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机构沿革和农机发展概况

第三章 农机

第一节 机构沿革和农机发展概况



一、机构沿革
  1949~1952年,今一、二、五队为八一五农场第三作业区。农场农机工作直接由作业区主
任张鑫尧负责,并指挥田间作业。作业区下设作业队,作业队长由懂业务的老驾驶员担任。作
业队长直接领导包车组长。1952年,鹤山、八一五农场合并后,集中了四台斯大林八十号拖拉
机在第三作业区内开荒。开荒队长为王富文同时兼任一台车的包车组长,同年,开完荒,四台
地拖拉机连同车组成员,全部划归第三作业区。
  1953年,第三作业区为九三荣军农场第三分场,区主任张鑫尧调总场机务室任主任。1955
年分场配备机务技术员,由王富文担任。1956年,王富文调总场机务室,机务室技术员程秀占
调三分场任机务技术员。随着生产的发展,分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机械设备不断增加,机务队
伍也在不断地扩大。为了加强对机务工作的领导,1956年起,分场设主管生产和机务的副场长,
第一位是孙伟。1957年,机务室杨景波又调入三分场任机务技术员。1958年姜志中担任机务
副场长,杨景波调出,由东北农学院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朱彬任见习技术员。同年,黑龙江王
岗农业机械化学校毕业一批中专生,来到三分场,进行生产锻炼,其中有:齐维林、赵文福、
毕玉文、韩宝珍、周俊义、程少英、王志义、孙文阁、张景义等。1960年,韩宝珍、程少英留
到生产队任机务队长。
  1958年,三分场改为尖山农场,设生产室、包括农业、机务、畜牧技术员,王孟林调出后,
由程秀占任生产室机务技术员。程少英任机务统计,后由海伦技校毕业的宿海龙担任。到1960
年末,全场机务人员已达239人。其中:拖拉机为110人,收获机86人,修理43人。
  1959年程秀占调三队任队长,朱彬任分场技术员,1960年程秀占回场又任技术员。1961年
又出任五队队长,王孟林任分场技术员。
  1966年,齐维林任机务副场长。
  1968年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十九团,设生产股,程秀占任机务参谋。
  1975年,四十八团、四十九团合并组建机运股,股长李洪臣,副股长倪风田。
  1977年兵团撤销,机运股改为农机科,科长为倪凤田。
  1979~1980年评定技术职称,倪凤田晋升机务工程师,程秀占任农机科副科长后也晋升为
工程师,技术员宿海龙、王军升为助理工程师。
  1980年,全场机务战线职工已达1170人,约占农业生产工人的38%。
  1981年,科长倪风田调高峰技校任副校长.农机科由副科长程秀占主持工作;
  1983年,宿海龙任农机科副科长。
  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农机科和物资科组建为农机服务公司,王军任经理,宿海龙任副
经理。
  1987年,农机管理由农机服务公司分出,成立农机监理站,宿海龙任站长。
  二、农机发展概况
  1949年刚建场时,开荒用的是“万国牌拖拉机”。美国产的“福特”和“法尔毛”轮式拖
拉机做为运输工具,播种机是24行或48行单箱播种机,耙地机械为苏联产轻型元盘耙,开荒犁
的型号54——35。由于机械不配套,只能种小麦,当时还没有收获机械,主要是靠马拉收割机
收割小麦,通过畜力脱谷。
  1950年进“纳齐”拖拉机,其中型号有“斯特丝”和“阿特丝”两种。收获机为苏产C—6
牵引式收获机和C—4自走式收获机。播种机有美式和苏式两种,美式为单片开沟器,苏式为双
片开沟器。同年,开始播种大豆,田间管理开始使用中耕机。是年,农场调入C—80拖拉机。
  1956年进场的拖拉机有KS—07和KT—30,收获机有ACD—330。
  1957年,苏产德特—54拖拉机进场.整地机械增加了V型和环形镇压器,灭荏耙和B德特—
4.2元盘耙等农具。
  1958年,进场DT—413拖拉机。同年开始使用轻型钉齿耙,后经改进;变成了重型钉齿耙。
  1959年,第一台国产东方红—54拖拉机进场,到1960年,国产东方红已基本代替了其它类
型的拖拉机。自1959年开始至1965年,全场共进东方红—54拖拉机87台。1964年国产GT—4.9牵
引式联合收获机开始进场,到1975年已达36台,其中的28台是1964—1966年进场的,1966年,
东方红—75拖拉机进场,到1983年末共有37台,其中1970—1978年进场31台,到1989年底全场
共有东方红——54和东方红——75拖拉机150台,担负全场26万亩地的翻耙播压中耕等任务。
其中的90%是报废在用。
  轮式拖拉机是本场生产队的主要运输工具。自建场以来其型号几经变迁。建场初期使用的
