专门气象技术人才。
1984年7月胡文学同志毕业,担任了气象站站长职务。
1985年,气象站隶属农技服务公司,并增设了先进的天气预报仪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准
确的科学依据.同年气象站被评为九三局测报先进单位。
1988年,在技术职称评定中,通过技术考核,三名同志均晋升为助理工程师.
1989年春季,对全场地号的土壤墒情进行全面的普查,为搞好春播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
据。
二、天气预测预报
气象站开展天气预测预报的宗旨是为农业生产服务,提供准确的科学数据和准确的预报,
减少农业生产中的灾害损失。
天气预测预报工作是在1984年正式开展的。长期天气预报(各生产阶段)做为参考,发给各
连队以便指挥生产。预报的方法是利用数理统计分析作出的,其准确率达百分之七十至八十,
短期天气预报制作是接收天气形势图,并通过地面测定项目的科学数据和云演变的规律作出
的,准确率在80%以上。本场由两个农场合并而成,岗上和岗下常有不同的小气候。为了测定
出不同地区的降水差别,在二十一队、十九队和二十三队分别设置了雨量筒,由连队的统计担
任业余观测员,及时地用电话把降雨降雪情况上报。以便全面的掌握全场的雨量情况,更好的
安排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