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原粮管理

第二节 原粮管理


1958年,农场正处于变迁与发展时期,冬、九三农场和尖山农场合并为九三农场。
核算组设1人专管粮食。各队由经营管理队长管理粮食。当时粮豆产量不高。生产队没有固
定的贮粮设施。从1963年开始,农场经过恢复和整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到1964年,粮豆单
产已达213斤,总产为2 800万斤,除上交1 800万斤,三留粮达1 000万斤,只好由生产队分
散保管。当时开始试建部分土园仓,由于修建质量差,加之不注意维修,使用寿命不长而倒塌。


  1964年开始,各生产队相继建起种子库、土粮仓、砖粮仓,扩大土晒场,增修水泥晒场。
部分生产队还修建了晒麦棚。购进了精选机、扬场机、清粮机、选种机。加强了储粮设备和晒
场机械建设。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粮豆单产逐年增加,对晒场的接受能力
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兵团时期,水泥晒场面积已达7.3万平方米。各队全部建成了种子库、晒
麦棚和砖粮仓,并实现了晒场围墙化。使粮食晾晒和贮备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除保管自留
粮外,每年还能为国家代保管部分粮食。由于粮食保管的手段和设施不断加强,基本上杜绝了
晒场上粮食的霉烂变质现象。到1983年末。各生产队在粮贸科的统一领导下。都配齐了专职的
粮食保管兼化验人员,建立了粮食出入库帐目,落实了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出人库有手续,帐
物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