是“福特”和“法尔毛”,后被德特——24取代。到1963年被罗马尼亚进口的尤特兹——45取
代。先后进场19台,后因零件不足而被逐渐淘汰。1972年国产东方红——28进场,到1977年
已进20台,但由于该机马力小不适应运输需要而被淘汰。1973年天津产铁牛——55开始投入本
场运输,到1981年共进场28台,由于该机性能平稳、耐用,且适应寒带特点而被人们欢迎。此
间也相继进场过东方红——40,五一八—— 60、瓦房店——22,泰山——25、东风——30、
丰收35等型号的轮式拖拉机。1978年,上海产的50轮式拖拉机进场,由于该车型小、马力大、
速度快、适于公路运输而被人们采用,到1987年全场已达54台。1986年购进东德产ZD—303胶
轮拖拉机,除用于田间、公路运输外,还可进行牵引农具田间作业。
  从建边农场用世行贷款购进6台美国约翰迪尔公司产JD—4450胶轮拖拉机,装备了兴办职
工家庭农场后组建的机械化中心站。
  收获机械,建场自五十年代末全部为苏制或仿苏制车型。到1959年全场有收获机34台,
其中:自走式C—4 10台,ACD—330 6台,牵引式C—6 18台。1960年国产开封GT—4.9和KT—
30开始进场,到1969年末全场有KT—30 7台,GT—49 25台。作物的收获主要还是以牵引式收
获机为主,自走式收获机主要用以打道和收获边角零星地块。1972年国产四平东风—5型自走
式收获机进场,到1980年已达21台,取代了C—4和ACD—330。1974年第一台东德产E—512收获
机进场,以它的优良性能和坚固耐用被人们看中。1980—1981年两年购进24台。随着生产的发
展,七十年代后期,由于化肥的增多,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耕作水平的提高,作物亩产大
幅度增长,1978年全场小麦亩产已达430多斤,出现了500多斤的生产队和600多斤的地号,需
要的是喂入量大、速度快、机动性强的收获机。为了满足这一需要,于1984年又购进了E—516,
1075,1065等大型收获机。此间,不但逐渐淘汰了牵引式收获机,就连65马力的东风—5型
也大部分换上了90马力的发动机,到1989年,全场已有各种类型自走式收获机92台,除个别生
产队收割大豆有时用牵引式收获机外,麦类的收获几乎全部由自走式收获机担任。
  割晒机始于1953年的2台马拉割晒机。到1961年各队才有机引割晒机,也多用于打道。1963
年推广小麦的分段收割,割晒机才日渐增多,并出现了悬吊式割晒机。到六十年代末,全场
割晒机已达65台。到1986年全场共有割晒机113台,其中:悬吊式31台,牵引式80台,加拿大
进口的885割晒机2台。
  大豆低割装置:始自于1963年,多为自己改装。1985年购进挠性割台,到1989年末全场有
大豆低割装置91台,挠性割台19台。
  晒场机械:建场至五十年代末,晒场主要靠人力作业,人工扬场、人工筛选粮食、人工装
车。1959年晒场开始使用扬场机,从而结束了人工木锨扬场的历史。进入七十年代,晒场已有
清粮机、摊晒机、装车机、座囤机等,进一步减轻了晒场工人的劳动强度。到1989年末,全场
已有扬场机73台,装车机24台,清粮机32台。
  种子精选机械:1958年全场只有2台苏式选种机,到1971年,全场已有14台,进入八十年
代,苏式选种已被上海产ZX—10型比重选种机和八五二农场产的清粮机所取代。1985年,农场
经济体制改革后组建了农业技术服务公司,种子站隶属于农业服务公司,把清粮机、苏式选种
机和上海产比重选种机串连,形成了种子加工生产线、全场实行统一供种。
  主要农具:
  播种机:建场初期由马拉播种机到五十年代末全场已有机引播种机42台,多以苏式48行播
种机为主,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则多以24行国产播种机为主,到1989年全场已有各类播种机
189台,其中:GR—24 15台,BF—24A 9台,ZBF—48A 3台,ZBF—24 15台,ZBF—24A 51台,
ZBFA2 39台,ZBF24/48 48台,ZBY—20 9台。
  机引犁:建场至六十年代末全部为五铧犁,1969年末已达69台,1970年进场七铧犁2台,
1975年进场深松犁1台,1984年进场2台深松机和1台旋转锄,至1989年末全场共有机引犁135台。
其中:七铧犁12台,深松犁6台,深松机4台,旋转锄3台。
  耙:1958年全场有轻、重耙47台,1984年液压耙进场,到1989年末全场各类耙已达296台,
其中:灭往耙和PQZ—2.5缺口重耙29台,液压耙28台。钉齿耙21台,PYY—3.4园盘耙218台。
  中耕机:到1989年末全场有中耕机217台,其中:1985年进场4台中耕旋耙机。
   拖拉机三率统计表


   收获机三率统计表


   主要农机具和汽车拥有量(一) 单位:台